基本介紹
旅行者號探測器是1977年美國發(fā)射的兩顆行星探測器。兩顆探測器原來名稱為“水手計劃”的“水手11號”和“水手12號”。它們巧妙地利用巨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們適時改變軌道,從而達到同時探測多顆行星及其衛(wèi)星的目的。兩探測器各重815千克,結構大體相同,帶有宇宙射線傳感器、等離子體傳感器、磁強計、廣角、窄角電視攝像儀、紅外干涉儀等11種科學儀器,耗資3.5億美元。1號發(fā)射前出現故障而延期,結果延至1977年9月5日發(fā)射,2號按預定計劃在1977年8月20日發(fā)射。
探索計劃
3探測了木星和土星,2號則探測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發(fā)回約5億個數據。提供了有關木星磁場、磁層、大氣、內部結構的可靠資料,發(fā)現了木星極光、木星環(huán)和5顆新木衛(wèi),詳細考察了伽利略衛(wèi)星;經過土星時,發(fā)現土星環(huán)的細節(jié)結構和眾多新的動力現象,22個土衛(wèi)構成復雜的運動系統(tǒng),證實了巨行星有自己的能源,表面是液態(tài)氫的海洋,導致人們對行星觀念發(fā)生深刻的改變。
2號還探明天王星的大氣、磁場情況,修訂了其自轉周期值,提出其獨特的內部結構模型,發(fā)現10顆新天衛(wèi)和11條新天王環(huán);有關海王星的重大發(fā)現有:探明其大氣組成及劇烈的大氣活動,發(fā)現表面上的黑斑和亮斑,探明其磁場、磁層和內部結構,確證了的5條環(huán)帶和6顆新海衛(wèi),尤其海衛(wèi)一的成果更有重大價值。2顆探測器將從不同方向飛出太陽系。它們都攜帶有一張?zhí)厥獾腻兘鸪暗厍蛑簟?,上面錄制了有關人類的各種音像信息:60個語種向“宇宙人”的問候語、35種自然界的聲音、27首古典名曲、115幀照片。預計唱片可在宇宙間保存10億年之久。
兩者相互聯(lián)系
美國和中國的天文學家們在定于3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發(fā)表論文說,兩個探測器以完全相反的方向穿越太陽系邊緣時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太陽系不像原先認為的那樣是一個簡單的對稱大圓球,而應該近似橢球體,“像個雞蛋”。
太陽系以太陽為核心,太陽的整個“勢力范圍”在天文學中被稱作“日光層”,也是太陽風(太陽噴射的高能粒子)所能觸及之處連成的一個虛擬囊泡,太陽和太陽系行星等都被囊括在其中,當太陽風和太陽系以外的星際物質“沖撞”,在“激波邊界”開始突然減速,因此這個減速的位置被看作是太陽系邊緣起始的標志。再往外,太陽風的勢力讓位于太陽系以外星際物質的勢力,這個最外緣區(qū)域被稱作太陽風鞘,或稱“日鞘”。
美國宇航局天體物理學家萊昂納德·伯拉戈說,很多研究者以前認為,太陽系的形狀是簡單的、對稱的,而現在看來,就像是有一只巨大的手在一側推擠使得它不對稱。
科研小組推斷認為,這個推動因素來自于包括太陽系在內的銀河系內眾多恒星系統(tǒng)之間的磁場作用。磁場對太陽系兩端的作用角度不同,使得太陽系呈不對稱形?!奥眯姓摺碧綔y器項目科學家埃德·斯通指出,磁場的這種差異作用可能是由于銀河系內恒星爆炸產生的星際間動蕩造成的。
目前現狀
2005年,旅行者1號成功穿越了所謂的沖擊停滯地帶,由于受太陽系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原來以每小時1.1-2.4公里的速度行進的太陽風在這里來了個急剎車。
截止2006年8月15日,旅行者1號探測已經距離太陽有整整100個天文單位,將近于150億公里,成為了迄今為止飛得最遠的人造物體。而旅行者2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也已達76個天文單位(約114億公里)。
探測器已經接近了太陽系邊緣,這里太陽風已經開始與其它恒星際環(huán)境相融合,而探測器也因為距離太陽太遠而不能利用太陽能。它們以低于300瓦特的功率運轉,這些電力只夠為一盞明亮的燈泡供電,這些能量由一臺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fā)電器提供?,F在,旅行者1號每天都要行進數百萬公里,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探測器將進入太陽系以外的其它恒星空間
它將在浩渺的宇宙中一路航行,不斷向人類傳遞回此前從未探索過的陌生外太空的信息,直到2020年耗盡最后能量為止。此后,它告別人類,在宇宙中默默漂流,直到永遠。
2009年12月24日,旅行者號抵達太陽氣層邊緣。
2012年6月17日,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發(fā)布聲明稱,1977年發(fā)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發(fā)回的數據顯示,它已抵達太陽系邊緣這個在太空中孤獨旅行35年的探測器將有望成為首個脫離太陽系的人造物體。如果除去消息傳播的時間,那么旅行者1號到達太陽系邊緣的時間為2012年5月。
航天局表示,過去3年中,“旅行者1號”上攜帶的兩個高能望遠鏡接收到越來越多的宇宙射線,上個月,來自太陽系外的宇宙射線數量急劇增加。此外,探測器感測到的高能粒子數量也出現變化,這些源自太陽的粒子數量有所下降。基于這些數據,項目科學家得出結論:“人類向星際空間派出的首個使者已在太陽系邊緣”。
參與“旅行者”項目的科學家埃德·斯通說,物理規(guī)律表明,“旅行者1號”將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首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但具體日期目前還無法確定。
科學探索探索木星
發(fā)射一百天后,旅行者1號超過旅行者2號,并先期到達木星考察。1979年3月5日,旅行者1號在距木星27.5萬公里處與木星會合,拍攝了木星及其衛(wèi)星的幾千張照片并傳回地球。通過這些照片可以發(fā)現木星周圍也有一個光環(huán),還探測到木星的衛(wèi)星上有火山爆發(fā)活動。旅行者2號于1979年7月9日到達木星附近,從木星及其衛(wèi)星中間穿過,在距木星72萬公里處拍攝了幾千張照片。
探索土星
1980年11月13日和1981年8月26日,這對探測器分別飛近土星考察。旅行者1號掠過土星時,發(fā)現成千上萬的光環(huán)群,形成一組交錯在一起的環(huán)形彩帶。旅行者1號還著重探測了原來認為是太陽系最大的一顆衛(wèi)星——土衛(wèi)六,但從拍回的照片上發(fā)現土衛(wèi)六的直徑只有4828公里,而不是過去認為的5760公里,因此判定它小于木衛(wèi)三,從而退居為太陽系的第二大衛(wèi)星。此外,還發(fā)現了土星的幾顆新衛(wèi)星。旅行者2號則對新發(fā)現的土星環(huán)和幾個衛(wèi)星作了近距離探測, 向地球發(fā)送回一萬多張照片。
旅行者號探測器本身重816千克,攜帶有105千克科學探測儀器。它的主體是扁平的十面棱柱體,頂端裝有一直徑為3.7米的拋物面天線,左右兩側各伸出一根懸臂, 較長的一根是磁強計支柱,短的一根是科學儀器支架。探測儀器有10種,主要是行星及其衛(wèi)星的攝像設備和各種空間環(huán)境探測設備。旅行者號的土星探測之行,初步揭示了土星家族的面貌。
目前,旅行者探測器都已飛出太陽系,飛向茫茫宇宙深處。
探索遠地行星
在考察了木星和土星后,旅行者1號開始飛離太陽系,而旅行者2號”不僅要像“旅行者1號”那樣穿過火星軌道和危險的小行星帶,相繼與木星(1979年)和土星(1981年)交會,還要與天王星和海王星交會。這樣即大大提高了太空船的利用率,又豐富了科學探測的內容要采用像“旅行者”1號和2號這樣的飛行路線,179年才有一次適當的機會。
旅行者2號于1985年~1989年之間先后探測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天王星是于1781年3月13日被偶然發(fā)現的一顆神秘行星,距地球十分遙遠,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它時,所看到的圖像很模糊。旅行者2號經過8年的時間,航行了48億千米之后,于1985年11月4日開始接近天王星。1986年1月24日,它從距天王星最近點飛過,然后仍繼續(xù)觀測到2月25日。在1988年1月24日17時59分,“旅行者”2號橫穿距天王星赤道10.707萬千米處,航行長達6個小時,仔細地觀察了天王星的真面貌,拍攝了大量珍貴的照片。在如此近的距離上考察一顆距地球30億千米遠的天體,這還是第一次。
1989年8月24日,美國西部時間20時56分,“旅行者”2號繼完成對天王星的探測任務之后,經過了12年的太空飛行,總航程達72億千米,按預定計劃飛臨海王星北極的4827千米上空。自從1846年海王星被人們首次發(fā)現以來,直到1989年,用高倍率望遠鏡看它也只是一個不大的光點?!奥眯姓摺?號飛臨海王星上空一個月之前,它的攝像機鏡頭就開始對準海王星了,當它以每小時6萬多千米的速度向海王星直奔而去,并在距海王星北極4827千米處的最近點掠過的過程中,就不斷拍攝照片,并向地球發(fā)回了6000多張彩色照片,這些照片從離地球在 約45億千米外發(fā)出,要到達地球即使是無線電波傳輸,也要走4小時零6分鐘。在大屏幕前看到第一批海王星圖片的科學家驚訝得不知所措。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看清了遠在45億千米之外的海王星。
特點——攜帶地球文明
除了科學儀器外,旅行者號探測器上還攜帶了一張鍍金銅板聲像片【唱片有12英寸厚,鍍金表面,內藏留聲機針。55種人類語言中包括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德語等非常冷僻的語言,以及四種中國的方言(普通話、吳語、閩南語、粵語)】和一枚金剛石唱針,它可以在宇宙中保存10億年,上面記錄了用54種人類語言向外星智慧生物發(fā)出時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的問候和時任美國總統(tǒng)卡特的問候,內容是:“這是一份來自一個遙遠的小小世界的禮物。上面記載著我們的聲音、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影像、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思想和感情。我們正努力生活過我們的時代,進入你們的時代。還有117種地球上動植物的圖形,以及長達90分鐘的各國音樂錄音,其中包括中國傳統(tǒng)古琴名曲《高山流水》、莫扎特的《魔笛》和日本的尺八曲等。4這些地球之聲將帶著人類的期望回蕩在宇宙空間。人們希望它在宇宙中漂流的漫長歲月里能遇上地外生命,而這張唱片則傳達了來自地球人的信息。
旅行者一號一段發(fā)給外星人的電文:
這是一個來自遙遠的小小星球的禮物,它是我們的聲音、科學、形象、音樂、思想和感情的縮影,這個地球之音是為了在這個遼闊而令人敬畏的宇宙中給予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決心和我們對遙遠世界的良好祝愿。
旅行者1號(Voyager 1)基本信息
組織:美國太空總署
發(fā)射日期:1977年9月5日
發(fā)射地: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
確認繼續(xù)運作時間:2007年(已經達到了第三宇宙速度)
運載火箭:泰坦三號E半人馬座火箭
NSSDC ID:1977-084A
最初計劃:屬于水手計劃里的水手11號太空船,只需用12年就能造訪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
網頁:美國太空總署“旅行者號”網站
質量:721.9 kg
能源:420 W
動力來源:三塊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fā)電機(動力截止時間2020年)
現狀:他的軌道再也不能引導太空船飛返太陽系,成為了一艘星際太空船
探索任務
拜訪木星
旅行者1號發(fā)射后,首次在1979年1月開始對木星進行拍攝。在同年的3月5日離木星最接近,只距離木星中心349,000公里。由于在如此近距離略過,太空船在48小時的近距離飛行時間中,得以對木星的衛(wèi)星、環(huán)、磁場以及輻射環(huán)境作深入了解及高解像度拍攝。整個拍攝過程最終于四月完成。
兩艘太空船對木星及其衛(wèi)星作出了不少重要發(fā)現,最令人驚訝的是在木衛(wèi)一上發(fā)現了火山活動。這是當時并沒有在地球上觀察得到,就連先驅者10號及11號也未有觀察得到。
拜訪土星
在順利地借助了木星的引力后,太空船朝土星的方向進發(fā)。旅行者1號于1980年11月略過土星,于11月12日最接近土星,距離土星最高云層124,000公里(77,000英里)以內。太空船探測到土星環(huán)的復雜結構,并且對土衛(wèi)六上的大氣層進行了觀測。由于發(fā)現了土衛(wèi)六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控制人員最終決定了讓旅行者1號駛近一點土衛(wèi)六進行研究,并隨之終止了它繼續(xù)探訪其余兩顆行星。結果造訪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任務只得交予旅行者2號。這次靠近土衛(wèi)六的決定使太空船受到了額外的引力影響,最終使太空船離開了黃道,終止了它的探索行星任務。
在離開土星后,旅行者1號被美國太空總署形容為進行星際探索任務。估計兩艘旅行者太空船上的電池,均能夠提供足夠電力至2020年,供船上一部份的儀器操作。
2003 停止掃描平臺及紫外線觀測
~2010 停止回轉運作
~2010 停止資料終端就緒運作(只能以70米/34米天線陣來接收每秒1.4位元的資料)
~2016 終于儀器間共享電力
> 2020 沒有足夠電力起動任何單一儀器
日球層頂
旅行者1號正處于日鞘(Heliosheath)由于旅行者1號正向星際間的太空進發(fā),船上的儀器將會繼續(xù)對太陽系進行研究。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們正使用載于船上的等離子體波實驗來驗證日球層頂的存在。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學實驗室的科學們相信旅行者1號于2003年2月已經進入了終端震波區(qū)域。但有些科學家在2003年11月6日的著名科學雜志《自然》上表示質疑。而在2005年5月25日早上,在新奧爾良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一個科學會議上,艾德?斯托恩博士呈上了旅行者1號已于2004年12月離開了終端震波的證據"SH22A-01"。由于船上的太陽風檢測器早于1990年停止運作,所以這次討論在數月后仍未得出結論,只好期待其他資料到手為止。最終美國太空總署于2005年5月發(fā)新聞稿,說大家已經有共識旅行者1號正處于日鞘??茖W家們相信太空船會于2015年到達日球層頂,即太陽系的邊緣。
在協(xié)調世界時的2006年8月15日22時13分,旅行者1號正處于距離太陽100個天文單位處(約為14.96太米或90.3億英里或0.002光年),使它成為了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件。這個距離比起任何已知的自然太陽系物體都要遠,包括(“塞德娜”)。雖然塞德娜運行軌道的遠日點為975個天文單位,但由于該天體正緩緩向其位于76個天文單位的近日點行進,在2006年時的位置位于距離太陽90個天文單位之處,所以比旅行者1號要近太陽一點。
依據現時位置,地球與太空船的位置為13.8光時(光線速度為每秒186,282.397英里及每秒299,792.458公里)。
為了方便作出對比,地球與月球的距離是1.4光秒;與太陽的距離是太約8.5光分;而與冥王星的平均距離則是太約5.5光時。而在2005年11月,太空船正以每秒17.2公里的速度(即每年3.6個天文單位或時速38,400公里)遠離太陽,比旅行者2號速度快上百分之十。有關太空船的準確位置資料可以在這份美國太空總署公布的文件中找到。文件中把兩艘太空船相對于太陽的位置推算至2015年。太空船并沒有指向任何一顆恒星,但約在四萬年后它會在距離鹿豹座的AC+7938881.7天文單位之處經過。
在2006年9月,太空船的方位在赤經17.051時,赤緯12.22°之處,也就是朝向蛇夫座飛去?,F時,美國太空總署仍然繼續(xù)每天使用深空網絡追蹤太空船的位置。
在2006年3月31日,來自德國AMSAT(業(yè)余無線電衛(wèi)星通訊組織)追蹤并接收到來自旅行者1號的數據,他們于波鴻使用了一臺20米的碟型天線配合長觀測時間技術。其后那些數據與深空網絡位于西班牙馬德里的觀測站獲取的數據進行了校對及驗證(AMSAT-DL的德語文件、ARRL的英語文件)。相信這是首次對旅行者有這樣的追蹤。
太空旅行日志
1977年9月 5日12點56分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出發(fā),離開地球。
1977年12月趕上了率先一步離開地球的雙胞胎兄弟“旅行者2號”。
1978年9月離開小行星帶。
1979年3月近距離“拜訪”木星,看到了木星背陽面的極光。
1980年11月近距離“探訪”土星,發(fā)回萬余幅彩色照片。
1989年向銀河系中心方向前進。
2012年5月已到達太陽系邊緣。
2012年6月,這個探測器的運行速度約為每秒17公里,距地球約180億公里,已抵達太陽系邊緣,它有望成為首個脫離太陽系的人造物體。
飛離太陽系
2012年8月16日,據科學家稱,關于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1號”將很快離開太陽系的證據越來越充分。研究學者收集到了一些至關重要的參數,表明1977年發(fā)射升空的“旅行者1號”將進入星際空間。
這艘于1977年離開地球的飛船,目前正飛行在178億公里外的遙遠太空。這是人造物體迄今飛行的最遠距離。而在7月28日這一天,它漫長而艱險的旅途被一種突然而至的變化打斷了。旅行者飛船正以每秒16公里的速度高速飛行,7月28日的數據顯示飛船周圍空間的高能宇宙射線水平上升了大約5%。
這說明飛船正逐漸向著日球層外部前行所謂日球層就是指由于太陽釋放的大量帶電粒子在整個太陽系周圍形成的一個“保護泡”,它抵擋著來自外部的宇宙射線,保護著整個太陽系的安全。
就在同一天,來自太陽系內部的低能帶電粒子水平下降了一半。
然而,在接下來的3天內,這些粒子強度都相繼恢復到了各自的原先水平。這一出人意料的現象給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謎團,他們現在正在等待更多的數據傳回。
科學家尋找的第三個關鍵參數便是“旅行者1號”所經歷的磁場方向。他們認為當探測器到達星際空間時,磁場從東西方向跳躍到南北方向。然而目前研究小組尚未觀測到這個跳躍,科學家稱在下個月應該就能獲得對最新磁場數據的初步分析結果。
“旅行者1號”的雙胞胎太空飛船“旅行者2號”于1977年8月20日發(fā)射升空,目前距離太陽150億公里。
旅行者項目科學家愛德華·斯通表示:“這對于旅行者項目組而言是令人激動的一刻,隨著旅行者探測器逐漸接近太陽系的邊緣,我們正嘗試理解這里出現的快速變化。”他說:“很顯然我們正位于太陽系邊緣的一個全新區(qū)域,這里的事物可以發(fā)生迅速的變化。但是我們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宣布說這艘飛船已經飛出太陽系,進入了恒星際空間?!?
最新消息
美國地球物理聯(lián)合會(AGU)新聞發(fā)布會宣稱,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1號”飛船進入了星際空間,但美國宇航級負責旅行者號飛船的飛船小組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旅行者1號”測量到銀河系宇宙射線顯著增長,預示著飛出太陽系時刻的來臨。這被視為“旅行者1號”已經穿越太陽風層頂(heliopause)的信號,在這里由太陽風發(fā)出的帶電粒子形成了等離子氣泡。
美國宇航局負責“旅行者”飛船的“噴氣推進實驗室”貼出了一則聲明:“‘旅行者’飛船小組堅持認為該飛船還沒有抵達星際空間。我們有不同的標準,當星際介質和太陽之間的磁場方向發(fā)生變化的時候,才能認為飛出了太陽系。”他們表示還沒有探測到這種變化,雖然“旅行者1號”以每小時38000英里的速度向著星海航行,但還沒有飛出太陽系。當天,AGU就改變消息的標題為“突然的宇宙射線的變化暗示,‘旅行者’1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區(qū)域”。
去年8月,“旅行者”小組才報道稱,該飛船進入了一個未知的“磁場高速路”,在那里“太陽風層”內外的磁場連接了起來。3
2013年6月15日美國航天局日前發(fā)布消息說,該局1977年發(fā)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發(fā)回的數據顯示,它已抵達太陽系邊緣,這個探測器有望成為首個脫離太陽系的人造物體。
“旅行者1號”1977年升空,其最初目標是觀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冥王星,1989年完成任務后,美國航天局指令其向銀河系中心方向進發(fā)。目前,這個探測器的運行速度約為每秒17公里,距地球約180億公里。6
旅行者2號探索任務
拜訪土星
旅行者2號在1981年8月25日最接近土星。當太空船處于土星后方時(相對地球而言),它以雷達對土星的大氣層上部進行探測,并量度了氣溫及密度等資料。旅行者2號發(fā)現
高層位置(氣壓相當于7百帕時)的氣溫為70 K(?203°C),而在低層位置(氣壓相當于120百帕)則量度出143K(?130°C)。北極會多冷10K,但仍會出現季節(jié)性變化。
略過土星后,船上的拍攝平臺有點卡住了,使前往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任務產生變量。幸好,地面的工作人員最終把問題解決,那是因為過度使用而令潤滑油暫時耗盡。最終太空船仍是接到繼續(xù)前進的指令,前往天王星。7
拜訪天王星
旅行者2號在1986年1月24日最接近天王星,并旋即發(fā)現了10個之前未知的天然衛(wèi)星。另外太空船亦探測了天王星由其自轉軸傾斜97.77°原故而獨特的大氣層,并觀察了他的行星環(huán)系統(tǒng)。在這首次的略過之中,最接近天王星時只距離天王星的云層頂部81,500公里(50,600英里)而已。
旅行者2號發(fā)現了其中一樣因天王星的傾斜位置而對其傾斜了60度的磁場的影響,就是其磁尾因天王星的轉動而被扭曲成為了一個螺旋形,出現在天王星的后方。
在日光直射的一極檢測到一些高層次的霧,發(fā)現這些霧幫助散播大量的紫外光,這個現象稱之為“日輝”。其平均溫度是60K(-350°F)。
當旅行者2號飛過時,從拍攝回來的詳細照片中看到其表面上有一些深達20公里(12英里)的峽谷、隆起的斷層和新舊年齡混合的地表。有理論指天衛(wèi)五可能是把早期一些猛烈撞擊后破裂的物質重新組合而成。
太空船同時亦觀測了九個已知的環(huán),顯示出天王星的環(huán)與木星和土星的環(huán)截然不同。整個星環(huán)系統(tǒng)相對地較新,并非與天王星形成時一起形成。星環(huán)里的組成粒子有可能是一顆因高速撞擊或被潮汐力撕碎的衛(wèi)星碎片而形成。7
拜訪海王星
旅行者2號在1989年8月25日最接近天王星。由于這是旅行者2號最后一顆能夠造訪的行星,所以決定將它的航道調校至靠近一點海衛(wèi)一,不再理會飛行軌跡,就像旅行者1號完成造訪土星后不理飛行軌跡靠近一點土衛(wèi)六進行研究一樣。
太空船發(fā)現了海王星的大暗斑,后來在哈勃空間望遠鏡于1994年再次觀測時卻消失了。最初被認為是一片大的云,但后來卻被認為是云層上一個空洞。
掠過冥王星
旅行者2號造訪海王星后,冥王星是當時唯一一個仍然未被任何從地球飛來的太空船造訪過的行星。但后來在國際天文學會重新定義行星后,冥王星被降級為一顆矮行星。
因此,旅行者2號在1989年的掠過,使太陽系中所有行星都至少被人造太空船探訪過一次。7
離開太陽系
由于旅行者2號的探訪行星任務已經完結,旅行者1號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形容為進行星際探索任務,用以查找在太陽圈外的太陽系究竟是怎樣的。一般相信旅行者1號已經2004年12月飛越了終端震波區(qū)域,現時正身處在日鞘之中。與1號不同的是,一般認為2號現時仍然未飛越終端震波。每一艘旅行者太空船均攜帶著一片旅行者金唱片,以備當太空船被外太空智慧生物捕獲時可與他們溝通。唱片中載有地球上的映像及各種生物、一些科學資料和一首串燒曲“地球之聲”。曲中收錄了諸如鯨魚、嬰兒哭聲、海浪拍打聲及不同種類的音樂。
在2006年9月5日,旅行者2號正處于距離太陽80.5個天文單位(大約相等于12太米)左右,深入于黃道離散天體之中,并正以每年3.3天文單位的速度前進。在這個距離是太陽與冥王星之間的距離兩倍,并比塞德娜的近日點較遠,但仍未超越厄里斯的軌道最遠處。
旅行者2號將會繼續(xù)傳送訊號直至2020年代為止。7
旅行者2號探索意義
1986年1月24日旅行者2號在距天王星 8萬千米的地方掠過,對它作了46天的考察,第1次精確地測得天王星的公轉和自轉周期,這次探測超過了自天王星發(fā)現以來205年積累的成果。
天王星大氣成分
從旅行者2號探測器發(fā)現天王星大氣中氦的含量約為10%-15%,其余為氫,還有少量其他氣體。大氣中有風暴云,南極上空有棕色霧靄,南極高層大氣受太陽照射的溫度為1800℃,而處在黑夜中的北極高層大氣溫度更高,達2400℃,這與地球上的溫度變化正好相反。天王星有扭曲的磁場,有輻射強度與地球相當的輻射帶,新發(fā)現了10顆直徑約數十千米大小的小衛(wèi)星,使天王星衛(wèi)星總數增至15顆;天王星至少有20條光環(huán),而在地面上只能看見9條,這些光環(huán)很暗,主要由冰和石塊組成。
旅行者2號還發(fā)現,天王星的表面被汪洋大海所覆蓋,其深度達8000千米,溫度高達幾千攝氏度。由于其海洋上面包圍著厚達幾千千米的大氣層,所以超高溫的海水未能沸騰。在天王星的云層中,還發(fā)現有向外噴射的氣流,大氣層中有猛烈的風暴,風速達1600千米/小時。在它的天空中有奇異的“電輝光”,這可能和氫的存在有關。旅行者2號揭示了天王星的兩個謎:1是它的體積是地球的64倍,但質量僅為地球的11.6倍,這是因為天王星的構成與地球不同,后者以鐵石為主,故密度比前者大得多;2是天王星的磁場強度很弱,只有地球磁場強度的1/10,而且它的磁場方向不是朝著星體旋轉的軸線,其磁軸偏離它的自轉軸55°,這種扭曲的無規(guī)則的磁場可能是由它巨大的海洋和巖芯緩慢攪動所引起的??茖W家據探測結果認為,天王星是由數百萬個彗星相結合形成的,這些彗星本是巨大的冰塊,但在形成行星過程中受到高壓和沖擊作用產生高溫,使冰球變成了水球。
1989年8月25日,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越海王星,這是人類首次用空間探測器探測海王星。它在距海王星4827千米的最近點與海王星相會,從而使人類第一次看清了遠在距地球45億千米之外的海王星面貌。它發(fā)現了海王星的6顆新衛(wèi)星,使其衛(wèi)星總數增至8顆;首次發(fā)現海王星有5條光環(huán),其中3條暗淡、2條明亮。從旅行者2號拍攝的6000多幅海王星照片中發(fā)現,海王星南極周圍有兩條寬約4345千米的巨大黑色風云帶和一塊面積有如地球那么大的風暴區(qū),它們形成了像木星大紅斑那樣的大黑斑。這塊大黑斑沿中心軸向逆時針方向旋轉,每轉360°需10天。海王星也有磁場和輻射帶,大部分地區(qū)有像地球南北極那樣的極光。海王星的大氣層動蕩不定,大氣中含有由冰凍甲烷構成的白云和大面積氣旋,跟隨在氣旋后面的是時速為640千米的颶風。海王星上空有一層因陽光照射大氣層中的甲烷而形成的煙霧。
旅行者2號還飛向海衛(wèi)一進行了考察,發(fā)現海衛(wèi)一確是太陽系中惟一一顆沿行星自轉方向逆行的大衛(wèi)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冷的天體。它比原來想像的更亮、更冷和更小,表面溫度為-240℃,部分地區(qū)被水冰和雪覆蓋,時常下雪。上面有3座冰火山,曾噴出過冰凍的甲烷或氮冰微粒。噴射高度有時達32千米。海衛(wèi)一上可能存在液氮海洋和冰湖,到處都有斷層、高山、峽谷和冰川,這表明海衛(wèi)一上可能發(fā)生過類似地震的現象。海衛(wèi)一上有一層由氮氣組成的稀薄大氣層,它的極冠被凍結的氮形成一個耀眼的白色世界。
旅行者2號后續(xù)發(fā)展
美國宇航局已計劃在冥王星處于在近日點的2010年3月左右,研制發(fā)射一個名叫快車號的冥王星探測器。這個探測器是1個寬0.5米的六邊形柱體,裝有1架探測冥王星地質地形的可見光照相機、1臺用于記錄高層大氣特征的紫外分光儀和1個測量低空大氣特征的振蕩器等儀器冥王星探測器的能源由1臺放射性同位素發(fā)電機提供,總功率65瓦。由于冥王星的自轉速度太慢,所以需同時用2個探測器才能對它的全貌進行有效的探測。
但只有到這項計劃實施之日,人們才能揭開這最后1顆被探測的行星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