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沿革
F4U海盜式戰(zhàn)斗機是美國研發(fā)的一種艦載機,服役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至朝鮮戰(zhàn)爭期間(1942-1952),朝鮮戰(zhàn)爭后F4U在部分國家仍服役至1960年代。太平洋戰(zhàn)爭上,F4U與F6F并為美軍主力,成為日本戰(zhàn)斗機的強勁對手。大戰(zhàn)結束后,據美國海軍統(tǒng)計,F4U的擊落比率為11:1,即每擊落11架敵機才有1架被擊落,擁有著驕人戰(zhàn)績。
1938年2月,美國海軍航空局公開招標要求一款取代F2A水牛式的新型艦載機,新飛機有分單引擎與雙引擎兩種,單引擎型須為一種可以具備高速、同時降落時速不得超過113千米/小時,續(xù)航距離1610千米的艦載機。除了一般的規(guī)格要求以外,新飛機還必須可在機翼上掛載小型反飛機炸彈——這種武裝是1930年代初期出現的概念,讓戰(zhàn)斗機掛載小型炸彈并飛在敵機編隊上方并借此攻擊轟炸機編隊。
錢斯沃特在同年4月以兩款構型投標,分別是使用1200匹馬力等級引擎的V-166A與2000匹馬力等級的V-166B。
經過競標以后,美國海軍在1938年6月11日選擇了由錢斯沃特公司的雷克斯·貝塞爾與伊高·塞考斯基為首的設計團隊提出的V-166B案。原型機編號為XF4U-1,于1939年2月安裝同時在測試中的XR-2800-4引擎(功率1805匹馬力),原型機于1939年5月29日首次試飛。到1942年9月,F4U-1終于開始為美軍正式服役。
設計特點F4U在數方面都與當時的飛機有很大差別。首先,飛機的機翼采用了倒海鷗翼的布局。第二,F4U采用了當時出力最大的活塞發(fā)動機--普惠公司R-2800,功率達到2000馬力,而同期的軍機多數的引擎只有1000馬力。而這些特征也成為了F4U當時其一大矚目焦點。1940年10月1日,原型機XF4U-1在一次測試飛行中就創(chuàng)下了當時一項飛行速度紀錄,達到405英里/小時(652km/h),成為第一款超越400英里/小時(640km/h)的美國戰(zhàn)斗機(實際上測試中的XP-38在稍早前已經打破這項紀錄,不過XF4U-1隨即刷新該紀錄)。但機鼻過長卻使駕駛員的前向視野不佳,以后屢次的改動幾乎都嘗試改善此一問題。同時由于機翼的曲位過低,限制了飛行員的判斷,使飛行員在降落時若操作不當(例如打開戰(zhàn)機降落架之時間有誤),很容易發(fā)生意外。
參戰(zhàn)情況1942年,F4U開始正式進入美軍服役。率先使用F4U的飛行中隊VF-17原本計劃先在“邦克山”航空母艦裝備F4U,可是中途卻因為維護零件不足,以及它在航母起降時出現若干技術問題而被迫放棄。改為配置在所羅門群島戰(zhàn)區(qū)。此后,F4U便陸續(xù)轉戰(zhàn)南太平洋、菲律賓、沖繩島等地。該機曾多次在朝鮮上空與志愿軍空軍、朝鮮空軍交戰(zhàn),并為此擺出“拉弗波雷圓圈陣”(又稱大圓圈編隊,一種在美國西部拓荒時期印地安人采用的防御用圓陣,另一說為一戰(zhàn)時期法國空軍軍官拉弗伯雷所創(chuàng)),但仍被擊敗——志愿軍空軍共擊落18架F4U,擊傷2架;志愿軍高射炮兵對其亦有斬獲。
F4U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對地攻擊,因為受到地面炮火的攻擊而有許多損傷,但整體而言表現依然十分出眾,活躍于交戰(zhàn)前線的近接支援。因速度差距以及任務特性的限制,整體來說并無法有效對抗噴氣機。不過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的一名飛行員Jesse G. Folmar曾經在1952年9月10日意外遭遇并擊落一架米格-15戰(zhàn)斗機,不過馬上被該機的僚機擊落,飛行員成功跳傘逃生。
因該機常在戰(zhàn)爭時期用于近距低空俯沖對地攻擊中國志愿軍防御陣地、前線關鍵樞紐和淺縱深的后勤單位,故該機也成為志愿軍地面高炮群、游動防空武器縱隊和志愿軍空軍重點打擊目標,中國軍隊在空戰(zhàn)中共擊落18架F-4U,甚至于普通的志愿軍步兵也有機會用輕武器擊落它,志愿軍第四十二軍第一二五師第三七五團第一連副班長,機槍手關崇貴于在第四次戰(zhàn)役龍源里阻擊戰(zhàn)中,他帶領兩名戰(zhàn)士堅守連的前沿陣地,先后擊退敵500余人的3次沖擊,斃傷美軍50余人,并用英制“布倫”MK1型輕機槍擊落美軍F4U戰(zhàn)斗機1架,美軍飛行員因跳傘高度過低,降落傘未能及時展開而被地面植被刺死。
1951年2月14日,1架美海軍F4U型戰(zhàn)斗機入侵中國領空,被空軍第14殲擊航空兵師42團飛行員何亞雄駕駛米格15擊落,美軍飛行員被擊斃。
1953年3月6日12時22分,青島雷達站發(fā)現1架F4U侵入中國嶗山以東20千米處,飛行高度1千米,向千里島接近。12時25分,空軍14師42團2架米格-15升空攔截,美軍F4U型戰(zhàn)斗機在青島外海被42團飛行員何亞雄駕駛的米格-15戰(zhàn)斗機經2輪攻擊擊落,美軍飛行員被擊斃。
1969年7月17日洪都拉斯空軍費爾南多.索托上尉駕駛609號F4U戰(zhàn)斗機成果擊落3架薩爾瓦多戰(zhàn)斗機,其中包括P-51D和2架薩爾瓦多的F4U型戰(zhàn)斗機,這是F4U最后的空戰(zhàn)戰(zhàn)果,也是P-51“野馬”最后的空戰(zhàn)戰(zhàn)損。1
基本參數翼展:12.5m
長度:10.3m
高度:4.90m
翼面積:29.17平方米
空重:4175.3kg
起飛重量:5633.6kg
最大起飛重量:6654.2kg
最大速度:717.75km/h
最大飛行高度:12649.2m
最大飛行距離:2510.5km
發(fā)動機:一臺帕拉特-惠特尼雙黃蜂發(fā)動機18缸星型發(fā)動機,起飛2100hp(1567kW),23 300(7101.8m)英尺1 950hp(1455kW),緊急動力2 450hp(1828.4kW)
武器:6挺0.50(12.7mm)M2機槍(一些型號4門20mm機炮)和2枚1000lb(453.6kg)炸彈或8枚5英寸(127mm)火箭彈
改進型號**F4U-1:**F4U-1是以原型機XF4U-1作為藍本,并作了部分改動。不列顛空戰(zhàn)是F4U武裝改動的誘因:原本裝備在英軍噴火戰(zhàn)斗機的.30機槍,對德軍具硬殼或裝甲結構的戰(zhàn)斗機,破壞力極為有限(諷刺的是,F4U本身也是采取硬殼結構),而這種機槍正是F4U的標準裝備。結果制造商作了臨時改動,換上共6挺勃朗寧M2 .50重機槍,掛在左右兩翼。除了加強了火力,還有改置油箱:由六個小油箱改為兩個主油箱,但這使到機艙不得不再度后置以換取空間,意味著前部視野進一步惡化。這個問題要到F4U-1A將座艙提高才得到初步解決。F4U-1總共衍生了數個版本,由F4U-1A到F4U-1D,及F4U-1P,為照相用途。
**F4U-1B:**與1A只有極少分別:將部分翼尖削短,以配合英國航母的升降臺與及機庫環(huán)境。
**F4U-1C:**在1943年開始生產,但要到1945年才開始在戰(zhàn)場出現,比較適合對地攻擊而非空戰(zhàn)。1C的武裝為4門AN/M2 20mm機炮,火力強于原本的6挺.50機槍,新武裝的重量更對加速造成阻礙??偵a量只有200架。
**F4U-1D:**與1C同時生產,但在1944年就開始進入戰(zhàn)場。與1A的主要分別是,1D加裝了-8W型注水引擎,可以提供額外250的緊急馬力,以及增加火箭及外置油箱的掛載量。
**F4U-2:**與F4U-1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機翼加裝了手動雷達裝置,使之成為1型的夜間戰(zhàn)斗版。
**XF4U-3:**3型從未投入戰(zhàn)場。原本的設計理念是希望使F4U可在40,000英尺高空作戰(zhàn),可是效果并不理想。而隨著F4U-4的研發(fā)完成,以及戰(zhàn)場的高空作戰(zhàn)的需求不大,使3型從頭到尾只作測試用途。
**F4U-4:**F4U系列中最重要的一種型號。引擎的動力有了明顯加強,可以產生2100馬力,加上緊急動力,飛機可以在5分鐘內達到2,450馬力,極速可達到721千米每小時。爬升率亦有明顯改善,由1型的3,180英尺/分鐘到3,870英尺每分鐘。同時,引擎罩前部造型也作了更動,螺旋槳則改為四葉槳,座艙內部亦重新設計,艙罩亦有若干修正,提供了駕駛員更好的視野。
F4U-5: 采用R-2800-32W引擎,并且首次采用全金屬外布蒙皮,使極度可達740千米每小時。固定武器為4門20毫米機炮。主要服役于朝鮮戰(zhàn)爭期間。
AU-1:專為對地攻擊而開發(fā)。因為不需要在高空作戰(zhàn),增壓器被簡化,只有單極兩速。固定武器為4門20毫米M-3機炮,左右翼各有五個硬掛點,可掛載各式炸彈及火箭。
**F4U-7:**F4U-4與 AU-1的混合型。專門為法國海軍航空兵開發(fā)。機體與引擎皆與F4U-4相同,但硬掛點與4U-1相同,每邊五個。先后共有94架該型戰(zhàn)機生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