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T-37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發(fā)展沿革研制背景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美國空軍的一線作戰(zhàn)飛機正快速全面地進入噴氣時代。但與此同時,整個空軍中卻只裝備了一型噴氣教練機,即洛克西德公司在F-80 戰(zhàn)斗機基礎上改進設計的 T-33??哲婏w行學員在飛 T-33 之前,所使用的機型還是北美公司的 T-28“特洛伊人”活塞式螺旋槳教練機。雖然 T-28 采用了和噴氣機相同的前三點式起落架設計,但和 T-33 相比,在飛行性能和操縱特性方面,還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學員從 T-28 直接改飛 T-33,不僅訓練周期長,訓練成本高,還會使淘汰率出現(xiàn)不正常的增長,從而進一步增加了訓練成本。因此,隨著一線作戰(zhàn)機群的噴氣化,裝備一種小型輕量、使用成本低的噴氣式初級教練機,已經(jīng)成為當時美國空軍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1952 年 4 月 15 日,美國空軍發(fā)布“試驗性教練機”(TX)計劃及其細節(jié)要求,尋求一種輕型雙座初級噴氣教練機,用于空軍飛行學員的初級飛行訓練,完成噴氣機起降、編隊、儀表飛行及夜間飛行等科目。該計劃將新機的空重限制在 4,000 磅以下,同時要求飛機的操縱特性與同時代的噴氣戰(zhàn)斗機相似,高空操縱性能良好,升限能達到 35,000 英尺。同年 6 月,位于堪薩斯州威基塔市的塞斯那飛機公司針對這一計劃提交了自己的設計方案。塞斯那公司素以擅長研制輕型多用途飛機而著稱,二戰(zhàn)期間就以其研制的 UC-78 輕型教練/運輸機和 L-19/O-1 聯(lián)絡/觀察機而在美國陸軍航空隊中獲得了良好的聲譽。這一次,塞斯那的設計方案是一種輕型雙發(fā)并列雙座噴氣教練機,公司設計編號 318。與縱列雙座的教練機相比,并列雙座的設計令教員在訓練飛行中對學員的監(jiān)督和指導更為方便。而對學員來說,教員坐在自己身邊,對克服恐懼不安等心理因素也有著莫大的幫助。美國空軍對這一設計特別感興趣,1953 年 1 月,塞斯那的設計從 8 個廠商的 15 個方案中脫穎而出,贏得了 TX 計劃的方案競標。1954 年 4 月 16 日,美國空軍和塞斯那公司簽定了合同,制造 3 架原型機和一架用于靜態(tài)測試的飛機。并賦予該機 XT-37 的編號。2

鑒于 XT-37 是美國空軍第一種專門研制的噴氣式教練機,因此軍方對飛機的基本飛行和操控性能的要求十分嚴格。為了保證飛機研制的順利進行,塞斯那公司分別在威基塔州立大學、柯內(nèi)爾大學和空軍的懷特-帕特森基地進行了細致的低速、高速和垂直風洞吹風試驗,來驗證飛機的氣動外形和螺旋特性。2

經(jīng)過反復的試驗和修改,最終浮出水面的 XT-37 采用的是懸臂式平直低單翼、倒T型尾翼設計,半硬殼機身,2 臺發(fā)動機以埋入方式安裝在機翼根部,氣動外形顯得十分干凈。機翼有 3 度上反角,雙梁結構,后緣外側裝有副翼,內(nèi)側裝開逢式增升襟翼。由于采用了并列雙座座艙的設計,整個前機身呈一種比較夸張的扁平狀。寬大的蚌殼狀座艙蓋向后打開。座艙內(nèi)并列布置的彈射座椅可在高度和速度分別大于 30 米和 222 千米/小時的條件下保證飛行員安全逃生。飛機控制系統(tǒng)和儀表板的設計都充分考慮了當時美國空軍現(xiàn)役戰(zhàn)術飛機設計和使用習慣。起落架為前三點式。前起落架后面裝有液壓操縱減速板。主輪距達 4.3 米。較寬的主輪距加上可操縱的前輪,使飛機具備了良好的地面機動性能。塞斯那公司在設計中比較重視飛機的可維護性,機身上設置了大量的維護口蓋,同時由于飛機的起落架較短,使維護人員很容易接近飛機的各個部位。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地勤組可以在半小時內(nèi)完成一臺發(fā)動機的更換工作。不過較短的起落架也導致發(fā)動機進氣口離地面較近,起降時容易吸入異物。設計人員因此專門在進氣口下方設計了一個活動網(wǎng)狀蓋板,飛機起降時,蓋板可向上翻轉,以防止吸入異物。2

XT-37 總重為 2.27 噸,裝 2 臺大陸 J-69-T-9 單轉子小型渦輪噴氣發(fā)動機(按許可證生產(chǎn)的法國透伯梅卡公司“瑪波爾 II”發(fā)動機),單臺推力 4.1 千牛。發(fā)動機噴口處裝有液壓操縱的推力偏轉板,打開偏轉板時發(fā)動機推力損失可達 40%,這樣可使飛機在發(fā)動機保持高轉速的情況下著陸。

1954 年 10 月 12 日,第一架 XT-37(54-0716 號)由塞斯那的首席試飛員鮑勃.哈根駕駛,在威基塔市機場實施了首飛。首飛持續(xù)了 1 小時 5 分鐘,由一架空軍的 T-33 和一架塞斯那 310 飛機伴飛。接下來,由塞斯那公司和空軍的飛行員對 3 架原型機共同進行了約 1,000 架次的試飛。在試飛中,XT-37 在 10,670 米(35,000 英尺)高度上最高時速達到了 630 千米/小時(機內(nèi)半油狀態(tài))。航程達 1,500 千米(尚余 30 分鐘續(xù)航力)。以單發(fā)軍用推力飛行時,升限達到 5,850 米。而以雙發(fā)飛行時,升限達 12,130 米(機內(nèi)半油)。爬升率可達 914 米/分。在襟翼收起和放下的狀態(tài)下,失速速度分別為 148 千米/小時和 124 千米/小時。2

XT-37 的試飛在威基塔、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和懷特-帕特森空軍基地三處同時進行。整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在第 205 次試飛中,54-0716 號原型機進行螺旋試飛時墜毀了。為此,塞斯那公司對飛機采取了一系列改進措施:修改了翼尖和鼻錐,在機鼻兩側加裝了狹長的邊條;進氣口擴大;后機身加長,垂尾面積增大,其前緣延伸段加長,并由弧形聯(lián)接改為直線聯(lián)接,水平尾翼翼展則被減小,尾椎也做了修改。上述措施使飛機的操縱性和螺旋特性得以改善。改進后的飛機得到了美國空軍的認可,在完成了全部測試工作后,飛機被正式賦予 T-37A 的編號,并投入批量生產(chǎn)。1955 年 9 月,第一架生產(chǎn)型 T-37A 走下生產(chǎn)線,并于次年 6 月加入美國空軍。1957 年,美國空軍開始用 T-37A 進行初級學員的飛行訓練。

1965—1970年共有133架T-37飛機遭受鳥撞而損失,因而美國空軍將800多架這種飛機改裝了防鳥撞擊的風擋玻璃。新風擋玻璃厚1.27厘米,重約19公斤,能抗1.8公斤的鳥以463公里/小時時的速度的撞擊。

主要型別T一37A 最初的生產(chǎn)型,裝兩臺大陸公司J69-T-9渦輪噴氣發(fā)動機,單臺靜推力417公斤。共生產(chǎn)534架。

T-37B 裝兩臺大陸公司的J69-T-25渦輪噴氣發(fā)動機,單臺靜推力為465公斤。裝有新的全向無線電信標,超高頻無線電臺和儀表。第一架T-37B于1959年11月交美空軍使用。T-37B還供給泰國、柬埔寨、智利,巴基斯坦等國空軍使用,西德政府訂購47架。1

T-37B經(jīng)改裝后除教練外,還可作軍事偵察、低空攻擊用。翼尖裝兩個245升的油箱后,可加大航程。YAT-37D是在它的基礎上改裝發(fā)展成的攻擊型原型機。后來又有39架T-37B改裝成標準的A-37k攻擊機。因此,1967—1968年美空軍叉增加了T-37B的訂貨,使訂購總數(shù)達到447架。1

T-37C 基本與T-37B相同,但加裝了武器與翼尖油箱。美空軍首批訂貨34架,以供給美國的“軍援國’’。葡萄牙、秘魯、希臘、巴基斯坦、南朝鮮、泰國、土爾其、巴西、智利、哥倫比亞等國都有訂貨??傆嗀?80多架。1

設計特點(T-37B)

該機采用并列雙座設計,駕駛艙設有兩套獨立的控制系統(tǒng)和彈射座椅。起落架采用前三點布局,同時配有野鴨控制的減速閘,兩翼內(nèi)各有六個互相連通的副油箱給機身內(nèi)的主油箱供油。

機翼懸臂式下單翼。翼根翼型為NACA2418,翼尖翼型為NACA 2412。上反角為3。。根部安裝角為3。30’。雙梁鋁合金結構。副翼內(nèi)側裝有液壓驅(qū)動的全金屬高升力開縫襟翼。1

機身全金屬半硬殼結構。座艙區(qū)機身前部下方有一塊液壓作動的減速板。

尾翼懸臂式全金屬結構。垂尾與機身為一整體。平尾裝在垂尾根部上方三分之一展長處??蓜右砻娑加须妱拥呐淦秸{(diào)整片。1

起落架前三點式,液壓收放。裝油氣減震支柱。前輪可轉向。主輪胎尺寸20×4.4,前輪胎尺寸為16×4.4。多盤式液壓剎車。

動力裝置兩臺大陸公司的J69-T-25渦輪噴氣發(fā)動機,單臺靜推力465公斤。每側機翼內(nèi)有六個互通的橡皮油箱,向位于座艙后面的機身主油箱串油??捎萌加涂側萘繛?170升,用發(fā)動機驅(qū)動的油泵和油箱內(nèi)的增壓泵輸油。T-37C還裝兩個245升翼尖油箱?;土?1.8升。3

座艙乘員座席并列,雙重操縱。使用彈射座椅和蛤殼式可拋座艙蓋,標準化的座艙布局。襟翼、減速板、調(diào)整片、無線電控制器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與標準的美國空軍作戰(zhàn)飛機相同。

機載設備美空軍用的標準超高頻無線電臺,柯林斯無線電公司甚高頻導航設備和敵我識別器。

武器(只用于T-37C) 帶兩枚113公斤的炸彈,或四枚“響尾蛇”導彈。相應設備有K14C計算瞄準具和AN—N6 16毫米的照相槍。執(zhí)行偵察任務時,機身內(nèi)可攜帶KA-20或KB-10A照相機,或使用HC217地圖繪制照相機。4

技術數(shù)據(jù)外形尺寸翼展 10.30米;機長 8.92米;機高 2.80米;機翼面積 17.09米2;機翼展弦比 6.2;主輪距 4.28米;前主輪距 2.35米。5

重量及載荷(T-37B)空重 186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2993千克;機內(nèi)燃油 1170升;翼載 175.3千克/米3。

性能數(shù)據(jù)(T-37B)最大平飛速度(高度7620米)685千米/小時;正常巡航速度(高度7620米)612千米/小時;失速速度 134千米/小時;實用升限 10700米;最大爬升率(海平面)920米/分;最大航程(5%余油,7620米)1067千米;起飛距離(至15米高)625米;著陸距離(自15米高)823米。6

服役情況整個 T-37 系列飛機除了在美國空軍服役外,還通過軍事援助計劃或直接購買的方式在世界多個國家的空軍落戶。其中巴西是 T-37 飛機最早的出口對象。巴西空軍一共購入了 65 架 T-37C,到 80 年代初,巴西將其中的 30 架轉手給韓國空軍,另有 12 架則在 1982 年轉嫁到了巴拉圭空軍。其他使用 T-37 的國家和地區(qū)還包括秘魯、葡萄牙、希臘、巴基斯坦、泰國、土耳其、智利、哥倫比亞等,其飛行的航跡遍及南美、亞洲和歐洲。“啾啾鳥”系列的生產(chǎn)一直持續(xù)到 1975 年,其中 A 型 444 架,B 型 552 架,C 型 273 架。2

T-37本來應于20世紀80年代被T-46A取代,但T-46A的研發(fā)不幸天折,因此,T-37仍堅守在一線崗位上。然而,軍費的削減使得后續(xù)的設計被無奈廢棄,直到1999年,“雷聲(Raytheon)”公司生產(chǎn)的首批使用活塞式發(fā)動機的T-6“德克薩斯人II”進入美國空軍的空軍教育培訓司令部代替T-37服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