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
莖直立,肉質(zhì)狀肥厚,上部稍扁而微彎曲上升,高10~60cm,粗達(dá)1.3cm,具槽紋,節(jié)略粗,基部收窄。1葉近革質(zhì),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6~12cm,寬1~3cm,先端2圓裂,總狀花序從具葉或落了葉的老莖中部以上部分發(fā)出,長2~4厘米,具1~4朵花,花大,下垂,直徑達(dá)8cm;花序柄長5~15毫米,基部被數(shù)枚筒狀鞘;花苞片膜質(zhì),卵狀披針形,長6~13毫米,花期有葉或無葉。1花被片白色帶淺紫色,先端紫紅色;唇瓣倒卵狀矩圓形,長4~4.5cm,寬3~3.5cm,先端圓形,唇盤上面具1紫斑;花藥2室,花粉塊4。蒴果?;ㄆ?~6月。
性狀
莖下部圓柱形,中部及上部扁圓形,稍曲折略呈“之”字狀,長18~50cm,直徑4~12mm,節(jié)間長1.5~6cm。表面金黃色或綠黃色。基部有光澤,具縱溝及縱紋,節(jié)膨大,棕色,有花序柄及膜質(zhì)葉鞘。質(zhì)輕而脆。鮮品莖綠色。味苦。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林中樹上和巖石上。
分布范圍主產(chǎn)臺灣、湖北南部(宜昌)、香港、海南(白沙)、四川、廣西、云南、貴州。
化學(xué)成分莖含生物堿,主要為石斛堿(dendrobine)、石斛次堿(nobilonine)、6-羥基石斛堿(6-hydroxydendrobine)等。
性味性寒,味甘、淡、微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