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按礦物顆粒相對大小劃分,可將巖漿巖分為等粒結構、不等粒結構和斑狀/似斑狀結構。
等粒結構,指巖石中同種主要礦物顆粒大小大致相等,見于侵人巖中;不等粒結構指巖石中同種主要礦物顆粒大小不等,但變化是連續(xù)的。多見于淺成巖中;斑狀及似斑狀結構組成巖石的礦物顆粒大小懸殊,其中粗大者稱為斑晶,其晶形常較完整細小者稱為基質,晶形常不規(guī)則。1
特征兩種截然不同的礦物顆粒組成的結構。大顆粒鑲嵌在細小的隱晶質或玻璃質的基質中,大的稱斑晶,小的叫基質,基質為微晶、隱晶或玻璃質構成。是淺成巖、超淺成巖和噴出巖所特有的結構。2
斑晶與基質之間沒有中等大小顆粒,以此與不等粒結構區(qū)分開。如果基質為顯晶質且中粒以上,稱為似斑狀結構,斑晶和基質基本上是同一世代的產物,是在相同或接近的物理化學條件下結晶的如果基質為隱晶質、非晶質或微粒,則稱為斑狀結構,斑晶與基質形成于不同的世代。1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世代的礦物顆粒大小不同所組成的全巖結構。其中結晶較早的礦物顆粒較自形、較粗大而稱為斑晶;較晚形成的各種原生礦物為細小的隱晶質,統(tǒng)稱為基質。斑晶和基質的結晶程度或顆粒大小有明顯的差別和粒級間斷。如斑晶數(shù)量很多,超過基質,稱為多斑結構。如斑晶很少,則稱少斑結構。淺成巖和火山巖中常見。
斑狀結構是淺成巖和噴出巖的重要結構類型,斑晶和基質多形成于不同的世代,斑晶一般是在深處(巖漿房)或上升過程中晶出的,而基質是在地表快速冷凝的條件下固結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