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金(nativegold)是自然產(chǎn)生的金元素礦物,是一種產(chǎn)自脈礦或砂礦 的自然金塊。因形狀酷似狗的頭形,又名狗頭金。常含銀或微量的銅和等軸晶系。一般呈散粒狀或不規(guī)則樹枝狀集合體,個別塊體可重達數(shù)十公斤。顏色和條痕為金黃色。具金屬光澤,硬度2.5—3.0,延展性強,比重15.6—19.3。
世界最大的自然金是產(chǎn)于澳大利亞的“金臨天下”。1
簡介自然界純金存在極少,常有Ag類質(zhì)同像代替。還可含少量Cu、Pd、Pt、Bi及Te、Se、Ir等元素。Au、Ag的晶體結(jié)構(gòu)類型相同,原子半徑和化學性質(zhì)相近,故可形成自然金—自然銀完全類質(zhì)同像系列。含Ag95%者則為自然銀。
自然金屬等軸晶系,3L4L36L29 PCD 對稱型,空間群為O5h(即Fm3m),常呈八面體、立方體和十二面體。顏色的變化與金的成色有關(guān),高成色的金呈深黃- 黃色,并呈淺紅色調(diào),一般成色的金為深黃色、黃色、黃白色,低成色的金具淡綠色。就其本質(zhì)而言,金的黃色起因于相對論性質(zhì)的變更5d電子而進行費米級電子躍遷,而且相對論性的鍵收縮引起元素金密度增大達百分之十八。無相對論效應的金將具有銀的金屬白色外表。自然金呈金屬光澤,延展性較好,純金可以拉成直徑為2μm 的細絲,還可以壓成1/10000mm 厚的薄片。當把金鍍成0.02μm厚的薄膜,此時的金顯示出金屬的特異性能,使得金具有雙重的物理特性,它既是良導體(導電、導熱) 又是絕緣屏蔽體(不導電、不導熱)。硬度為2.5~3 ,純金的比重為19.3,由于自然金含雜質(zhì),故比重變化范圍在15.6~19.3 之間,且自然金比重與形成的溫度有關(guān),由高溫→中溫→低溫自然金的比重呈遞降的趨勢。無磁性,熔點介于1063.69~1 069.74 ℃之間,沸點2600 ℃。金的原子半徑為14.4nm,Au的離子半徑為13.7nm。不溶于酸,溶于王水及氰化鉀、氰化鈉溶液,遇汞生成金汞齊。
產(chǎn)地世界著名產(chǎn)地有南非的威特沃特斯蘭德、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和阿拉斯加、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加拿大的安大略、俄羅斯的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等地。中國的山東、黑龍江、可可西理、河南小秦嶺和湖南等地均有產(chǎn)出。世界上最大的一塊自然金發(fā)現(xiàn)于1858年,產(chǎn)地是澳洲西部的巴拉喇脫金礦,它的重量為83.95公斤。
成因自然金可以是樹枝狀、粒狀、片狀、塊狀等等。曾經(jīng)有過200多公斤的自然金被發(fā)現(xiàn)。產(chǎn)于原生礦床中的自然金俗稱山金,產(chǎn)于礦床(自然金混在其他礦物或巖石中)的叫脈金,產(chǎn)于砂礦中的叫做沙金。在海水中也存在著自然金,大約每噸有10微克左右。
自然金主要產(chǎn)于高、中溫熱液成因的含金石脈中,或產(chǎn)于火山巖系與火山熱液作用有關(guān)的中、低溫熱液礦床中。由于其形狀和出現(xiàn)很不尋常,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四川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人員開展了“狗頭金”微生物成礦機理的實驗研究。他們從孔隆溝金礦的水和土樣中分離出細菌、霉菌后發(fā)現(xiàn),這些微生物在生長的初期和中期,善于把可溶態(tài)金吸附和聚集在體內(nèi)形成膠體狀,到達生長后期,又把體內(nèi)的膠狀金絡離子還原沉淀成自然金。微生物又是群集而生,如此周而復始地進行,日久天長,在有利這種微生物生長環(huán)境的地方,從一個小小的金晶核,逐漸聚集成一塊自然金塊。這就是天然金塊形成的原因。
類型中國自然金礦床的主要成因類型有:1)巖漿熱液型。2)火山熱液型。3)沉積變質(zhì)型。4)變質(zhì)熱液型。5)熱(鹵)水溶濾型。6)風化殼型。7)沉積型。尚有伴生金礦床,主要賦存于Cu、Pb、Zn、Sb、Fe及黃鐵礦等礦床中,常呈自然金、自然銀與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毒砂等礦物共生。2
形態(tài)等軸晶系,Oh5-Fm3m;a0=0.4078nm;Z=4。銅型結(jié)構(gòu)。六八面體晶類,Oh-m3m(3L44L36L29PC)。完好晶體少見。常見單形:立方體a,菱形十二面體d,八面體以及四六面體,四角三八面體。常依(111)成雙晶??梢娖叫羞B生晶形。一般多呈不規(guī)則粒狀,還可見團塊狀、薄片狀、鱗片狀、網(wǎng)狀、樹枝狀、纖維狀、海綿狀集合體。
自然金的單體形態(tài)盡管十分復雜,但歸納起來共有三種基本的形態(tài):即粒狀、片狀、樹枝狀。影響金礦物形成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地質(zhì)產(chǎn)狀,載金礦物的成分和數(shù)量。產(chǎn)狀是決定金礦物的空間因素。一般來說,金礦物以細粒等軸狀或渾圓狀為主。因為在此條件下應力作用表現(xiàn)微弱,以靜壓力為主。金處于四周壓力大致相等的條件,金原子總是找最緊密堆積方式排列,故此時形成的自然金多呈等軸狀。若地殼的應力作用大大超過靜壓力作用時,金粒的生長順著壓力作用的方向發(fā)育,而且構(gòu)造活動越強,金粒的長、寬比值越大,相應出現(xiàn)片狀、板狀、纖維狀等形態(tài)。
在各種類型的金礦床中,由深部向地表過渡時,金礦物的晶體形態(tài)畸變程度逐漸增大,主要表現(xiàn)為拉長和片化作用的增加,這主要是由于非均一性雜質(zhì)銀的含量增加,壓力差和溶液沸騰等因素影響所致。一般來說,生成于中、深金礦床或金礦床的中、深部位的金礦物的晶體形態(tài),通常是與菱形十二面體形成聚形的立方八面體。在深成礦床中,金礦物的形態(tài)通常為八面體,而近地表的金礦物,形態(tài)比較復雜,多呈片狀、樹枝狀、纖維狀等復雜形態(tài)。
性質(zhì)理化特性【化學組成】Au。
【晶體結(jié)構(gòu)】晶體屬等軸晶系的一種自然元素礦物
【形態(tài)】自然金通常呈樹枝狀、粒狀或鱗片狀,較少呈不規(guī)則的大塊狀。
【物理性質(zhì)】顏色、條痕均為金黃至淺黃色,隨含銀量增加而變淡,金屬光澤,不透明。摩氏硬度2.5-3,無解理。比重15.6-19.3。
【鑒定特征】金黃色,金屬光澤,密度大,硬度低,富延展性。
【成因及產(chǎn)狀】在沖積礦或淤積礦床內(nèi)及合成淤積礦床。
【主要用途】金為貴金屬,可用于制造貨幣、裝飾品及一些儀表零件等。黃金是世界金融的國際標準。
【其它】中國的山東招遠、黑龍江沿岸、河南小秦嶺和湖南等地均有產(chǎn)出。3
有極強的延展性,1克自然金可拉成約2公里長的細絲。
顯微鏡下:金黃色。反射率R:47.0(綠),82.5(橙),86(紅)。均質(zhì)體,無內(nèi)反射。
金結(jié)晶成等軸晶系,一般呈樹枝狀、粒狀或鱗片狀產(chǎn)出,偶見不規(guī)則大塊體,個別重達數(shù)十千克。具金屬光澤,顏色和條痕均為光亮的金黃色,隨含銀量的增加漸變?yōu)榈S色。莫氏硬度2.5~3,比重 15.6~19.3。產(chǎn)于熱液成因的石英脈或黃鐵礦脈中的稱為脈金;產(chǎn)于砂礦中的稱為砂金。在前寒武系變質(zhì)礫巖中也見有巨大的礦床。南非
維特瓦特斯蘭、美國加利福尼亞和阿拉斯加、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加拿大安大略、俄羅斯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等地為世界著名的產(chǎn)金地。中國金礦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山東、湖南等地區(qū)。4
粒度特征自然金的粒度是生成條件的標志。自然金粒度的顯著特點是變化巨大。即使在同一礦床,同一光片中金的
粒度也能相差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其原因要歸結(jié)到自然金是由金屬組成的晶格,金屬鍵并無飽和性和方向性,這給金的粒度任意改變創(chuàng)造了條件。
影響金的粒度大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與礦化深度、成礦溫度、重結(jié)晶作用和載金礦物種類有關(guān)。一般來說,由礦床的深部向地表,金的粒度有逐漸增大的趨勢。高溫條件下形成金礦物比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金礦物細小。就同一礦床來說,早期礦化階段生成的早期金的粒度比晚期金粒度細小,同生金比交代重結(jié)晶的金細小。在金屬硫化物中金的粒度比在脈石礦物中的金的粒度小。在黃鐵礦、黃銅礦中的金的粒度大于毒砂中金的粒度。在
粘土礦物及次生氧化物中的金的粒度細小,多為次顯微狀金。金的粒度還與礦石中硫的含量有關(guān),一般認為礦石中硫的含量高,金的粒度小。5
鑒定特征顏色和條痕均為金黃色,富含銀者為淡黃至乳白色。強金屬光澤,密度大,富延展性??諝庵胁谎趸?,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真金不怕火煉,而銅鋅合金雖呈金黃色,但火燒即失去色澤。細粒而晶形完好的黃鐵礦易被誤認為金,但錘擊易碎,真金則不碎。
主要用途一般工業(yè)要求(g/t):巖金,邊界品位Au1~2,最低工業(yè)品位Au3~5,礦床平均品位Au5~8;砂金,混合砂邊界品位Au1~2,最低工業(yè)品位Au0.04~0.08,塊段最低工業(yè)品位Au0.14~0.20。
金主要用于裝飾、貨幣和工業(yè)技術(shù)。其純度用K(Karat)表示,純金為24K(含金量百分之百),18K相當于24K中金占18份,其它金屬占6份,其余依此類推。黃金的計量單位用盎司(Ounce),1盎司(oz)=31.103g。
金具有高導電、導熱性能及極好的延展性和穩(wěn)定性,因而在電子工業(yè)用途廣泛。宇航技術(shù)要求穩(wěn)定性很高的無線電、電子元件,而黃金正具有這種性能。黃金還用于核反應堆的襯料。在航天、航空工業(yè)中,金則用于噴氣發(fā)動機和火箭發(fā)動機的涂金放熱罩或熱隔護板等。
鑒定要點黃銅礦、黃鐵礦和自然金礦石非常容易誤認,尤其是黃鐵礦又被人們稱為“愚人金”。鑒別它們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黃銅礦以更黃的顏色和較低的硬度而與黃鐵礦相區(qū)別;以綠黑色的條痕、性脆及可溶于HNO3而與自然金相區(qū)別。用礦石在不帶釉的白瓷板上劃一下,自然金礦石劃出的條痕(即留在白瓷板
上的粉末)是金黃色的,黃鐵礦的條痕是綠黑色的。另外,還可以用手掂一下,手感特別重的是自
然金礦石,因為其密度比黃鐵礦、黃銅礦的要大得多。
歷史記載1、廣西所在產(chǎn)生金,融宜昭藤江濱與夫山谷皆有之。邕州溪峒及安南境皆有金坑,其所產(chǎn)多于諸郡邕管水,安州與交趾一水之隔爾,鵝鴨之屬,至交趾水濱游食而歸者,遺糞類得金。吾境水濱則無矣。凡金不自礦出,自然融結(jié)于沙土中,小者如麥麩,大者如豆,更大如指面,皆謂之生金。昔江南遺趙韓王瓜子金即此物也。亦有大如雞子者,謂之金母。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七《生金》
2、【評】文中“生金”即自然金,此為有關(guān)自然金形態(tài)的較早記述。
麩金即在江沙水中,淘汰而得,其色淺黃。
《天工開物》
宋·寇宗《本草衍義》卷五
3、 [金]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馬締金,中者名橄欖金,帶胯金,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頭金,小者如麩麥金、糖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下《五金》
4、【評】明代對自然金的描述更加詳細,已不僅從形態(tài)上進行分類,而且兼顧金的粒級。
金出南蕃、云南、西蕃、高麗等處沙中。南蕃瓜子金、麩皮金,皆生金也。云南葉子金,西蕃回回金,此熟金也,其性柔而重,色足。足色者,面有椒花凰尾及紫霞色。如和銀者性柔,石試則色青,火燒色不黑。和氣子者,即紅銅,又名張公,又名身子石,試有聲而落屑,色赤而性硬,火燒黑色難打,又發(fā)裂。古諺云:金怕石頭銀怕火。其色七青、八黃、九紫、十赤,以赤為足色金也。
明·曹昭等《新增格古要論》卷六《金》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邱昆峰 - Research Fellow -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