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名稱簡介
學名:Agaricus blazei Murill;日本名:ヒメマツタケ(姬松茸);別名:カワリハラタケ(代蘑菇)。拉丁學名:Agaricus brasiliensis Fr..linnaea 5:509(1830).屬名“Agaricus”一詞來自希臘語,詞根是“agarikos”意思是“傘菌、蘑菇”,用于真菌的屬名,翻譯為“蘑菇屬、傘菌屬”。種名加詞“bra-siliensis”的詞根是“brasil”意思是巴西,中文直接譯成“巴西蘑菇”。
產地巴西蘑菇屬中溫偏高菌類,原產于北美南部和巴西等南美地區(qū)。據說也分布于美國佛羅里達及南卡羅萊納。不過。首先發(fā)現是在巴西圣保羅郊外皮耶達提山地。當地居民長期采摘為食,研究人員發(fā)現該地居民健康長壽,平均壽命高達95歲,追其源卻與巴西蘑菇密切相關。
生物學特性巴西蘑菇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菌絲體是營養(yǎng)器官,菌絲白色,絨毛狀,氣生菌絲旺盛,爬壁強,菌絲直徑5--6um。菌絲體有初生菌絲,次生菌絲兩種。菌絲不斷生產發(fā)育,各條菌絲之間相互連接。呈蛛網狀。
子實體是繁殖器官,能產生大量擔孢子,即生殖細胞。子實體由菌蓋、菌褶、菌柄和菌環(huán)等組成。子實體單生、叢生或群生,傘狀。菌蓋直徑3.4--7.4cm,最大的達到15cm,原基呈乳白色,菌蓋初時為淺褐色,扁半球形,成熟后呈棕褐色,有纖維狀鱗片。
分布和生態(tài)習性分布
巴西蘑菇是夏秋發(fā)生的草腐、好氣性真菌,移情別戀中溫偏高菌類,原產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部和佛羅理達州海邊含有畜糞的草地上,以及巴西東南部圣保羅市周邊的草原,秘魯等國也有分布,我國吉林、黑龍江、云南、廣西、四川、西藏也有這種野生菇。
生態(tài)習性
(1)巴西蘑菇是一種腐生菌
(2)巴西蘑菇具有很強的分解基質能力,其菌絲能分泌胞外酶降解纖維素、半纖維素等物質。
(3)巴西蘑菇是一種好氧菌
(4)巴西蘑菇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子實體形成最好能有散射光的刺激。
藥理效果我們知道食用菌具有食用、藥用的特性,是優(yōu)質的健康食品,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和自然治愈力的效果,也具有攻擊癌細胞等類物細胞的作用,同時也是維生素B、D的供給源。具有藥理效果的食用菌中,最受人矚目的是巴西蘑菇,它能去除癌癥患者的痛苦,使癌細胞縮小。
巴西蘑菇的藥理效果首先在美國受到注目,賓州大學教授Q.J.辛登博士等人進行巴西蘑菇關于治癌作用的藥效研究發(fā)表后使巴西蘑菇一夜成名,經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持續(xù)服用令它知名度更高。現在它已成為具有抗癌作用及強化免疫能力的食品,而且用在艾滋病的治療上。1980年日本人伊藤博士等發(fā)表巴西蘑菇抽出物具有抗癌性.對于固體腫瘤及腹水癌等有效的著名。1981年日本藥理學會發(fā)表了巴西蘑菇抗腫瘤性的多醣類研究。
1984、1985年相繼發(fā)表了巴西蘑菇抗腫瘤性多醣體之報導,并進引動物(老鼠)試驗,更增加人們對它的了解。而且在癌癥治療的臨床報導上陸續(xù)有許多對癥例和使用者效果的報告。誠然,一般食用菌皆具一些保健和藥理機能,但與之比較,則巴西蘑菇的效果的更勝一籌,在日本東京大學醫(yī)學部等醫(yī)療單位進行15種食用菌抗癌效果試驗報告中關于腫瘤完全退縮率與增殖阻止率顯示只有巴西蘑菇達到接近百分之百的效果。其最大特點是投資量非常少,且腫瘤增殖阻止率高,證明巴西蘑菇能使體內的病毒感染防衛(wèi)機能發(fā)揮作用。具有促進免疫的作用。
試驗證明巴西蘑菇抗腫瘤效果的成分有多醣類植物凝血索以及抑制癌細胞類固醇類,而巴西蘑菇的食物纖維可在腸道中吸收致癌物質防止致癌物質被人體吸收。1巴西蘑菇藥效1)對循環(huán)器官系統(tǒng)的作用——高血壓、低血壓、心臟病、狹心癥、心肌梗塞、血栓癥疾病、動脈硬化癥、末梢血管收縮癥、重癥肺炎、敗血癥、白血病、惡性淋巴瘤、肺癌、強心、強壯、補充體力、半身不遂等。2)對消化器官系統(tǒng)的作用——十二指腸潰瘍、肝腫大、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癌、肝硬化、肝癌、B型肝炎、腹水癌、大腸癌、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病毒性肝炎、慢性口內癌、腸癌、息肉、便秘、食欲減退、長腫皰、痔瘡、齒槽膿漏、腎炎、腎不全等。3)對內分泌系統(tǒng)的作用——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膽固醇癥)、過敏、肝炎、浮腫、肝障礙等。4)對腦神經代謝系統(tǒng)的作用——糖尿病、多發(fā)性關節(jié)風濕、慢性關節(jié)風濕、自律神經失調癥、神經衰弱、日本腦炎等。5對呼吸器官系統(tǒng)的作用——慢性支氣管、炎氣喘等。6)對生殖器官系統(tǒng)的作用——乳癌、卵巢癌、乳房炎、婦人病、生理不順、更年期障礙等。7)對泌尿器官系統(tǒng)的作用——膀胱炎、前列腺肥大、腎病變等。8)對皮膚系統(tǒng)的作用——香港腳、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皮膚肌炎、織毛上皮瘤等。9)其他作用——凈血作用、手腳冰冷癥、五十肩、凸眼性甲狀腺腫、慢性鼻炎、花粉癥、宿醉、腰痛、虛弱體質、膠原病、蓄膿癥、德國麻疹性關節(jié)炎、齒槽膿漏、肩膀酸痛、眼病、精力減退、流行性感冒等。
1 分布、沿革 巴西蘑菇,最初是由古本隆壽在圣保羅的彼埃達得發(fā)現的,并把菌種送給巖出亥之助。巖出亥之助起初把它叫做代蘑菇,其后改為姬松茸。分布于北美的佛羅里達州和南卡羅來納的平原以及巴西圣保羅市周邊的草原。1965年古本隆壽和巖出亥之助配合分別在巴西和日本兩國進行園地栽培(古本氏)和室內栽培(巖出)的研究,古本隆壽1972年首先人工試驗栽培成功, 1972年正式投入栽培,并以采集地有關的彼埃達得之名進行銷售。但還沒有確立優(yōu)質培養(yǎng)料的制造法,沒有栽培成功,另一方面,巖出亥之助,在室內進行高壟栽培法獲得成功(1975 年)。以后努力進行改良,才確立了現在的室內栽培方法。
2 生理、生態(tài) 菌絲生育范圍:10~33℃,適溫24~25℃;出菇范圍:20~33℃,適溫24~27℃;覆土的最適含水量:60%~65%;室內菌絲生長最適的相對濕度:65%~75%,出菇最適的相對濕度:75%~90%;最適pH值:6.7~7.3(堆肥培養(yǎng)料),6.8~7.5(覆土 )。此外,出菇時必須要充分的通風換氣。
資溪特產巴西蘑菇又稱姬松茸,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干品中粗蛋白含量為28.67%,氨基酸總量為19.22%,其中人體必須氨基酸的含量占總氨基酸的50%,多糖含量為6.55%。目前,資溪縣鶴城、高阜鎮(zhèn)巴西蘑菇種植面積5800m2,經烘干加工后,全部出口到日本、韓國,產品供不應求。
姬松茸開發(fā)利用用它的子實體、菌絲體、發(fā)酵液進行抗癌物質的提取并做成各種劑型的抗癌藥物,具有十分誘人的前景。目前,美國已有姬松茸子實體制成的干粉膠囊面市,售價非常高。在日本、墨西哥等地,已被醫(yī)院用于癌癥的治療。日本國際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岡本丈先生稱姬松茸是“地球上腫瘤患者最后的食物?!彼€被作為保健品被人們服用。在日本、美國、巴西等國有大量的與姬松茸有關的保健食品,如從姬松茸子實體中提取的多糖制成的膠囊和將子實體進行粉碎后制成的代茶沖泡飲料等,在國際市場銷路都很好。但是,姬松茸的子實體培養(yǎng)很困難,產量非常有限,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所以用液體深層培養(yǎng)的方法大規(guī)模生產姬松茸的菌絲體及其發(fā)酵液,并做成各種口服液,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成為產品開發(fā)的另一個熱點。
我國對姬松茸的研究起步很晚,大多限于固體栽培條件探索。主要為食用,或者出口。近年來,我國一些學者也開始對姬松茸多糖的提取方法、液體發(fā)酵和生物活性進行初步研究。并開發(fā)出口服液、顆粒劑等產品,但種類較少。
今后我國的研究開發(fā)應注重的幾個方面:①通過基因標記、基因定位為輔助手段,加強以提高子實體或深層發(fā)酵菌絲體有效活性成分含量為目的的定向高產菌株的篩選;②進一步明確有效成分作用的機理;③探討提取工藝,降低生產成本,開發(fā)特色產品,滿足各層次消費者的需求,使姬松茸得到全方位的合理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