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軟土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釋義

軟土主要是由天然含水量大、壓縮性高、承載能力低的淤泥沉積物及少量腐殖質(zhì)所組成的土。對淤泥的解釋是,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環(huán)境中沉積并含有機質(zhì)的細粒土,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1.5;當天然孔隙比小于1.5而大于1.0時稱為淤泥質(zhì)土。對于泥碳的解釋是,喜水植物遺體在缺氧條件下,經(jīng)緩慢分解而形成的泥沼覆蓋層。其特點是持水性大,密度較小。12

軟土的分布和特征特征(1)軟土顏色多為灰綠、灰黑色,手摸有滑膩感,能染指,有機質(zhì)含量高時,有腥臭味;
(2)軟土的粒度成分主要為黏粒及粉粒,黏粒含量高達60%~70%。
(3)軟土的礦物成分,除粉粒中的石英、長石、云母外,黏粒中的黏土礦物主受是伊利石,高嶺石次之二此外,軟土中常有一定量的有機質(zhì),可高達8%~9%
(4)軟土具有典型的海綿狀或蜂窩狀結(jié)構(gòu),這是造成軟土孔隙比大、含水率高、透水性小、壓縮性大、強度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5)軟土常具有層理構(gòu)造,軟土和薄層的粉砂、泥炭層等相互交替沉積,或孥透鏡體相間形成性質(zhì)復雜的土體;
(6)松軟土由于形成于長期飽水作用而有別于典型軟土.其特征與軟土較為接近,但其含水量、力學性質(zhì)明顯低于軟土。31

分布我同軟土分布廣泛,豐要位于沿海、平原地帶、內(nèi)陸湖盆、洼地及河流兩岸地I必沿海、平原地帶軟土多位于大河下游入海三角洲或沖積平原處,如長汀、珠江三角洲地帶,塘沽、溫卅I、閩江口平原等地帶;內(nèi)陸湖盆、洼地則以洞庭湖、洪澤湖、久湖、滇池等地為代表;山問盆地及河流中下游兩岸漫灘、階地、廢棄河道等處也常有軟土分布;沼澤地帶則分仿著富含有機質(zhì)的軟土和泥炭。1

軟土成因我國軟土的成因主要有下列幾種:

沿海沉積型我國東南沿海自連云港至廣州灣幾乎都有軟土分布,其厚度大體自此向南變薄,由40 m至5~10 m沿海沉積的軟土又可按沉積部位分為四種,
(1)濱海相:受波浪、岸流影響,軟土中常含砂粒,有機質(zhì)較少,結(jié)構(gòu)疏松,透水性稍強,如天津塘沽、浙江溫州軟土;
(2)瀉湖相:軟土顆粒微細、孑L隙比大.強度低,分布J。,常形成海濱平原,如寧波軟土;
(3)溺谷相:呈窄帶狀分布,范圍小于瀉湖相,結(jié)構(gòu)疏松,孔隙比大,強度很低,如閩江口軟土;
(4)三角洲相:在河流與海潮復雜交替作用下,軟土層常與薄層的中、細砂交錯沉積。

內(nèi)陸湖盆沉積型軟土多為灰藍至綠藍色,顏色較深,厚度一般在10 m左右,常含粉砂層、黏土層及透鏡體狀泥炭層。

河灘沉積型軟土一般呈帶狀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漫灘及階地上,這些地帶常是漫灘寬闊、河岔較多、河曲發(fā)育,軟土沉積交錯復雜,透鏡體較多,厚度不大,一般小于10 m。

沼澤沉積型沼澤軟土顏色深,多為黃褐色、褐色至黑色。主要成分為泥炭,并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機械沉積物和化學沉積物。

山間溝谷盆地型山間溝谷盆地型是松軟土的主要成因分布類型。本類型軟土主要分布在水量充沛的內(nèi)陸山間盆地和溝谷平緩區(qū)域,由原有泥質(zhì)巖風化的黏土物質(zhì)長期飽水浸泡軟化而形成,分布因受地影響較分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