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京蓬術(shù)丸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京蓬術(shù)丸,中醫(yī)方劑名。出自《普濟(jì)方》卷三九三。具有和胃氣,進(jìn)乳食之功效。主治小兒一切所傷,乳食不化,心腹脹滿。

組成京三棱(煨,銼)、廣術(shù)(煨,銼)、陳皮(去白)、香附子(炒)、蘿卜子(炒)各半兩,青皮(去白)、枳殼(麩炒,去瓤)、縮砂仁(炒)、胡黃連、蘆薈各三錢,胡椒二錢半。

用法用量上為細(xì)末,煮面糊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溫米飲湯送下。三四歲,如麻子大,一日二三次。

功用和胃氣,進(jìn)乳食。

主治小兒一切所傷,乳食不化,心腹脹滿。

附方名稱:胡椒丸

組成:胡椒、蝎梢、甘遂

用法:每次乳食前陳米下0.2g,更量兒大小加減。月2-3次

主治:小兒腹脹,理脾積氣

出處:《圣濟(jì)總錄》

功用:溫中止痛,逐飲消積

名稱:枳殼丸

組成:半夏、枳殼

用法:小兒每次皂子橘皮湯下1-2g。半夏泡為末,酒為丸,每次1歲兒白湯下0.5-1g。日2服

主治:嬰兒百日外,腹脹氣粗,心下滿急,腹脹咳嗽,暴腹?jié)M欲死

出處:《全嬰方》

功用:健脾燥濕,行氣消脹

名稱:厚樸丸

組成:厚樸、丁香、木香、白術(shù)、青皮、牽牛子

用法:每日3g,煎陳皮湯下。日2服

主治:小兒臟腑怯弱,風(fēng)冷邪氣客之,令兒腹脹,氣不宣通,甚者變?yōu)橄铝?/p>

出處:《普濟(jì)方》

功用:溫中除濕,行氣止痛

名稱:厚腸丸

組成:陳皮、半夏、枳實、青皮、人參、厚樸、神曲、蒼術(shù)、麥芽

用法:空腹服,一日2g,溫開水送服。一日兩次

主治:小兒腹脹,四肢瘦弱,飲食不佳

出處:《普濟(jì)方》

功用:行氣消食,健脾和胃

名稱:桔紅丸

組成:陳皮、胡椒、黑牽牛、巴豆

用法:每次服0.45-0.75g,萊菔子湯下,乳食后臨臥服,需量兒大小加減。每日2-3次

主治:小兒胃虛腹脹硬

出處:《圣濟(jì)總錄》

功用:溫中止痛,行氣消痞

名稱:萊菔子丸

組成:萊菔子、胡椒、白術(shù)

用法:一次3g,一日3次,陳皮煎湯送服

主治:小兒痘后虛脹,面唇色白,四肢冷

出處:《幼幼集成》

功用:溫中健脾,行氣除脹

名稱:消肚丸

組成:干姜、木香、巴豆、肉豆蔻

用法:3歲0.3g米湯下。食前如常服,消肚急,木香只用0.3g,去肉豆蔻

主治:小兒疳氣,腹脹喘粗,腸鳴泄瀉

出處:《普濟(jì)方》

功用:澀腸止瀉,溫中健脾

名稱:消脹丸

組成:半夏、枳殼、巴豆

用法:3歲兒每次陳皮湯下0.5-2g,每日1-2次。量兒大小加減

主治:小兒腹急,并心下滿

出處:《全嬰方》

功用:燥濕化痰,瀉水逐飲

名稱:調(diào)中丸

組成:干姜、桔紅、白術(shù)、茯苓、木香、縮砂仁、官桂、良姜

用法:食后開水服6-9g。一日2-3次

主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

出處:《普濟(jì)本事方》

功用:溫中健脾,行氣止痛

名稱:款氣丸

組成:巴豆、丁香、麝香、木香

用法:乳食后每次煎萊菔子湯下0.3g,需量兒大小加減。日2-3服

主治:小兒腹脹硬

出處:《圣濟(jì)總錄》

功用:瀉水逐飲,溫中止痛

注意事項忌生硬冷物。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陳建偉 - 博士生導(dǎo)師、教授 -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