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荷蘭人憑借強大的海上艦隊統(tǒng)治了東南亞的臺灣和南洋諸島,從世界各地帶來各種舶來品,于是,當?shù)鼐用耖_始稱之為荷蘭豆。后來下南洋過番的閩南人、潮汕人將其帶回家鄉(xiāng),也沿用了當?shù)氐慕蟹?,稱荷蘭豆為荷蘭豆。
有趣的是“荷蘭豆”在荷蘭卻叫“中國豆”只是雙方的謙虛幽默。沒任何意義。
形態(tài)特性植株特征一年生纏繞草本,高90~180cm,全株綠色,光滑無毛,被粉霜。
葉片特征葉具小葉4-6片,托葉比小葉大,葉狀,心形,下緣具細牙齒。小葉卵圓形,長2-5厘米,寬1-2.5厘米,全緣;托葉葉狀,卵形,基部耳狀包圍葉柄。
莢果特征莢果長橢圓形,長5~10cm,內(nèi)有堅紙質(zhì)襯皮子房無毛,花柱扁,內(nèi)面有髯毛。莢果腫脹,長橢圓形,長2.5-10厘米,寬0.7-14厘米,頂端斜急尖,背部近于伸直,內(nèi)側(cè)有堅硬紙質(zhì)的內(nèi)皮;種子2-10顆,圓形,青綠色,有皺紋或無,干后變?yōu)辄S色?;ü?~5月。偶數(shù)羽狀復葉,頂端卷須為葉卷須,托葉呈卵形?;ò咨蜃霞t色、單生或1~3朵排列成總狀腋生,花柱內(nèi)側(cè)有須毛,閉花授粉,花瓣蝴蝶形。
莢果長橢圓形或扁形,根據(jù)內(nèi)部有無內(nèi)層革質(zhì)膜及其厚度分為軟莢及硬莢。種子可呈圓形圓柱形、橢圓、扁圓、凹圓形,每莢2~10顆,多為青綠色,也有黃白、紅、玫瑰、褐、黑等顏色的品種??筛鶕?jù)表皮分為皺皮及圓粒,干后變?yōu)辄S色。根上生長著大量側(cè)根,主根、側(cè)根均有根瘤。因其性狀多樣且為閉花授粉,孟德爾將其作為遺傳因子實驗的作物。
生長環(huán)境光照要求荷蘭豆屬長日照植物。大多數(shù)品種在延長光照時能提早開花,縮短光照時延遲開花,但是有些早熟品種對光照要求不嚴格。一般品種在結(jié)莢期都要求較強的光照和較長時間的日照,但不宜高溫,適宜在春夏季交替時期種植。
水分需求荷蘭豆在整個生長期都要求較多的水分。種子發(fā)芽過程中,若土壤水分不足,種子無法吸水膨脹,會大大延遲出苗期。苗期能忍受一定的干旱氣候。開花期若遇空氣濕度過低,會引起落花落莢。在豆莢生長期若遇高溫干旱,會使豆莢纖維提早硬化,過早成熟而降低品質(zhì)和產(chǎn)量。所以,在荷蘭豆整個生長期內(nèi),必須有充足的水分供應才能旺盛生長,莢大粒飽,保質(zhì)保量。但它又不耐澇,若水分過大,播種后易爛籽,苗期易爛根,生長期易發(fā)病。
土壤條件荷蘭豆對土壤要求雖不嚴,在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或新墾地均可栽植,但以疏松含有機質(zhì)的中性土壤為宜,在pH6.0-7.2的土壤中生長為宜。土壤酸度低于ph5.5時,易發(fā)病害和降低結(jié)莢率,應加施石灰改良。荷蘭豆根系深,稍耐旱而不耐濕,播種或幼苗排水不良易爛根,花期干旱授精不良,容易形成空莢或秕莢。荷蘭豆忌連作,一般至少4-5年輪作。
栽培播種時機荷蘭豆按其莖的生長習性可分為矮生、蘭蔓生和蔓生三種類型。長江流域,春季栽培,2月中下旬播種。秋季栽培,8月中下旬播種。越冬栽培10月下旬~11月上旬陸續(xù)播種。北方一般春耕、夏收,也可利用于早春和秋季栽培。
主要價值營養(yǎng)成分其嫩梢、嫩莢、籽粒,質(zhì)嫩清香極為人們所喜食。每100g嫩莢含水分71.1~78.3g,碳水化合物14.4~29.8g,蛋白質(zhì)4.4~10.3g,脂肪0.1~0.6g,胡蘿卜素0.15~0.33mg,還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每100g荷蘭豆含蛋白質(zhì)7g,碳水化合物12g,熱量33.4千焦,鈣17mg,磷90mg,鐵0.6mg,胡蘿卜素0.15mg,硫胺素0.54mg,核黃素0.09mg,尼克酸2.8mg,VC14mg。荷蘭豆是鐵的上好來源。此外,荷蘭豆還含有一種其特有的植物凝集素、止杈素及赤霉素A20等,這些物質(zhì)對增強人體新陳代謝功能有重要作用。
烹調(diào)方法清炒荷蘭豆(原料:荷蘭豆、紅椒、蒜頭、鹽)、蒜香荷蘭豆(原料:荷蘭豆、青椒、紅椒、蒜、鹽、雞精)、臘腸燒荷蘭豆(原料:臘腸、荷蘭豆、姜、香芹、紅尖椒、鹽、雞精、濕生粉、香油)、荷塘小炒(原料:蓮藕、山藥、荷蘭豆、胡蘿卜、水發(fā)木耳、鹽、雞精、香油、蔥、姜)、培根炒荷蘭豆(原料:荷蘭豆、培根、蒜瓣、紅椒、油、鹽、雞精)、蒜蓉荷蘭豆(原料:荷蘭豆、蒜、鹽、豬油)、荷蘭豆肉絲飯(原料:米飯、豬瘦肉、荷蘭豆、桃、牛奶、煉乳、橄欖油、鹽、味精、生抽、香油)、荷蘭豆炒蝦仁(原料:荷蘭豆、蝦仁、黑木耳、淀粉、鹽、雞精、料酒)、荷蘭豆炒魔芋(原料:荷蘭豆、魔芋、木耳、蔥姜、鹽、糖、蠔油、雞精、香油)等。
物種繁殖溫度要求食莢荷蘭豆是性喜冷涼的長日照作物,不耐熱,長江流域多行越冬栽培,秋播秋收;高山地區(qū)以及中國北方一般春播夏收。由于荷蘭豆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格,只要選擇適宜的品種,在長江流域地區(qū)也可進行春季及秋季栽培。
栽培方法①越冬栽培:越冬栽培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最主要的栽培形式,一般利用冬閑地,特別是利用棉花收獲后的棉田,既可以棉花稈作天然支架,又可達到增收養(yǎng)地的目的。越冬栽培一般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種,露地越冬,次年4~5月采收。播種過早,冬前生長過旺,冬季寒潮來臨時容易凍死;播種過遲,在冬前植株根系沒有足夠的發(fā)育,次春抽蔓遲,產(chǎn)量低。
②春季栽培: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高溫來臨前收獲;東北地區(qū)春播夏收,一般4~5月份播種,根據(jù)需要,用小棚、地膜等覆蓋也可早播。春季栽培生長期短,前期低溫,后期高溫,因此要選擇生長期短的耐寒品種,如赤花絹英、甜脆荷蘭豆等,并盡量早播。
③秋季栽培:秋季栽培宜選擇早熟品種,于9月初播種,11月下旬寒潮來臨之前采收完畢。秋季栽培生長期也短,可以通過夏季提前在遮蔭棚內(nèi)育苗,冬季用塑料薄膜覆蓋延長生長期。
土壤荷蘭豆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各種土壤均可栽培,但強酸性土壤要施用石灰。荷蘭豆最忌連作,至少要行4~5年的輪作。播種前要深翻土壤,每畝施有機土雜肥2500~3000kg、過磷酸鈣20~25kg、氯化鉀15~20kg,最好將化肥同有機肥混合施入。一般作平畦,低塵洼處可作高畦。播前種子可接種根瘤菌。
技術(shù)播種前用40%鹽水選種,除去上浮不充實的或遭蟲害的種子。播種前將種子催芽,當種子露芽時,將種子故在0~2℃的低溫中處理15天后再播種。
荷蘭豆用根瘤菌拌種,是增產(chǎn)的有效措施。用根瘤菌拌種后,根瘤增加,莖葉生長旺盛,結(jié)莢多,產(chǎn)量高。拌種方法:每畝用根瘤菌10~19g,加水少許與種子拌勻后便可播種。
大田播種前施入充分腐熱的廄肥、堆肥和一定量的磷、鉀肥,尤其是施磷肥增產(chǎn)效果明顯,荷蘭豆采用點播,行距10~20cm,行內(nèi)株間距5cm,每穴播2~6粒種子,土壤濕潤時覆土5~6cm。土壤干燥時覆土稍厚些。每畝用種10~15kg。
管理播種后要淺松土數(shù)次,以提高地溫促進根生長,苗健壯。秋播栽培的,越冬前進行一次培土,越冬保溫防凍,開春后及時松土除草,提高地溫。荷蘭豆開花前,澆小水追速效性氮肥,加速植株生長,促進分技,隨后松土保墑。莖部開始坐莢時,澆水量稍加大,并追磷、鉀肥。結(jié)莢盛期土壤要經(jīng)常保持潤濕。保證果莢發(fā)育所需水分。結(jié)莢后期,豆秧封壟,減少澆水。蔓性種植株高30cm時,開始支架。荷蘭豆分批采收,每采收1次追1次肥。
種植荷蘭豆富含豐富的蛋白質(zhì)、膳食纖維、維生素A原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可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幫助消化等。它的種植季節(jié)一般在3~4月(北方春揪宜早,解凍時即可開始;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qū)四季均可播種,多在9月下旬~11月上旬播種)2。
育苗應選擇粒大而無病蟲害的種子播種,可用食鹽水選種。將40克食鹽溶解在100毫升水中,然后將荷蘭豆種子放人,浮在水面的丟棄,余下的種子按前文所述用熱水法消毒后才可播種。
發(fā)芽適溫18~22℃,不低于5℃仍可發(fā)芽。通常直播,澆透水后每穴播入2~3粒種子,覆土約3厘米,然后可在土面上灑一薄層草木灰。也可用一次性塑料杯育苗再移栽。
苗期生長適溫14~22℃,能忍耐-4~5℃低溫;稍耐旱,早、晚葉片不萎蔫則不需要澆水,發(fā)芽約10天可施稀薄腐熟有機肥1次。
發(fā)芽2周后,長出1~2對真葉時移栽定植,每盆3~5株,土中應施足夠的腐熟有機肥作基肥。
株高30~40厘米時在盆土中插入數(shù)條竹竿,牽引荷蘭豆苗攀爬,注意使莖葉分布均勻。
喜涼爽,不耐高溫和霜凍,開花結(jié)果期15~20℃時最利于開花和豆莢發(fā)育;不耐旱。曲不耐澇,要求土壤保持濕潤而不積水。
施肥以基肥為主,應多施磷鉀肥料,氮肥基本可不施。從枝葉生長旺盛期開始,每10天左右施1次腐熟有機肥。
采收一般每2~3天可收1次。食豆粒的品種則在豆莢內(nèi)的種于充分長大而鼓脹時再采收,此時豆莢仍為綠色。若留種或采收干豆,可等豆莢枯黃時再摘下。
病蟲防治荷蘭豆在生長期間常會發(fā)生芽枯病、銹病、炭疽病、白粉病、褐斑病、根腐病、枯萎病等。發(fā)病后要及時摘除病葉,拔除病株,集中燒毀。荷蘭豆主要蟲害有薊馬、潛葉蠅、蚜蟲、青蟲、斑潛蠅、豆莢螟等,主要為害莖、葉、莢,特別是薊馬以成蟲在荷蘭豆子房膨大形成豆莢時為害,傷口在豆莢長成后形成針刺狀斑點,雖不影響產(chǎn)量,但嚴重影響商品性3。
莖腐病發(fā)病特征
危害荷蘭豆莖基部及莖蔓。被害莖部初現(xiàn)橢圓形褐色病斑,繞莖擴展,
終致莖段壞死,呈灰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其上部托葉及小葉亦漸枯萎。后期枯死莖段表面散生小黑粒病征。
發(fā)病規(guī)律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菜豆殼球孢菌。病原及發(fā)病特點與豇豆莖腐病相同。
防治方法
本病可結(jié)合防治荷蘭豆炭疽病一道進行,一般無需單獨防治。
在以本病為主的田塊,還可噴施40%600倍液復活一號或70%代森錳鋅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前密后疏,交替噴施。著重噴好莖基部3。
花葉病發(fā)病特征
全株發(fā)病。病株矮縮,葉片變小,皺縮,葉色濃淡不均,呈鑲嵌斑駁花葉狀,結(jié)莢少或不結(jié)莢。
發(fā)病規(guī)律
病原為病毒。該病由多種病毒單獨或復合侵染所致。病毒在寄主活體上存活越冬,由汁液傳染,也可由蚜蟲傳染。種子傳毒。一般利于蚜蟲繁殖活動的天氣或生態(tài)環(huán)境利于發(fā)病。
防治方法
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拔除病株。
及時全面噴藥殺蚜。用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金世紀一包兌水30市斤或用10%吡蟲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殺之,輪用或混用,8~10天1次,連噴2~3次。盡可能大面積聯(lián)防,效果明顯。
主要分類按用途分
按荷蘭豆的用途,分為糧用荷蘭豆和菜用荷蘭豆;
按生長習性分
按莖的生長習性分蔓生、半蔓生和矮生類型爹;
按品種熟性分
按品種的熟性分為單熟、中熟和晚熟三類;
按豆莢結(jié)構(gòu)分
按豆莢的結(jié)構(gòu)分為軟莢和硬莢兩類;
按食南部努分
按食南部努分為莢用、子粒用鈉嫩稍用三類;
按予粒表皮形態(tài)分
按予粒表皮形態(tài)又分為圓粒和皺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