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建筑文化是社會總體文化的組成部分,建筑物是建筑文化的載體,它裝載著人類、社會、自然與建筑之間相互運動的信息,這些信息的綜合就是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本身是廣義文化中的一個分支,同時建筑也是其它文化的容器,是其它文化的綜合反映。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時代性和層次性不可避免地會對建筑的發(fā)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建筑文化既是社會總體文化在建筑活動中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建筑活動對社會文化的反饋,兩者是相互促動、同時發(fā)生的。
建筑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敖ㄖ幕笔菍Α拔幕边@個屬概念的限定,是一個比“文化”的外延更窄然而內涵更豐富的一種概念。建筑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號文化的綜合反映。它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它也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地方性等特性。例如,同是住宅,北方平原多是四合院,黃土高原有窯洞,東南有江浙民居,福建有土樓。在同一岷江河谷的羌寨和藏族的民居也有很大的不同。1
層面建筑文化按照文化要素結構來劃分可以分為物質層、心物層、心理層三個不同的層面。
表層形態(tài)的物質層,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態(tài),如建筑物、形體環(huán)境等。
中層形態(tài)的心物層,指的是精神形態(tài)的外表,如建筑技術、建筑制度、建筑語言、建筑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等。
深層形態(tài)的心理層,指某一種文化整體的群體心態(tài),如倫理道德、宗教信仰、民俗、價值觀等。心理層直接指導中層的變化。建筑文化內涵,便是建筑思想、建筑觀念、建筑意識、建筑情感、建筑意念、建筑思潮等這么一類心理層方面的要素群。2
形態(tài)建筑文化與文化一樣,也有四種形態(tài)。
1.建筑實體文化。如建筑物、構筑物、雕塑、建筑設備、建筑過程、建筑活動等,是建筑文化發(fā)展水平的體現(xiàn);
2.建筑規(guī)范文化,如建筑管理體制、機制、建筑法規(guī)、政策等,是建筑文化成熟的標志;
3.建筑理念文化,如建筑哲學、科學、藝術等,是建筑文化的核心;
4.建筑符號文化,如建筑文化術語、文字、圖表等,是建筑文化的信息形態(tài),是進行建筑文化交流的工具。2
技術表現(xiàn)由于建筑與技術的特殊緊密關系,決定了建筑與其他藝術之間的根本不同。建筑現(xiàn)象具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是由服從于客觀要求的物理結構所構成;另一方面,又具有旨在產生某種主觀性質的感情的美學意義。
文化的功能是保障人類的安定,用途是保障人類種族的延續(xù),而技術的功能也同樣是為了人類的發(fā)展和延續(xù),這與文化的本質意義是相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技術在實施的過程、結果中同時伴隨文化的產生。
相同材料不同地域的文化表現(xiàn)
同材料而產生不同的建筑文化形態(tài)的現(xiàn)象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如木材,日本與中國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都采用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但在使用中卻存在很大的差異,雖然日本的建筑很大地受到中國唐代木構架建筑的影響,但在傳統(tǒng)民居的建設中仍然發(fā)展了獨具特色的小梁密柱式框架結構,經(jīng)濟而且呈現(xiàn)柔性、細膩的空間特征;而中國則是大梁、大柱式框架結構,呈現(xiàn)出相對剛性、高大的空間形態(tài)。
“就地取材”與建筑文化的特征
運用天然材料,“就地取材” ,這是不同地域建筑的最初選擇,且由此而構成了當?shù)亟ㄖ幕闹饕卣?。以高寒氣候特征為主的地區(qū),都主要采用蓄熱量高的材料如泥土、土坯、石塊等。在濕熱地區(qū),如中國云南的傣家民居主要采用竹子作建材。處于閩西山區(qū),采石用土方便,紅褐卵石砌筑墻基作為維護結構。還有西藏的石屋碉樓、東北的井干式木屋、大西北的窯洞等等,各自富于地域特色的材料成為地域建筑文化的肌理要素。
建筑環(huán)境控制技術的地理空間分異
建筑技術的地理空間分異是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一點主要表現(xiàn)在對環(huán)境的適應而產生的地域環(huán)境控制技術上。地域環(huán)境控制技術是指當?shù)鼐用窀鶕?jù)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而傳承下來的,巧妙改善居住環(huán)境的熱工環(huán)境的方法。由于各地的自然氣候千差萬別,自然資源、地貌特征各不相同,因此為適應環(huán)境而努力做出的嘗試也是種類繁多,這是世界各地建筑千差萬別、形態(tài)各異的主要原因。3
舉例以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為例,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中國建筑文明,而且有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成果。中國的古建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體系最完整的建筑體系。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構架建筑體系為主體。在漢代的時候木構架體系已經(jīng)基本形成,到唐代已達到成熟階段。木構架體系歷史悠久、體系獨特、分布地域廣闊、作品十分豐富,并且一直持續(xù)發(fā)展,完整地經(jīng)歷了古代全過程,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建筑體系之一。除了占主體地位的木構架體系之外,中國傳統(tǒng)建筑還并存著干闌、井干、窯洞、土樓、碉房等多種其他建筑體系。這是因為中國各地區(qū)的氣溫、濕度、雨量、地形和地表土層差別懸殊,地方性的建筑材料資源也大不相同,眾多民族的生產特點和生活習俗也差異較大。并且木構架體系建筑自身,因為這些同樣的原因,在基本構筑形態(tài)的共同性基礎上,也帶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許多差異,因而形成了多彩多姿、不拘一格的建筑形式。例如從通行于北方的抬梁式結構形式到通行于南方的穿斗式結構形式,從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干闌式住房,從河南鞏縣與陜北地區(qū)的土窯洞到福建與廣東客家族的土樓民居,從蒙古族同胞的蒙古包到藏族同胞的帳房和碉樓民居等等,各有其不同的風格,從而形成了極富于藝術性的地方特色。在建筑體量、建筑造型、建筑圖案、建筑色彩等方面,也是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從宮室建筑中規(guī)格不同、形式各異的屋頂型式與組合方式到園林建筑中多彩多姿、無一雷同的漏窗形狀與窗權圖案以及欄桿圖案,從單體建筑與群體建筑中變化無窮的空間分隔到人文景觀與園林建筑中依山就勢的規(guī)劃布局,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中國歷經(jīng)幾千年的建筑建造歷史,祖先的優(yōu)秀建筑遺產遍布全中國,豐富的建筑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