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特征
雄鳥頭鮮紅色,由頰到胸紅色;翼斑和腰帶粉紅色;雌鳥上體橄欖灰色,額與頭頂具斑紋;翼斑淡皮黃色2。
形態(tài)特征據(jù)普通亞種:
雄性成鳥(春羽):額、頭頂、枕部,有時擴展至后頸均為亮深洋紅色;后頸、背、肩及翼上的內(nèi)側(cè)覆羽概為橄欖褐而沾土紅色;腰以下暗深紅色;尾上覆羽淺棕而微沾紅,尾羽暗褐,羽緣紅褐;眼先灰白而有暗色斑點;耳羽褐微沾紅色;小覆羽與背同色;中和大覆羽暗褐,尖端淺褐并微沾紅;小翼羽、初級覆羽和翼羽暗褐,羽緣淺褐并沾紅,尤以初級飛羽更為明顯;頦、喉和上胸深洋紅色;下胸、兩脅及腹部淡鮮紅色;尾下覆羽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黃白色,羽基發(fā)灰。
雄性成鳥(冬羽):與春羽不同,全體羽色深暗而頭部變?yōu)榘笛蠹t色。
雌性成鳥(春羽):頭部橄欖褐色而具暗色條紋;背與頭同色但發(fā)黃;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橄欖黃色;尾羽暗褐;眼先灰白;耳羽暗褐而沾綠;頰淡赭石色;小覆羽與背同色;中和大覆羽暗褐,羽緣發(fā)綠而尖端灰白,形成兩道翼斑;初級覆羽和飛羽暗褐,羽緣灰綠;頦和喉黃白而具褐色條紋;上胸赭黃白色而具暗色軸紋;腹白色;兩脅淡橄欖褐色也具暗色條紋;尾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鳥(冬羽):羽色較為黃白,下體變?yōu)槲郯咨鴹l紋也十分模糊,與春羽有別。
幼鳥:似成雌,但羽帶皮黃色且具暗色斑紋;翼斑淡黃褐色,頰染皮黃褐色;胸到脅有較雌鳥濃重的斑紋。
虹膜暗褐;嘴角褐色或紅褐色;腳黑褐色2。
地理分布國內(nèi)除海南和臺灣外,分布于全國各地。國外分布于芬蘭南部至歐洲大部分,東至堪察加半島等地和朝鮮半島,從中亞至喜馬拉雅山脈,冬季到印度一帶2。
量度全長165,嘴峰11,翅85,尾63,跗跖18毫米(♂)3。
生態(tài)特征朱雀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區(qū),可達4500m的中山和高山區(qū),但在遷徙游蕩期可見于平原。喜棲于沿溪河谷的灌叢,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林緣,很少到針葉林中,而且不到郁林中;在遷徙時見于柳林、榆林、雜木林以及花園、苗圃和住宅區(qū)的樹上。單個或小群生活,少有結(jié)成大群的。性活潑而又怯疑,尤其是在繁殖期,警戒性更高。飛翔力強而迅速,飛時呈波浪狀。平時叫聲為一種特有的、清晰的,逐漸增高的哨聲,音似“ooeet”、“ueet”或“too—ee”,以及一種似金翅雀“chay—eeee”的警鈴聲;歌聲是一種單調(diào)的重復、慢慢升高的哨聲,音似“weeeja—wu—weeeja”或“sooee—teeew”或上述音節(jié)的變化構(gòu)成的“tiu—wee—tiu”或“te—te—wee—chew”旋律。非繁殖季節(jié)幾乎不叫,但雄鳥常常在早春到達繁殖區(qū)前就開始鳴唱。
朱雀的食物,春季及夏季為葉芽、野生植物種子、漿果等為主,也有小形鞘翅目昆蟲和幼蟲;秋季胃中多次見有小米和黍子。據(jù)李桂垣等在四川剖胃分析,1963年5—8月11個鳥胃中,其中5月和8月全為種子碎片和植物殘渣,7月2胃完全是昆蟲殘片,另1個胃的昆蟲殘片占40%,植物占60%。再據(jù)鄭作新等在秦嶺剖胃觀察胃內(nèi)容物全為雜草種子和植物殘片。
朱雀在我國廣大地區(qū)進行繁殖。繁殖期一般在5—7月,例如東北亞種5月中旬以后即遷到東北地區(qū),這時在長白山就能見到。遷來后不久即成對活動,一般是一雌一雄,偶見有一雄兩雌現(xiàn)象。這時雄鳥不停地鳴叫,并且不時地從一樹梢飛至另一樹梢,雌鳥多在雄鳥鳴叫棲息的低枝上停留。多在灌木上或地面進行交配。在長白山,巢被營在針葉林帶上緣的溪谷灌叢中,一般很隱蔽。營巢時間多在6月初旬,有時延至6月中旬,并全由雌鳥擔任。巢用小葉樟、烏拉草及其它雜草的莖和根等筑成,內(nèi)墊少量獸毛。6月中旬始見卵,每窩4—5枚,卵底色藍綠,具暗褐和黑紫色點斑和雜紋,并多集中于鈍端。卵大小(13枚)平均為19.6—21.3mm×13.2—15.2mm。孵化期約14天。雛鳥7月下旬,少數(shù)在8月上旬離巢。9月中旬比較少見,至下旬則完全遷離繁殖區(qū)。這時在東北平原地區(qū)可見南遷過路的朱雀。冬季在東南沿海各省越冬4。
經(jīng)濟意義朱雀的羽色鮮麗,又善鳴叫,常被鳥類愛好者飼作籠鳥。繁殖期啄食大量雜草種子和森林害蟲,很少食谷物,當是一種益鳥4。
亞種分化亞種分化本種有5個亞種,我國僅有2個亞種:
東北亞種:雄鳥體色洋紅;雌鳥羽色較蒼淡。
地理分布:國內(nèi)分布于黑龍江黑河,吉林長白山,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繁殖鳥,旅鳥);遼寧草河口、丹東、千山、朝陽,內(nèi)蒙古赤峰,河北,山西(旅鳥),東南部一帶(冬候鳥)。國外見于從西伯利亞至堪察加、薩哈林島(庫頁島)至日本和朝鮮半島。
普通亞種:雄鳥體色洋紅色較深;雌鳥羽色暗橄欖褐色。
**地理分布:**國內(nèi)分布于內(nèi)蒙古阿拉善,寧夏中衛(wèi)、涇源、甘肅天祝、蘭州、天水、卓尼、舟曲、武山,青海東北部、東部、南部玉樹、柴達木盆地,新疆阿勒泰、喀什、阿克蘇、拜城、天山、皮山、吐魯番、陜西太白、周至、洋縣,湖北西部,四川萬源、南川、樂山、峨眉、康定、寶興、會東、巴塘、松潘、汶川、馬爾康、德格,貴州赤水、龍里、興義、都勻,云南西北部德欽、貢山、麗江、騰沖,西藏拉薩、波密、江達、同普、昌都地區(qū)北部和西南部(夏候鳥),河北,山東,河南(均旅鳥);南部各省區(qū),云南西雙版納(冬候鳥)。國外見于克什米爾,尼泊爾,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1。
飼養(yǎng)朱雀是一種溫順聰明的小鳥。羽色雖不鮮艷,但體態(tài)靈巧別致,都從野外捕捉,飼養(yǎng)不難,剛捕到的鳥用蘇子63%、粟子37%馴養(yǎng),一星期左右就適應籠養(yǎng),選擇芙蓉籠或點頦籠或上-架飼養(yǎng)。飼料逐步改成粟子60%、 蘇子20%、稗子20%,輔以加熟雞蛋和苞米粉研合的蛋粉,少量的昆蟲和水果或菜汁。朱雀愛吃蘇子,除在冬季可增加外,平時不要多喂,以免太肥胖。
夏季每天一次水浴,春秋季隔天,冬季一周兩次。冬季水浴后掛在避風向陽處,以免受寒。朱雀雖不怕冷,但氣溫低于攝氏零度以下時夜罩籠衣或在室內(nèi)過夜。亦可大群籠養(yǎng),高2.5米、長3米、寬2米的籠可飼養(yǎng)30~40只,頂1/3遮雨,多設棲架,水盆每天換水兩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