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科Ursidae有5屬8種,包括熊貓亞科Ailurinae、眼鏡熊亞科Tremarctinae和熊亞科Ursinae。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非和美洲。我國有4屬5種。體軀粗壯、肥碩,吻部較長,尾極短小,體長1.5~2米,體重約100~400千克;四肢粗強有力,前、后肢均具5趾,蹠行性,以整個足掌著地而行。
簡介熊科動物屬大中型獸類,身體粗壯笨重,頭部比較圓。熊的腿短,四肢足上長有五趾,爪子不能夠伸縮,尾巴很短。熊科動物除了北極熊是全肉食性動物,其余均是雜食性大型哺乳動物。
熊在夏天就開始貯存能量,增加體內(nèi)脂肪含量,等到寒冷的冬季到來時,它們就會躲進樹洞或是地下的洞穴去過冬。1
外形特征體軀粗壯、肥碩,吻部較長,尾極短小,體長1.5~2米,體重約100~400千克;四肢粗強有力,前、后肢均具5趾,蹠行性,以整個足掌著地而行。
起源熊科動物軀體粗壯,四肢強健有力,頭圓頸短,眼小吻長。行動緩慢,營地棲生活,善于爬樹,也能游泳。嗅覺、聽覺較為靈敏。它們是由一種類似犬一樣的祖先進化而成的,是犬科動物進化道路上的一個分支。熊科動物雖屬食肉目動物,但基本上都已偏離了食肉的習(xí)性,而成為雜食性動物了。現(xiàn)在只有北極熊這個品種是全肉食性動物。2
生長習(xí)性多為雜食性,取食青草、嫩枝芽、苔蘚、漿果和堅果,也捕捉蛙、蟹和魚,掘食鼠類,掏取鳥卵,更喜舐食螞蟻,盜取蜂蜜,甚至襲擊小型鹿、羊或覓食腐尸。溫帶和寒帶種類有冬眠習(xí)性,稱長期半睡眠,蟄伏洞內(nèi)不食不動,新陳代謝降低,呼吸頻率減緩,而體溫不顯著下降,遇驚動則蘇醒,偶然出洞活動。冬眠洞穴位于向陽的避風(fēng)山坡或枯樹洞內(nèi),時間可持續(xù)4~5個月。
生長繁殖懷孕雌熊在冬眠洞內(nèi)產(chǎn)仔,翌年出蟄時帶新生幼仔一起出洞。除冬眠期外,無固定棲息場所,非發(fā)情交配期,雌、雄皆單獨活動。
分布范圍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非和美洲。
益害熊的毛皮、肉、脂、膽、掌均可利用,具有較大的經(jīng)濟價值;但在某些地區(qū),給農(nóng)、牧、果樹和養(yǎng)蜂業(yè)帶來危害,棕熊也能傷人。3
物種分類熊科Ursidae有5屬8種,包括熊貓亞科Ailurinae和熊亞科Ursinae,前者可單列一科。
|| ||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巖 - 副研究員 - 北京大學(xué)分子醫(yī)學(xu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