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紫背魚腥草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紫背魚腥草又名岑草,為蕺菜的帶根全草。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華中及長江以南各地的陰濕地或水邊。主要成份為魚腥草素、月桂烯。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對地壤要求不嚴,怕霜凍,不耐干旱和水澇,耐陰性強。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

莖下部伏地,節(jié)上生根,無毛或被疏毛。

葉互生,心形或寬卵形,長3~8厘米,寬4~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有細腺點,下面常紫色,兩面脈上被柔毛;葉柄長1~4厘米,被疏毛;托葉膜質,條形,長約2.5厘米,基部抱莖,下部與葉柄合生,邊緣被細毛。

穗狀花序生于莖的上端,與葉對生,長約2厘米;總苞片4枚,長方倒卵形,大小不一,白色;花小而密,無花被,具1小的披針形苞片;雄蕊3,花絲下部與子房合生;雌蕊1,由3個下部合生的心皮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離。

蒴果卵圓形,頂端開裂。

種子多數(shù),卵形。

花期5~6月。

果期10~11月。

異名魚腥草 (《履巉巖本草》)

【異名】岑草(《吳越春秋》),蕺(《別錄》),葅菜(《唐本草》),蕺菜(孟詵),紫背魚腥草(《履巉巖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葅子(《綱目,),臭豬巢(《醫(yī)林纂要》),側耳根(《遵義府志》),豬鼻孔(《天寶本草》),九節(jié)蓮(《嶺南采藥錄》),重藥(《現(xiàn)代實用中藥》),狗貼耳(《廣州植物志》),肺形草(《貴州民間方藥集》),魚鱗真珠草、豬姆耳(《福建民間草藥》),秋打尾(《浙江中藥手冊》),狗子耳、臭草、野花麥(《江西民間草藥》),臭菜(《中藥志》),熱草(《滇南本草》整理本),臭質草(《浙江民間草藥》),臭腥草(《泉州本草》),臭牡丹、臭靈丹、辣子草、奶頭草(《湖南藥物志》),草攝、紅桔朝、臭蕺(《閩東本草》)。

【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帶根全草。

生長環(huán)境生長于陰濕地或水邊。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對地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濕潤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土(或沙質壤土)生長最為旺盛,怕霜凍,不耐干旱和水澇,耐陰性強。1

分布范圍分布西北、華北、華中及長江以南各地。2

化學成分全草含揮發(fā)油,油中含抗菌成分魚腥草素、甲基正壬基酮、月桂烯、月桂醛、癸醛、癸酸。尚氯化鉀、硫酸鉀、蕺菜堿。花穗、果穗含異槲皮苷,葉含槲皮苷。根莖揮發(fā)油亦含魚腥草素。3

栽培管理采用地下莖或帶根的壯苗繁殖栽培,一年四季均可進行,冬季和早春應注意防凍保溫,夏季和初秋應注意遮陽保濕。種植應選擇有自然遮陰、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濕潤保水的地方,定植后,干旱季節(jié)應適時澆灌水,雨季應及時排水,忌田間長時間積水。1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趙磊 - 副教授 -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