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救生服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簡介

救生服由于具有保溫作用,亦稱“保溫救生服”,保溫救生服(insulated immersion suit)是指能減小穿著者在水中體熱損失的保護物。在國外,一般稱之為抗浸服或抗暴露服。

保溫救生服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可以使穿著者在低溫水中較長時間等待救援,增加了獲救機會,所以已于1986年7月1日生效的《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約83修正案》將強制推行這種新型保溫用具。按其規(guī)定:1986年7月1日以后建造的船舶應按83修正案配備保溫救生服:1986年7月1日以前建造的船舶應不遲于1991年7月1日配備保溫救生服與保溫用具。每艘開敞式救生艇至少需要配備三件保溫救生服。2

保溫救生服的結構保溫救生服一般都采用發(fā)泡氯丁橡膠制成上衣與褲子連在一起的“連身式”服裝。該衣胸前配有水密拉鏈,便于穿著者迅速使用。

保溫救生服所采用的發(fā)泡膠布的厚度一般為5mm。由于橡膠層內有無數(shù)細小的封閉微孔,孔內放許多靜止的空氣,而這些靜止的空氣正是最好的保溫材料,所以保溫救生服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其結構如圖1所示。

為了使穿著者能執(zhí)行一定的工作任務,它配備了連衣手套和帶有防滑裝置的連褲靴鞋;為防止空氣在救生服內流動散失熱量,在救生服褲腿兩側加裝了限流拉鏈;為便于直升飛機救助,在救生服前面設有一個帶有彈簧開關的起吊環(huán)。此外,救生服也應符合救生衣的基本要求并配備相應的屬具。在正常情況下,人員在無人幫助時可以在2min內完成拆包、穿好救生服的過程;可以爬下長度至少為5m的垂直梯子.而且穿著者也可在水中游泳,登上救生艇、筏。2

保溫救生服的性能(1)穿著者在水溫為0~2℃的平靜水流中,歷時6h,其體溫下降不超過2℃。

(2)浸入5℃的水中1h后,仍能拿起鉛筆寫字。2

保溫救生服的使用方法我國生產(chǎn)的保溫救生服一般分為大、小兩種規(guī)格(以身高1.75m為界)。使用者應根據(jù)自己的身高選擇合適的救生服。同時,必須認真檢查救生服是否完好,拉鏈是否損壞,符合要求的才能使用。

(1)穿著前先打開水密拉鏈,松開腰帶,放松腿部限流拉鏈。

(2)先穿入兩腳,再穿雙手,然后戴上帽子,使面部密封圈與臉部接觸完整,再縛緊腰帶,拉上水密拉鏈。

(3)收緊腿部限流拉鏈,拉緊袖口松緊帶,再拉上擋浪片,最后抽緊腦后的帶子,使面部密封圈繃緊。

脫險后,可以按上述相反的順序卸裝。2

保溫救生服的維護與保養(yǎng)(1)避免接觸酸堿或其它有害物質;

(2)拉鏈部位用蠟或無酸堿性油脂涂抹,保持拉鏈拉舌移動時輕便靈活。

(3)穿著使用后用淡水沖洗干凈,掛于陰涼、干燥地方,避免高溫或紫外線輻射。干后應疊好放回原處。

(4)如織物表面破損,應取來備用布,用聚氨脂膠液粘上。

船上的救生用保溫設備除了保溫救生服外.還有一類供救生艇、筏上乘員保溫用的保溫用具。比較常見的主要是保溫袋。它是用聚脂酯鍍鋁薄膜與膠漿粘接而成袋形。由于它面膜上鍍有鋁層,可以將人體散失的熱量再反射回來,防止或減少熱量散失到保溫袋外面。另外,這層鋁膜還可以用作雷達反射器,便于海上搜索和救助。所以,保溫袋在船上使用得比較普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