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沱河位于青海省格爾木市南域唐古拉山鎮(zhèn),在可可西里山脈以南。它從格拉丹東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發(fā)源時,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匯成的小溪流,這時的水面寬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過9千多米長的距離,在巴冬山下匯集了ga尕恰迪如崗雪山的冰川融水,經(jīng)過一條長約15公里的谷地,繼續(xù)向北,分成了兩條寬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兩邊的谷地中還有許多密如蛛網(wǎng)的水流,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在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條長約5公里的陡峭峽谷,高達20多米。眾多河流交匯后,形成了河道開闊,水流交織的長江西源——沱沱河。沱沱河行政上屬格爾木市(附區(qū))唐古拉山鎮(zhèn)管轄。
地形地貌沱沱河又稱托托河、烏蘭木倫河,蒙語意為“紅河”,位于中國青海省西南部,是長江源的西源1,是可可西里區(qū)域的南方底部之一。發(fā)源于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cè)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冰川尾端海拔近五千五百米。
這里有龐大的雪山群,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雪峰共有二十座,永久雪線高達五千八百米 ,群峰上有四十條現(xiàn)代冰川和許多冰斗。它的最上源有東西兩支,東支發(fā)源于格拉丹東雪山群西南側(cè)的姜根迪如雪山下的冰川;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崗雪山的西側(cè),兩河受冰川融水補給,成為河流的最初水源。東西兩支匯合后稱納欣曲,下行24公里與右岸的切美曲匯合后才稱沱沱河。沱沱河出唐古拉山區(qū)后繼續(xù)北流,截開祖爾肯烏拉山較低的山崗,流至囊極巴隴附近,在流到青藏公路的沱沱河沿時,它已是深3米,寬20-60米的大河了。沱沱河長江源特大橋就飛架在沱沱河沿的河灘上。
發(fā)源及流向早在《尚書》中,人們就在討論長江之源,明朝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認為金沙江是長江之源,并著《江源考》一書論述。到了清朝,人們已認識到通天河,但依然無法確定長江正源。中國曾在1956年和1977年,兩次考察長江源頭地區(qū),在2010年的考察中,終于確定當(dāng)曲是萬里長江的正源,沱沱河是長江的西源。2
沱沱河從各拉丹東的姜根迪如冰川發(fā)源時,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匯成的小溪流,這時的水面寬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過9公里長的的距離,在巴冬山下匯集了尕恰迪如崗雪山的冰川融水,經(jīng)過一條長約15公里的谷地,繼續(xù)向北,分成了兩條寬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兩邊的谷地中還有許多密如蛛網(wǎng)的水流,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在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條長約5千米的陡峭峽谷,高達20多米。
河水在流出了巴冬山后,先經(jīng)過一片廣闊的河漫灘,再經(jīng)過一條峽谷,流到葫蘆湖附近,急轉(zhuǎn)東去。在經(jīng)過了130多公里的流程后,河道變得開闊起來,在流到青藏公路的沱沱河沿時,它已是深3米,寬20-60米的大河了。著名的萬里長江第一橋就飛架在沱沱河沿的河灘上,它是長324米;寬11米的鋼筋混凝土大橋。
沱沱河從這里繼續(xù)向東,到囊極巴隴,與同時當(dāng)曲接納布曲、朵爾曲匯合,又接納沱沱河,經(jīng)過375公里,在這里形成寬30多米的大河,從這里起它的名字叫通天河。3
沱沱河流域內(nèi)湖泊約有2165個,總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沿河湖泊較多,比較大的有雀莫錯、瑪章錯欽湖、葫蘆湖等10余個,以雀莫錯最大,面積88.2平方公里,瑪章錯欽湖次之,為60.3平方公里。這些湖泊多數(shù)連通沱沱河,有的內(nèi)流湖距沱沱河很近,中隔高差不大的灘地。據(jù)分析這些湖泊原系通江湖泊,由于當(dāng)?shù)亟邓可?、蒸發(fā)量大,湖面日漸退縮,日久,部分湖底出露而與沱沱河隔斷成為內(nèi)流湖。
沱沱河最長的一級支流為扎木曲,長約144公里;斜日貢尼曲約118公里,次之。流域面積最大的亦為扎木曲,3900平方公里;斜日貢尼曲1668平方公里,次之。
自然環(huán)境氣候沱沱河流域深居青藏高原腹地,地勢高聳、空氣稀薄、南北均有高山、地形封閉、受海洋性風(fēng)系影響微弱,屬高空西風(fēng)帶控制區(qū)。氣候干寒,多風(fēng)少雨,天氣多變,終年低溫,沒有明顯的四季,僅有干濕二季的區(qū)別,10~4月為干季,5~9月為濕季。沱沱河沿年平均氣溫為-4.2℃,7月最熱平均氣溫7.5℃,1月最冷平均氣溫-24.8℃,極端最低為-33.8℃。每年凍結(jié)期長達7個月。若以氣溫的垂直遞減率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計算,沱沱河源頭海拔5820米處較沱沱河沿海拔4533米高出1287米,則沱沱河源頭年平均氣溫應(yīng)約為-12℃,各月平均氣溫均為負值。3
沱沱河流域處于西風(fēng)帶內(nèi),冬半年盛行西風(fēng)。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為風(fēng)季。沱沱河沿年平均風(fēng)速為3.9米/秒,最大風(fēng)速約40米/秒,相當(dāng)12級。6級以上大風(fēng)年平均74.5天,占全年刮風(fēng)日數(shù)72%。1972年6級以上大風(fēng)達134天。每年1~5月多沙塵暴,1966年3月沱沱河沿附近刮沙塵暴達12天之久。由于海拔高,氣壓較低,空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43%。人在該地區(qū)易發(fā)生高山適應(yīng)不全癥,即高山缺氧反應(yīng),如頭昏、頭疼、四肢無力、心跳加速、惡心嘔吐等。
流域內(nèi)氣候干旱、降水量少。據(jù)實測資料統(tǒng)計,沱沱河沿年平均降水量為283.1毫米,月最大降水量為174毫米(1972年7月),日最大降水量34.4毫米(1963年7月17日),降水集中在7、8、9月三個月,7月最大,5~9月占年降水量的85%~96.7%。在年平均降水日98.7天中有57.9天為降雪。年平均雷暴天氣為58.2天。年平均冰雹日18.4天,最多時30天,集中在6~9月。年蒸發(fā)量在1170.8~1660.8毫米之間。
水文沱沱河封凍期較長,到每年4月氣溫回升,冰雪融水補給開始,水位上升。隨著高原濕季的到來,降水量增加,6月以后水位漲勢加大,年最高水位出現(xiàn)于8月,10月水位逐漸下落,年變幅約在0.90~1.60米之間。水情變化以及封凍、解凍過程均為氣候條件所控制。
沱沱河多寬淺河段,故多散流、漫流、支汊、串溝,水淺、流速不大。沱沱河沿水文站控制集水面積15924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283.1毫米,平均年徑流深51.9毫米,實測最大流量7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0,多年平均流量26.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8.26億立方米。囊極巴隴沱沱河口以上集水面積17616平方公里。據(jù)青海省水文總站推算,沱沱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為29.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9.18億立方米。沱沱河年徑流量約占通天河玉樹直門達水文站年徑流量的7.7%。
1978年長江江源考察隊曾在沱沱河一些地區(qū),施測水位、流速、流量。7月10日17時測得沱沱河口流量為35.4立方米/秒,斷面面積42.1平方米,水面寬61米。7月23日測得姜根迪如峰北側(cè)冰川水流平均流速1.14米/秒,平均水深0.4米,水面寬5米,流量為2.28立方米/秒。7月24日測得南側(cè)冰川水流平均流速0.88米/秒,平均水深0.40米,水面寬14米,流量4.97立方米/秒。7月18日在納欽曲與切蘇美曲匯合口實測流量為12.1立方米/秒,平均流速0.87米/秒,最大流速1.24米/秒,平均水深0.3米,最大水深0.7米,水面寬46.4米。
從切蘇美曲口起至波隴曲口止,沱沱河水源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補給。1978年7月19日,江源考察隊曾在納欽曲峽谷谷口觀測水位,當(dāng)時日氣溫上午8時為-3.2℃,14時為25℃,日變幅達28.2℃。隨著日氣溫的變化,水位在一日內(nèi)呈有規(guī)律性的漲落,當(dāng)天12∶00時水尺讀數(shù)為0.12米,24∶00時水尺讀數(shù)為0.44米,變幅達32厘米。
沱沱河自波隴曲口至囊極巴隴平均坡降為1.29‰,歷年最大水位變幅不足2米。
沱沱河干支流上源多為雪山冰川,冰雪融水補給量大,因地面溫度和氣溫皆低,故水溫也低。1978年7~9月沱沱河沿月平均水溫為3.7℃~6.9℃,最大值為9.2℃。
沱沱河泥沙粒徑沿程變化較大。床沙中值粒徑:距河源43.9公里的切蘇美曲匯入處為41.5毫米,距河源61.1公里的拉日干木章巴河匯口下2公里處為16.5毫米,距河源285.9公里處的沱沱河沿僅為3.5毫米,囊極巴隴則為3.3毫米。3
冰川沱沱河源頭的格拉丹東、尕恰迪如崗和崗欽等雪山上,現(xiàn)代冰川十分發(fā)育,其冰川形態(tài)類型有冰斗冰川、懸冰川、山谷冰川、平頂冰川以及過渡型冰斗懸冰川、冰斗山谷冰川等。
冰川面積格拉丹東雪山群外流水系55條冰川,面積為394平方公里;內(nèi)流水系30條冰川,面積268平方公里,合計662平方公里。尕恰迪如崗雪山群外流水系16條冰川,面積94.4平方公里,內(nèi)流水系10條冰川,面積111.0平方公里,合計205.4平方公里。祖爾肯烏拉山外流水系14條冰川,面積73.8平方公里,內(nèi)流水系6條冰川,面積20.0平方公里,合計93.8平方公里。各拉丹冬、尕恰迪如崗、祖爾肯烏拉山三處雪山群外流水系共85條冰川,總面積為562.2平方公里;內(nèi)流水系46條冰川總面積399平方公里。
根據(jù)前磧垅發(fā)育,并有冰核前磧垅存在和冰舌下游段支冰川與主冰川脫離等情況。沱沱河流域冰川繼續(xù)處于小冰期后的周期性衰退之中。1978年考察時發(fā)現(xiàn),冰川有明顯的消融退縮,1976年考察時的冰洞,兩年后已消融崩塌,不復(fù)存在。
江源地區(qū)冰川有以下特點:
1.雪線高
因氣候干冷,雪域海拔高,冰川發(fā)育具有大陸冰川特征。格拉丹東雪山群西坡雪線海拔達5820~5870米,南坡為5760~5770米,東坡5740米,北坡最低為5540米。較青藏高原多數(shù)雪山和冰川為高。
2.雪線溫度低
根據(jù)沱沱河沿氣溫推算,格拉丹東雪山群北坡雪線554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10.2℃。
3.陰陽坡冰川發(fā)育不對稱
格拉丹東雪山群陰坡雪線較陽坡低,冰川規(guī)模陽坡較陰坡大。受地形影響,有大面積粒雪盆的山谷冰川因補給充足,發(fā)育規(guī)模較大。
4.冰川消融不強烈
夏季以太陽輻射熱為冰川消融的主要熱源。格拉丹東雪山雪線5500米處7月平均氣溫為0℃,考察隊7月22~26日在姜根迪如峰北側(cè)冰川4天測得:早8時平均氣溫1.2℃,晚8時平均氣溫5.1℃,故冰川消融不強烈。
格拉丹東地區(qū)冰川多呈白色,藍色冰極少,氣孔小,管形氣孔也不大,冰舌前端冰密度較大,堅實。在冰川剪切面上,常夾帶著數(shù)量可觀的泥和礫石,冰川污化程度較大。
凍土長江江源地區(qū)第四紀(jì)以來強烈隆起,成為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平原。冰期到來,氣候轉(zhuǎn)冷,地表逐漸冷卻。當(dāng)?shù)乇頍嵯某^來自地球內(nèi)部熱流時,形成凍土層。江源地區(qū)凍土北界在昆侖山北坡青藏公路61號道班西大灘附近,海拔4350米;南界在唐古拉山南坡青藏公路116~117道班處,海拔4780米,南北寬約600公里。往西延至藏北羌塘一帶,是世界中低緯度地帶唯一發(fā)育有大面積厚層永久凍土的地區(qū)。位于其間的沱沱河河谷凍土層厚約8~88米,唐古拉山和昆侖山口較高處厚達128~175米。
沱沱河流域的凍土在冬半年出現(xiàn)凍脹裂縫、凍脹斑土、冰椎、凍脹丘等現(xiàn)象,夏半年則會發(fā)生融冰滑塌、融凍崩塌、熱融沉陷、熱融湖塘、融凍泥流現(xiàn)象。夏季僅表層1~4米融凍,到冬季表層又重新凍結(jié),并與下面永久凍土相連,向深處發(fā)展,使凍土厚度增加。4
物產(chǎn)資源長江源頭冰塔林千姿百態(tài),銀雕玉砌,其冰川融水成為萬里長江第一條支流──沱沱河的源流。長江西源沱沱河還蘊藏著豐富的資源。用來鋪設(shè)華麗宮殿的長達數(shù)尺的大塊水晶石,就產(chǎn)于格拉丹東冰峰附近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帶;在尕卡迪如雪山北麓的瑪爾肯湖中,有著品位極高的磁鐵礦藏和鉛鋅礦藏。景色迷人的祖爾肯湖中,盛產(chǎn)肥美的無鱗魚-高原裸鯉。終年白雪皚皚的崔英山上,棲息著成群的雪雞,山坡和山腳下則是一望無垠的大草原,草原上生長著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還有野生的雪豹、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等。1999年6月5日,在長江西源立下了“環(huán)保紀(jì)念碑”,高1.5米多,用花崗巖制成,正面有江澤民書寫的“長江源 江澤民”字樣。長江源是國家級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區(qū)。5
建筑設(shè)施沱沱河氣象站長江西源唐古拉山麓,屹立著一座設(shè)備先進而齊全的氣象觀測基本站――沱沱河氣象站,坐落在海拔4700多米處,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氣象觀測基本站??偯娣e約25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的第三極”之稱,它對中國和亞洲甚至對整個北半球乃至全世界的氣象變化,有明顯的影響。
沱沱河長江源特大橋距沱沱河站南面三四百米處是長江上的第一座鐵路沱沱河橋——沱沱河長江源特大橋。沱沱河長江源特大橋全長1389.6米,共有42孔。大橋下,駐有全國海拔最高的基層政權(quán)——青海省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zhèn)政府。“唐古拉”,藏語意為“平坦之境”。唐古拉鎮(zhèn)是中國面積最大的鄉(xiāng)鎮(zhèn),轄區(qū)面積多達5.1萬平方公里。沱沱河的常住人口有1300多人。沱沱河的取名最早來自修筑青藏公路的慕生忠將軍。有青海的地理資料記載,沱沱河的名稱源自蒙古語,意為“平靜的河”。為了方便旅客觀賞長江源頭的風(fēng)景,青藏鐵路公司特意在車站修建了觀景平臺。類似的觀景平臺在青藏鐵路“格拉段”上還有5處,從北到南依次為玉珠峰、楚瑪爾河、沱沱河、布強格、唐古拉、錯那湖。青藏高原曾流傳著這樣的民諺“上了昆侖山,進了鬼門關(guān);到了沱沱河,不知死和活”,但今天,沱沱河無疑已成為青藏鐵路上極具吸引力的著名景點。沱沱河發(fā)源于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cè)的冰川叢中,冰川在陽光下融化匯聚成河,河流全長346公里,海拔4300米至4600米。各拉丹冬,藏語意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在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15至20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有3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峰,發(fā)育有130多條現(xiàn)代冰川。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王斌 - 副教授 - 陜西師范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