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四川龍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四川龍(學名Szechuanosaurus)是指屬中華盜龍科恐龍的一種。它生存于侏羅紀晚期的亞洲。它的外表有點像小型的異特龍,體重約100-150公斤,身長約8米。四川龍下有兩個已命名的物種有模式種甘氏四川龍(S. campi)及自貢四川龍(S. zigongensis。四川龍是晚羅世游蕩在四川盆地中裝備齊全極兇猛的掠食者。它的尾巳又粗又長,后腿大而壯,但前臂卻小而短,每只前肢有三個帶鋒利承的指頭。四川龍有一個血盆大口,口內(nèi)長滿了大而堅團的法毒牙齒不僅鋒利,而且向后彎曲還有倒鉤,用于晈開獵物的肉還能防止咀嚼的過程中肉往外掉1。

簡介甘氏四川龍是中型體材的異特龍類。它與北美洲發(fā)掘的異特龍極為神似。它是侏羅紀晚期游蕩在四川盆地中裝備齊全極兇猛的掠食者??疾礻牻?jīng)過一位天主教士r. mertens的協(xié)助,在蒙陰縣寧家溝北方1.2公里處找到了化石地點。他們在隔年請zdansky來此進行采掘工作2。

外形特征齒冠高約為齒冠寬度的2.5倍左右。前面的牙齒凸度大,前緣鋸齒深,可直達齒冠基部,并強烈向舌面彎曲。其余牙齒較扁,厚度約相當于寬度的2/3,前緣鋸齒向舌面彎曲的程度不等。所有牙齒前緣鋸齒較后緣鋸齒細而密。前部頸椎椎體相對較長,微弱后凹型,神經(jīng)棘低而前后延長。后部頸椎椎體長度顯著縮短,只有前部頸椎長度的2/3左右,緊接在副突之后有側(cè)凹存在。背椎雙平型,椎體側(cè)面有粗的縱紋。長骨中空性差,甚至部分肢骨完全不中空。烏喙骨輪廓近橢圓形,外側(cè)后方靠中部有瘤狀脊。肱骨三角脊不特別發(fā)育。坐骨近端有發(fā)育的坐骨突,遠端前后擴張。股骨小轉(zhuǎn)節(jié)低,呈板狀,斜向前外方1。

生活習性四川龍一直處于飛奔,或許它正在追逐自己的獵物,或許它正在逃避更加兇猛的敵人的追擊。但不管怎樣,奔跑似乎就是四川龍生活的常態(tài)它必須在高度緊張中艱難地求得生存2。

種屬分類四川龍下有兩個已命名的物種:模式種甘氏四川龍(S. campi)及自貢四川龍(S. zigongensis)。甘氏四川龍是由楊鐘健于1942年根據(jù)部份骨骼及一些牙齒所命名;自貢四川龍由Gao于1993年根據(jù)幾乎完整的骨骼所命名。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四川龍是疑名,原因是雖然那些牙齒很獨特,但其他骨骸有可能是屬于其他的屬[2]。鹽都四川龍(S. yandonensis)及劍閣龍(Chienkosaurus ceratosauroides)也被重新歸類于甘氏四川龍,但有些學者則指出劍閣龍其實是一個獨立的物種3。

自貢四川龍頸椎10個,前部和中部頸椎后凹型,后部頸椎平凹型。背椎13個,雙平型,板狀神經(jīng)棘適高。5個薦椎愈合,薦椎神經(jīng)棘不愈合。前部尾椎神經(jīng)棘窄,后部尾椎前關節(jié)突長。肩胛骨適度寬。肱骨三角嵴特別發(fā)育。橈骨為肱骨長的56%。第ⅣV掌骨殘存。腸骨特別低。恥骨遠端腳狀突小。坐骨遠端附肌嵴發(fā)育。脛骨為股骨長的94%,前后肢長度之比為41%4。

甘氏四川龍中等大小的肉食龍類,體長5m。牙齒側(cè)扁,前后緣上具有柵狀的小齒,前上頜骨齒較厚實,趨于“門齒化”,前后緣嵴不對稱,齒冠向舌面彎曲。9個頸椎,13個背椎,5個愈合的薦椎,尾椎45+3個。椎體為典型巨齒龍型。背椎神經(jīng)棘板狀,頂端有一粗的頂結(jié)。薦椎神經(jīng)棘不愈合。前部尾椎神經(jīng)棘窄,后部尾椎前關節(jié)突長。腸骨低,前葉短于后葉。恥骨和坐骨的遠端愈合,恥骨遠端的“腳狀突”不發(fā)育。四肢骨骼堅實,前肢為后肢長度的2/5。股骨長于脛骨,骨IⅠ、IIIV不愈合,第ⅠV趾退化。爪骨側(cè)扁4。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巖 - 副研究員 - 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