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虎蛇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外形特征

眼鏡蛇科(Elapidae)爬蟲,學名為Notechis scutatus, 產(chǎn)於澳大利亞。其毒液含凝血劑和神經(jīng)麻痹劑,常使人斃命。向人攻擊之前,頭和頸部膨脹成扁平狀(眼鏡蛇的方式)。虎蛇為常見種類,南方地區(qū)的沼澤地數(shù)量極多。體呈多種顏色,一般有褐色和黃色條紋,平均體長1.2公尺(4呎)。1

體長約1.3~1.6米。蛇身厚實,頭部寬大,身體呈淺暗橘黃色或茶色,并伴有黃綠色.灰色或橘褐色箍環(huán),生于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半干旱區(qū)域?;⑸吖粜詮姡瑒《疽?,是致人死亡的主要蛇種棲 。 虎蛇是澳大利亞亞熱帶地區(qū)一種體型較大的毒蛇,它們是蛇亞目中一個很獨特的群體,同種屬中的外型、體色、大小分別可以相當大。部分虎蛇的體色更會因應季節(jié)性而有所改變。一般虎蛇的身體長達1.45米,體紋寬闊,有明顯的光暗落差?;⑸叩捏w色大致有橄欖色、暗黃色、橙棕色及黑色等,蛇腹比較淺色。虎蛇以毒素殺死獵物,也會向侵略者施展凌厲的咬擊,有令人類致命的能力。

生活習性虎蛇分布廣泛,棲息于雨林、濕硬葉林、干硬葉林、潮濕林地。食性廣泛,以食鼠為主,也捕食魚、青蛙、爬蟲、鳥。雖然基本上虎蛇在白天活躍,但也經(jīng)常在夏季溫暖的夜晚捕食青蛙。1

生長繁殖胎生,產(chǎn)卵期一般在澳洲春季?;⑸呦矚g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日光浴時,一般伏于地面草叢或纏繞或于樹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tài)變化多端?;⑸叻浅6喈a(chǎn),成年母蛇平均一次可產(chǎn)下25條幼蛇,最高記錄能夠產(chǎn)下80條幼蛇。1

分布范圍虎蛇主要分布在海岸、濕地或溪澗等地帶,它們有刻意占據(jù)領地的習性。一些居住了大量蛙類或其它獵物的地區(qū),更是虎蛇經(jīng)常聚居的集中地。另外,虎蛇所占領的島嶼上亦有不少海鷗聚集生活,虎蛇亦會捕食這些海鷗的幼兒,不過亦有不少體型較大的虎蛇會被海鷗啄擊致盲。虎蛇的分布地由西澳洲州南部伸展至南澳州、塔斯曼尼亞、維多利亞州以至新南威爾士一帶。2除了海岸地區(qū)外,虎蛇亦常出沒于內(nèi)陸水道,與及墨累河等地方。另外,一些聚居于濕地的虎蛇,由于其居地近年受到當?shù)亟紖^(qū)發(fā)展的影響,虎蛇的主要食物來源如蛙類數(shù)字因而大大減少,直接影響到虎蛇的生態(tài)。

毒性說明虎蛇分泌強烈的神經(jīng)毒素、凝固劑、溶血素及蛇類特有的肌肉毒素,其毒性能躋身世界最強烈的蛇毒之列。被虎蛇所咬后,除了傷口劇痛之外,從傷口附近延伸的毒素更會令足部及頸部出現(xiàn)痛楚,身體感到麻痹、出汗,隨即開始呼吸困難及局部肢體癱瘓。即使有有效的抗蛇毒素,但如果不立即治療的話,致命率仍高達45%。

被澳大利亞一帶毒蛇所咬的治療方法,大致上相同。一般而言,為了有效抑制蛇毒在淋巴系統(tǒng)擴散,治療初步都會使用“壓力穩(wěn)定法”(Pressure Immobilization Method)。治療時會在被咬的傷口附近縛上寬闊的繃帶,并把整個肢段(手或腳)都緊緊包裹著,并以木板加以固定。3如果在蛇咬傷口附近有留下痕跡的話,蛇毒便可能得到確認,并能施以針對性的治療??股叨舅兀ɑ蜓澹┑拇嬖诖蟠鬁p少被虎蛇所咬傷的致命率,目前由虎蛇咬擊所致的死亡數(shù)字,已經(jīng)被另一種毒蛇褐蛇所超越了。

物種分類虎蛇雖然盛產(chǎn)于澳洲,但實際上它們的分布相當廣泛。以下介紹幾個主要的品種:2

大陸虎蛇特征:頭部較為巨大,身體亦較為粗壯,強健的肌肉令它們在移動或享受日光浴時可以更有效地壓平身子,更為靈活。通常體長接近一米,有多種體色,基本上以棕色、灰色、橄欖色為主,有時也會發(fā)現(xiàn)身體沒有虎紋的種類。鱗片突出,像重疊的盾牌,尤其是頸部附近的鱗片,更為密集。1

西部虎蛇特征:強健的體型及巨大的頭部,最長長度達兩米。背部的體紋呈鋼青色及黑色,與黃色的條紋組成虎紋,間中亦能找到?jīng)]有明顯體紋的種類。腹部呈黃色。1

查佩爾島虎蛇查佩爾島虎蛇(Chappell Island)是虎蛇屬中最巨型的品種,平均長度達兩米,背部紋理呈橄欖色至黑色,腹部同樣較為淺色。這品種在幼蛇階段就已經(jīng)有完整的交錯體紋。1

帝島/塔斯馬尼亞虎蛇帝島虎蛇(King Island Tiger Snake)及另一種塔斯馬尼亞虎蛇(Tasmanian Tiger Snake)亦是虎蛇的主要品種,二者形態(tài)較為相似。它們的幼蛇階段較為幼小,成長后體長可長達1.5米。背部體紋呈黑色并與較淺色的體紋交錯成虎紋,在某些情況下黑色的體紋會被黑色或灰色的斑點取代,形成黯澹的體紋,甚或沒有明顯體紋。1

半島虎蛇半島虎蛇(Peninsula Tiger Snake)平均體長約有1.1米,體型在虎蛇屬中較為細小。嘴部附近的鱗片呈白色,背部體紋呈黑色。在袋鼠島一帶,半島虎蛇有多種體色,體紋組織亦較為豐富。1

其他關于虎蛇的信息1、體型最大的虎蛇分布于巴斯海峽群島Bass Strait Islands(位于塔斯馬尼亞和澳大利亞的東南部之間,連接印度洋和塔斯曼海的海峽,于1798年由英國探險家喬治·巴斯發(fā)現(xiàn)及命名。)尤其是查佩爾島(Chappell Island)上的虎蛇成體通常都超過2米。1

2、虎蛇在澳大利亞分布廣泛,導致各地的外部形態(tài)各異,傳統(tǒng)上一度認為它的不同種群是獨立的種類或亞種,直至今日仍被認為是一種高度畸變的種類。1

3、學術(shù)爭議:有學者主張將查佩爾島虎蛇(Chappell Island)、帝島虎蛇(King Island Tiger Snake)、塔斯馬尼亞虎蛇(Tasmanian Tiger Snake)以及半島虎蛇(Peninsula Tiger Snake)這些分布在島嶼上的種群通常被稱為黑虎蛇(Black Tiger Snake),學名Notechis ater,分為3個亞種。

其中查佩爾島虎蛇(Chappell Island Tiger Snake)亞種學名為Notechis ater serventyi(Warrell, 1963)、帝島虎蛇(King Island Tiger Snake)和塔斯馬尼亞虎蛇(Tasmanian Tiger Snake)亞種學名為Notechisater humphreysi, (Warrell, 1963)以及半島虎蛇(Peninsula Tiger Snake)亞種學名為Notechisaterniger (Kinghorn 1921) 。2

4、生活在巴斯海峽群島Bass Strait Islands的虎蛇通常居住在鳥類挖掘的的巢穴中,并在鳥類繁殖季以新生雛鳥為食。但當幸存的雛鳥長大到難以被捕食的尺寸后,虎蛇會與成鳥一起友好地共同分享巢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