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頭闊,略呈三角形;眼小,珠狀,凸出;鼻孔小,位于吻背,有瓣膜。背鱗平滑,中段23 (25)行。體背灰棕色至棕色,有的近似土黃色;在背面及兩側有黑斑點,有些黑點連成斷續(xù)的縱紋延至尾部;體背外側有黑色、白色、黃色或棕色形成的兩條縱紋;腹面黃色或黃白色,每一腹鱗前緣有黑斑。全長450—750mm。棲于池塘、稻田、溪溝的泥土中。夜間活動。卵胎生。每產(chǎn)3—13仔。捕食魚類。性兇猛,受驚時,鼓體至扁或自咬其身或擲身而躍。對漁業(yè)有害。后溝牙,微毒。中國安徽、江蘇、湖北、江西、浙江、福建、臺灣、廣西、海南、廣東有分布;國外分布于越南北部。1
外形特征全長達700 mm。背面土黃色,散以略成縱行的黑點,兩側第一行背鱗黑色,第二、三行背鱗白色;腹面黃色,每一腹鱗的前緣有黑斑。軀干圓柱形,尾較短。鼻間鱗單枚,左右鼻鱗相切,鼻孔背位;眼小,眶前鱗1,眶后鱗2,顳鱗1+2;上唇鱗7(8, 9),3-1-3(4, 5)式。背鱗平滑,23(25)-23(25)-19行;腹鱗139-155;肛鱗二分;尾下鱗38-51對。2
分布范圍國內(nèi)分布 江蘇(南京), 浙江(溫州, 瑞安, 慶元, 龍泉,衢州), 安徽(祁門, 東至,安慶), 福建, 臺灣(臺北, 淡水), 江西(南昌, 九江-廬山, 湖口, 鉛山, 貴溪, 宜春, 進賢, 吉安, 永豐, 安福, 贛州, 瑞金, 尋烏, 全南), 湖北(宜昌), 湖南(長沙, 湘陰, 新寧, 黔陽), 廣東(廣州, 江門, 鼎湖山, 連縣 廣東(徐聞, 紫金, 高要, 德慶), 海南(海口, 瓊海, 儋縣, 白沙, 吊羅山), 廣西(柳州地區(qū), 桂林地區(qū), 河池地區(qū), 玉林地區(qū), 欽州地區(qū))。
國外分布 越南(北部)。
棲息環(huán)境棲息于稻田、溝渠或池壙等水域及其附近。一般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麓的流溪、池塘、水田或水渠內(nèi)。
生活習性捕食鯽、泥鰍等魚類。白天及晚上均見活動,以魚蛙為食物。卵胎生,8~9月產(chǎn)仔蛇3~13條,初生仔蛇全長100~150 mm。南方沿海有以水蛇煮粥而食的習慣,又認為水蛇有祛風除濕功效,大量被捕食與出售;近年由于大量施用農(nóng)藥與化肥,直接中毒或吞食已中毒的獵物而斃命;加以農(nóng)田被開墾建設,棲息地日益縮小,等等,都影響到本種數(shù)量日趨減少。3
生長繁殖2年性成熟,卵胎生,8~9月間產(chǎn)仔蛇。商品蛇重150克以上,個體最大750克以上,喜好深淤環(huán)境,能在惡劣水質(zhì)中生長,食性雜,野蛇主要以小魚蝦為食。
人工養(yǎng)殖1、建池:泥蛇養(yǎng)殖池以100平方米為宜,深1米以上,回填淤泥或熟田土30厘米,注水40厘米以上,按面積1/4加鋪干稻草或干草10厘米,周圍砌1米高的防逃防鼠墻。
2、放養(yǎng):泥蛇幼蛇從過渡池撈出后,按大小強弱規(guī)格分池放養(yǎng),放養(yǎng)密度每平方米10條,池內(nèi)可加放繁殖快的小型魚類伴泥蛇共同生長。
3、飼喂:泥蛇的食性雜,幼泥蛇宜多喂些黃粉蟲、蚯蚓、甲魚料、鰻魚料,成體可飼喂各種動物下腳料、死動物、魚蝦等,也可裝黑光燈誘蟲喂蛇。
4、管理:泥蛇養(yǎng)殖池堤埂可種植各種瓜果菜,但不能使用農(nóng)藥,池周圍可適量栽種茭白或深水稻。高溫季節(jié)宜常換水降溫,低溫季節(jié)加投干草入水保溫。
5、防?。耗嗌叩倪m應能力非常強,病害比較少,一旦發(fā)現(xiàn)有異可用藥物防治,個別體表病用新潔爾滅來清洗消毒,同時養(yǎng)殖場地周圍要做好防鼠工作。3
藥用價值【藥 名】:中國水蛇
【來 源】:為游蛇科動物中國水蛇的肉。
【功 效】:疏風止癢。
【主 治】:治皮膚瘙癢,蕁麻疹。
【性味歸經(jīng)】:辛,涼。肺經(jīng)。
【別 名】:泥蛇(《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島、廣西、湖北等地。肉供藥用。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春、夏、秋捕捉。除去皮及內(nèi)臟、烘干或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