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蚊科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蚊科(學名Culicidae)是昆蟲綱雙翅目之下的一個科。該科生物通常被稱為蚊或蚊子,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通常雌性以血液作為食物,而雄性則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熱、瘧疾、黃熱病、絲蟲病、日本腦炎等其他病原體的中間寄主。除南極洲外各大陸皆有蚊子的分布。

簡介成蚊翅脈,以及頭、胸及其附肢和腹部(除按蚊亞科外)都具鱗片;口器長喙狀,由下唇包圍的6根長針狀構造,即上顎和下顎各1對、上唇和舌各1根。蛹分頭胸和腹兩部分,頭胸部有呼吸角1對;不食但能活動。幼蟲明顯區(qū)分為頭、胸和腹三部分;無附肢;后氣門式,通過氣門器(按蚊亞科)或呼吸管呼吸。本書記錄8屬37種或亞種1。

分類地位蚊科(Culicidae)屬六足總綱、昆蟲綱、有翅亞綱、雙翅目、長角亞目的一科。幼蟲通稱“孑孓”。

種屬分布本科包括了約3500種,38屬。**又分成:**瘧蚊亞科(Anophelinae)及家蚊亞科(Culicinae)(包括了80%以上的種類)兩個亞科;舊分類法原有的巨蚊亞科(Toxorhynchitinae)現(xiàn)被歸為家蚊亞科的一個族,即巨蚊族(Toxorhynchitini)。以下僅列出較重要的數(shù)個屬。

斑蚊屬(伊蚊)Aedes,瘧蚊屬(按蚊)Anopheles,叢蚊屬(阿蚊)Armigeres,苛蚊屬(軻蚊) Coquillettidia,家蚊屬(庫蚊)Culex,絨蚊屬(脈毛蚊)culiseta, 費蚊屬 Ficalbia,黑蚊屬Heizmznnia, 嗜血蚊屬 Hemagogus, 霍蚊屬 Hodgesia ,芋蚊屬 Malaya ,沼蚊屬 Mansonia, 妙蚊屬 Minmomyia ,直蚊屬 Orthopodomyia ,煞蚊屬 Sabethes ,土蚊屬 Topomyia ,巨蚊屬 Toxorhynchites, 翠蚊屬 Tripteroides ,尤蚊屬 Udaya ,小蚊屬(藍帶蚊) Uranotaenia。

形態(tài)特征

主要特征:成蚊整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體表有種種體壁衍生物。有些衍生物是非細胞性的,如微刺、小瘤等,純系表皮突生物;多數(shù)則是細胞性的,如刺、小刺、剛毛以及由剛毛演化而成的鬃、鱗片等。剛毛的基部有毛窩。成蚊口器演化為由下唇形成外鞘的長喙,突生在頭的腹面;翅脈和翅緣具鱗片,其余部分包括頭及多數(shù)種類的腹部也有鱗片。幼蟲整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胸腹無附肢,胸3節(jié),但合并為一,腹末1對氣門,除按蚊外,均有呼吸管。蛹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兩部分,頭胸部膨大,腹部狹長,頭頂有1對呼吸角,腹末有1對尾鰭。成蚊的頭、胸、翅脈、足以及多數(shù)種類的腹部,全部或部分覆蓋鱗片。蚊蟲的鱗片有多種形狀,常見的有4類:①寬鱗,為球拍形或葉片狀,一般左右對稱,有明顯的平行縱紋,少者五六條,多者達20余條。特殊的寬鱗,如有些曼蚊的翅鱗寬而不對稱。寬鱗往往平覆在著生面。②窄彎鱗,為新月形,縱紋沿鱗片形狀彎曲。③細窄鱗,為細毛鱗片,有時與扁鬃不易區(qū)分。④豎又鱗,為基段細而末段逐漸變寬,并在末端分叉的直立鱗片。這類鱗片有窄有寬,一般著生于頭頂和后頭。以上各類鱗片分別有多種大小、形狀和色澤,而不同顏色的鱗片形成的縱條、斑點、花紋、色環(huán)等,成為分類鑒別的明顯特征2。

生物學特性蚊蟲的卵在水中孵化,幼蟲和蛹也在水中生長發(fā)育,成蚊則營陸上生活,因而生活史出現(xiàn)水生和陸生兩個明顯不同的時期。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兩者在形態(tài)、生理以及生態(tài)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絕大多數(shù)蚊類的食性因性別不同而不同,即雄蚊不吸血,以花蜜、植物汁液為生;除少數(shù)種類外,雌蚊除吸食花蜜、植物汁液外,也刺吸人或動物的血液2。

分布蚊蟲廣泛分布于全球溫帶至熱帶地區(qū)。蚊科分為2個亞科,即按蚊亞科和庫蚊亞科。蚊蟲強大的繁殖力和適應性使其擁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全球有41屬3525種,中國有18屬約390種,浙江天目山蚊科5屬12種2。

生活史該科動物的生長發(fā)育分卵、幼蟲、蛹和成蟲4期。雌蚊的孳生場所因種類而異,包括湖泊、沼澤、稻田、水塘、溝渠、泉潭、水井、水坑、缸罐,以至樹洞、葉脈和捕蟲植物囊袋的積水中。雌蚊在水中產卵,卵單產或粘集成塊,浮于水面或沉于水底。也有產在濕土表面和容器內壁的。有少數(shù)種類在浮生植物葉片下產卵。某種類的滯育卵能抵抗低溫和干旱,以此越冬。卵孵化成幼蟲和蛹后,都棲息在水中,用末端一對氣門或呼吸管、或呼吸角呼吸空氣。曼蚊屬的幼蟲和蛹各以特化的呼吸管或呼吸角刺入水生植物莖或根內,吸取其組織中的空氣。幼蟲期4齡,第4齡為成長的幼蟲,蛻皮后化為蛹。幼蟲以懸浮的或附著的微小生物以及其他有機物為食,少數(shù)種類是肉食性。蛹不取食,但能活動。

生活習性蚊科均為完全變態(tài),包括四個發(fā)育時期:卵、幼蟲、蛹及成蟲。前三個時期的長短與種類及溫度有關。舉例來說,媒斑蚊(Culex tarsalis,常見于美國),在20℃下須14天來完成前三時期的發(fā)育。

但在25℃下,只需要10天就可以發(fā)育完成。完成前三時期的發(fā)育所需的時間通常介于4天至一個月之間。蚊子的卵依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瘧蚊和家蚊,水邊的如斑蚊。瘧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而斑蚊則在三至五天會孵化。

蚊科昆蟲的幼蟲又稱為孑孓,通常生活在池沼、水溝或積水的器皿等處。孑孓常用尾端貼著水面,作倒垂式的漂浮。這是孑孓在呼吸。它利用腹部近尾端的呼吸管,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

孑孓利用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流向嘴巴,以攝食有機物及微生物,但有少數(shù)種類以其他孑孓為食物。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后會發(fā)育成蛹。蛹幾乎和孑孓一樣活躍,不攝食,但可在水中游動。形狀從側面看起來成逗點狀??窟B接胸部氣孔的一對呼吸角呼吸。經兩天完全成熟。

有一些種類的蚊子幼蟲(例如瓶草蚊屬Wyeomyia),住在鳳梨科植物中的積水里。有些甚至居住在豬籠草等捕蟲植物之中。Deinocerites屬的蚊子則居住在海邊的小洞中。大部分不居住在熱帶的品種,都以卵的形態(tài)度過冬天。但也有少部分的種類以成蟲或孑孓的型態(tài)來越冬,例如家蚊屬的一些種類,即以雌成蟲的型態(tài)來越冬。

雌蚊吸血的宿主包括人、其他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等動物。不同蚊種對宿主有偏好。宿主偏好性、病原體易感性和種群的數(shù)量是決定疾病媒介的重要因素。

大都刺吸人、畜血液,可傳播疾病,只有少數(shù)例外,如巨蚊、鉤蚊。

繁殖繁殖絕大多數(shù)的雌蚊都是吸血維生(主要是為了要產卵之故),所以它們的口器特化為細長的喙,以便刺穿動物的皮膚。跟其他吸血昆蟲的針狀(像注射針筒)口器不同,雌蚊口器上布滿了鋸齒狀的突出。

和注射針頭平滑的表面相比,鋸齒狀的口器和皮膚組織接觸的面積較小,這減少了對于神經的刺激,所以產生的疼痛感大大降低。蚊子吸血時,會反復的穿刺皮膚,藉這個動作來尋找最適合的穿刺位置(以微血管密度決定)。接著,將口針刺入皮膚??卺樋芍苯哟倘胛⒀?,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劃破微血管,形成血池后再吸血。

雌蚊借由特殊的感應器來尋找它們的獵物。雌蚊對二氧化碳、熱及汗水非常敏感,所以它們能在一定的距離內尋找恒溫的哺乳類和鳥叮咬。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吸引蚊子叮咬,研究顯示蚊子的叮咬似乎大約符合負二項式分布(或稱巴斯卡分布、嵌紋分布)。男性、體重過重、O型血似乎都可能使被叮咬的風險升高。

雌蚊需要攝取蛋白質以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來產卵,而從一般雄蚊的正常飲食(花蜜、果汁)中無法獲得足量的蛋白質,因此雌蚊才會吸血。

物種演化在1.7億年前的侏羅紀就已經演化出蚊子的始祖。而最早的化石證據(jù)則發(fā)現(xiàn)于白堊紀的巖層當中。最初演化出蚊子的區(qū)域是在現(xiàn)今的南美洲,接著逐漸往北遷徙到勞亞古陸,接著再度往南遷徙到熱帶地區(qū)。蚊子的祖先大約有現(xiàn)存種類的三倍大,與幽蚊科(Chaoboridae)有密切的關系。

危害性蚊科昆蟲的有些種類是瘧疾、絲蟲病、黃熱病、基孔肯雅病、登革熱、流行性乙型腦炎、多種馬脊髓腦炎等的傳播媒介。如尖音庫蚊可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中華按蚊是瘧疾的重要傳播媒介。

在世界中大部分的地區(qū),蚊是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估計,每年約有7億人被蚊子傳染各種疾病,且每十七人中,就有1人死于被蚊子傳染的各種疾病。尤其是在熱帶地區(qū),多種傳染病常借由蚊子傳染給人類。但在大多數(shù)溫帶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新西蘭,被蚊子咬通常只會發(fā)癢,而不至于被傳染疾病。

雌蚊在吸血時,若叮咬的對象是病人,則病原可能借由這個動作進入蚊子體內,并藉著蚊子的叮咬傳播。但不是每一種蚊子都可以傳播每一種病毒。只有特定種類的蚊子(稱為病媒蚊),可以傳播特定種類的病毒。若病毒被非病媒蚊的蚊子吸取,則會在蚊子的消化系統(tǒng)中被酵素破壞,失去傳染力。由于只有雌蚊會吸血,所以只有雌蚊會傳染疾病。蚊子對狗會間接傳染犬心絲蟲及立克次體的疾病。

蚊科之下的一個屬,瘧蚊屬( Anopheles ),是瘧原蟲的寄主。全世界瘧蚊屬的成員有400種,其中85種能傳播瘧疾。瘧原蟲造成的瘧疾是全球人類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瘧疾的感染而死亡。瘧疾每年約造成3百萬人死亡,會傳染瘧疾的瘧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亞,尤以非洲最為嚴重。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兒童死于瘧疾。

大部分種類的蚊子都能夠傳染絲蟲?。ㄓ删€蟲導致)。這種疾病會導致橡皮腫(gumma)使外生殖器及大腿異常腫大。在全球,約有120萬人感染絲蟲病。大部分品種的蚊子會傳染病毒性的疾病,包括黃熱病、登革熱、日本腦炎、圣路易腦炎、多發(fā)性關節(jié)炎、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契昆根亞熱及西尼羅河熱。

蚊科使用口針(stylets),六根針狀、類似抽血用針的構造來刺進人類的皮膚,吸取血液攝食。當蚊子叮咬人類時,會從口器輸出唾液。唾液含有蟻酸、抗凝血劑及如今成分不明的蛋白質(如今已知至少含15種),其中酸性物質是用來溶解皮膚表層的角質層;抗凝血劑則是避免在蚊子吸食血液時,血液突然凝固。第一次被咬時,身體不會有任何特殊反應。但從第二次開始,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會釋放出一種稱為組織胺的物質,以便對抗蚊子所帶來的外來物質,造成皮膚發(fā)癢和紅腫。這種刺激性感覺,乃是被叮咬者對蚊子唾液的一種過敏反應。

防治人們依據(jù)蚊子避光、喜高溫陰暗潮濕和晝伏夜出的習性,夏日傍晚打開室內燈光,打開門窗,讓蚊蟲飛到室外,然后緊閉紗窗紗門,以避免蚊子的飛入。設法降低室內空氣濕度,尤其梅雨時節(jié),盡量控制室內相對濕度在50%左右最為理想。

在臥室內放置幾盒揭蓋的清涼油和風油精,或擺放一兩盆夜來香、薰衣草、七里香、食蟲植物(如豬籠草等)、逐蠅梅、驅蚊草、紫茉莉、萬壽菊、茉莉花、杜鵑花、米蘭、丁香、薄荷或玫瑰等,蚊子因不堪忍受它們的氣味而躲避。

室內安裝橘紅色燈泡,或用透光的橘紅色玻璃紙?zhí)自跓襞萆希_燈后蚊子懼怕橘紅色光線也會逃離。用空酒瓶裝上糖水或啤酒放在陰暗處,蚊子聞到甜酒味就會往瓶子里鉆,會被糖水或啤酒粘住致死。

在玻璃器皿或陶瓷瓦罐等容器的表面均勻涂上一層驅蛔靈糖漿,口朝下放在暗處,蚊子吸食后也會中毒死亡。將曬干后的殘茶葉和桔子皮等燃燒可以驅蚊。

生吃大蒜、口服維生素B或含維生素B多的食物,如糙米、豆類、干果、硬果、花生仁、水果、綠葉蔬菜、奶類、河鮮、海鮮以及動物的肝、腎、腦、瘦肉等,通過人體生理代謝后從汗液排出體外,也會產生一種蚊子不敢接近的氣味。

每天在天黑之前以及早晨起床后在紗門與紗窗上去人工捕殺。用適量薄荷、紫蘇或西紅柿的葉,揉出汁涂抹于人體裸露的皮膚上,蚊蟲聞到這些植物汁散發(fā)出來的特殊氣味,唯恐避之不及。將3至5片維生素B1溶解于水中,擦拭暴露在外面的肢體,能驅除蚊蟲叮咬。

用調味品中的八角、茴香各兩枚,泡于溫水臉盆中,用其水洗澡,蚊子不敢近身。在燈下掛一把香蔥,或用紗袋裝幾根蔥段有助于驅蚊。穿黃色、白色等淺色衣服可以降低被蚊子叮咬的幾率。由于蚊子也會產生抗藥性,所以應該輪流使用不同的驅蚊方法及產品。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張巖 - 副研究員 - 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