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地花雞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地花雞Syrmaticus humiae,是雞形目,雉科的一種雞,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英文名 black-necked long-tailed pheasant。常成對或小群游蕩覓食。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樹活動,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間空地上或灌叢中休息,晚上棲息于樹上。1樹棲1只,活動和棲息地一般較為固定?;顒訒r甚寧靜,有時除踩踏落葉或覓食扒動樹葉弄出聲響外,一般毫無聲響。性機警,活動和覓食時常有一只雄雉極為警覺,不時的佇立張望,發(fā)現(xiàn)情況立刻鉆入草叢或灌叢逃跑,緊急時亦直接起飛上樹,或向上、下坡飛翔。一般飛行較低而速度緩慢,飛行時能在空中轉(zhuǎn)變方向。

簡介黑頸長尾雉,俗名“地花雞”、“松毛雞”、“啞巴雞”。雞形目,雉科,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被IUCN列入1988年發(fā)布的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該種鳥最突出的體貌特征是羽斑絢麗而有韻律,尾羽修長而華美(雄鳥)。棲息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多成對或結(jié)小群活動,主要以櫟樹堅果及漿果為食,也吃昆蟲。分布范圍非常狹小,國內(nèi)僅見于滇西的騰沖、龍陵、潞西、景東、滄源、漾濞、永平等地,而以騰沖為多,廣西的個別縣境也有少量分布。黑頸長尾雉多在地面或裸巖孔隙營巢,每窩產(chǎn)卵5枚~6枚,屬留鳥1。

外形特征特征:雄鳥頭頂褐綠色,兩側(cè)有白色眉紋,上體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寬闊的白色塊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具藍黑色斑,翅羽暗褐色,尾長,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橫斑,下體腹部與兩脅栗色,嘴角黃色,腳黃灰色,雌鳥體羽棕褐色,滿布黑色斑紋,上背有白色矢狀斑,外側(cè)尾羽大都栗色.棲息于,疏林內(nèi).以橡實、漿果、嫩芽、樹根及昆蟲等為食.3~4月間多見一雄二雌結(jié)群活動,并開始筑巢產(chǎn)卵,巢筑于地面,每窩產(chǎn)卵多為7~9枚,淺肉色或略帶枯葉色,光滑、無斑點.孵卵期約28天,雌鳥單獨孵卵。

羽色: 雌性不同

體型:體重♂975g,♀620-746g;體長♂960-1045mm,♀471-500mm;嘴峰♂25-30mm,♀25-29mm;翅♂207-213mm,♀197-210mm;尾♂486-505mm,♀185-197mm;跗蹠♂60-67mm,♀53-63mm。

分布范圍國內(nèi)分布: 中國國內(nèi)分布于云南維西、永平、騰沖、潞西、永德、楚雄、景東、鎮(zhèn)源、德宏、保山、大理、迪慶、思茅、武定,廣西西林、隆林、田林、凌云、樂業(yè)、天峨、百色為留鳥。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于泰國北部、緬甸北部和印度阿薩姆邦。

棲息環(huán)境主要棲息于海拔500-3000m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疏林灌叢、草地和林緣地帶,尤其喜歡在海拔1000-2000m、林下蕨類、蒿草和灌叢植物發(fā)達而又多巖石的山坡混交疏林和林緣地帶活動。

生活習性留鳥,喜集群,常3~8只小群活動,多出入于森林茂密、地形復(fù)雜的崎嶇山地和山谷間。性膽怯而機警,活動時很少鳴叫,活動以早晩為主,晚上棲于樹上。雜食性,主要以植物葉、莖、芽、花、果實、種子和農(nóng)作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繁殖期4~6月,在隱蔽的林內(nèi)、林緣巖石下、灌叢中的地面上營巢繁殖,一雄多雌制,每窩產(chǎn)卵5~8枚,卵奶油色或玫瑰白色,孵化期24~25天2。

保護級別黑頸長尾雉分布范圍有限,數(shù)量稀少,已被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3。

IUCN 瀕危;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稀有種;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1994年列為稀有種;

《瀕危動植物國際貿(mào)易公約》1995年列入附錄I。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巖 - 副研究員 - 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