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似哺乳爬行動物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似哺乳爬行動物,學名:Mammal-like reptile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合弓綱,獸孔目一群史前動物,是哺乳類的直系祖先,在早期分類法中,被視為爬行動物的一個分支。似哺乳爬行動物最常用來稱呼獸孔目動物;也可以廣義地包括合弓綱。

簡介大部分的早期爬行動物四肢都非常粗壯,從軀干側向伸出。它們行動緩慢笨拙,可能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但其中被稱為獸孔類的一個類群演化出更細長的四肢,這樣它們的軀干就可以抬離地面,前進時更加輕松。無論是追逐獵物還是逃避追捕,它們都可以在崎嶇的地面上行動得更加快捷。

獸孔類的一些早期成員,比如麗齒獸,是非??膳碌穆邮痴?。它們的前頜有著可怕的牙齒,后面是巨大的劍形齒。但它們后頜用于切割和咀嚼食物的牙齒卻小而無力。這顯示它們仍然保持著爬行動物的生活方式,能量轉化水平很低。與它們同時代的其他似哺乳爬行動物則更為進化,典型爬行動物特有的三尖牙齒演化成了具有三個齒尖和三個齒根的結構,這是哺乳動物復雜牙齒的雛形1。

概述似哺乳爬行動物是二疊紀中期到晚期的陸地優(yōu)勢動物。就跟同時代的幾乎所有生物一樣,它們的數(shù)量與多樣性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而嚴重地減少。有些物種存活到三疊紀,但恐龍快速地成為優(yōu)勢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可能存活到晚三疊紀后不久。

大多數(shù)專家不認為似哺乳爬行動物是正式的名稱。似哺乳爬行動物在演化支上的位置,較接近現(xiàn)代哺乳類而非現(xiàn)代爬行動物。它們擁有腺皮,缺乏鱗片,所以它們在外觀上看起來像是裸體的蜥蜴,缺乏毛皮與鱗片。然而,它們的外表特征更像是現(xiàn)代蜥蜴而非現(xiàn)代哺乳類,與爬行類的明顯差異在于其內部結構的細微特征。還不清楚似哺乳爬行動物是否擁有毛發(fā)與乳腺,這些屬于哺乳類的特征,僅由化石所提供的骨骼差異證據(jù)。

分類大多數(shù)古生物學者將下頜化石的明顯特征,用來分辨似哺乳爬行動物與爬行動物。在似哺乳爬行動物演化到哺乳類的過程中,比起其他特征上的轉變,下頜的轉變是較好的分類、辨識工具。哺乳類的齒骨或下頜是由單一骨頭構成,而現(xiàn)代與史前爬行動物的下頜是由多塊小型骨頭構成。

哺乳類的下頜是由齒骨-鱗狀骨間的頜部關節(jié)連接者。齒骨連結者鱗狀骨上的關節(jié)盂(Glenoid cavity)。所有其他的非哺乳有頜類脊椎動物,包括爬行動物,頜部關節(jié)是由下頜中一塊稱為關節(jié)骨的小骨,與頭顱中的方骨形成。在似哺乳爬行動物與哺乳類之間的過渡物種,頜部關節(jié)是由一塊大型的下頜骨頭(類似哺乳類的齒骨),與方骨組成,而關節(jié)骨逐漸退縮。

隨者演化過程,似哺乳爬行動物逐漸變得類似哺乳類,開始形成完整的次生顎,分開嘴部與鼻腔。而早期似哺乳爬行動物中,次生顎開始在下頜兩旁形成,嘴部與鼻孔仍然連接者。

最后,次生顎的兩旁開始彎曲,從C形改變?yōu)閁形。次生顎開始往喉嚨延伸,與整個嘴部固定,并形成全部的腭骨。下頜的骨頭也完全地愈合。在一個真獸齒類的化石中,次生顎開始明顯。較晚的三尖叉齒獸擁有完全閉合的次生顎。

似哺乳爬行動物的繁盛時代二疊紀的地球上生活著全新的爬行動物,其中最重要的一類是似哺乳爬行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占領了晚二疊世的陸地生態(tài)領域。但是它們沒有逃脫掉二疊紀末的大滅絕,只有少量的幸存者2。

大滅絕在距近2.5億年前的二疊紀晚期發(fā)生了一場大滅絕,但有一些體形較小的肉食性似哺乳爬行動物則憑借某些結構特征幸存下來。進步的四肢讓它們的狩獵更為輕松,進步的牙齒也可以用來咀嚼。這讓它們從口腔開始的消化過程的效率高于爬行動物的消化系統(tǒng),因此能量轉換也更加迅速。麗齒獸和其他很多物種滅絕之后,幸存動物的競爭壓力大為減小。隨后在三疊紀里,它們演化成了第一種真正的哺乳動物的祖先1。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