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攀鳥龍(Scansoriopteryx,意為“攀爬的翼”)是一屬手盜龍類恐龍,是一種麻雀大小的動物,表現(xiàn)出樹棲的適應性(基于中國遼寧發(fā)現(xiàn)的僅有的單個幼年化石標本)?;瞬粚こ5难娱L的的第三指,可能支撐著翼膜,也包括羽毛的印痕。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樹息龍(Epidendrosaurus)是擅攀鳥龍的異名;其中一些研究者傾向于將擅攀鳥龍視為次異名,盡管它是有效發(fā)表的第一個名稱。
2019年5月,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團隊,在遼寧省發(fā)現(xiàn)了屬于擅攀鳥龍類的長臂渾元龍化石標本。它的相關(guān)研究作為封面文章發(fā)表在2019年5月9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1。
形態(tài)特征海氏擅攀鳥龍(Scansoriopteryx heilmanni)的模式標本(標本號CAGS02-IG-gausa-1/DM 607)是一個孵化不久的手盜龍類化石,在某些方面類似于始祖鳥(Archaeopteryx)。第二個標本,即寧城樹息龍(Epidendrosaurus ninchengensis,IVPP V12653)的模式標本,也顯示出幼年特征。標本部分脫離,大多數(shù)骨骼作為印模保留在巖石板中,而不是三維結(jié)構(gòu)。因為已知的標本是幼年,所以完全成長的擅攀鳥龍的大小是未知的(模式標本是一個微小的、麻雀大小的生物)。
擅攀鳥龍以其寬闊的圓形下頜為特點。下頜包含至少十二顆牙齒,牙齒在頜骨前部比在后部更大。下頜骨可能已經(jīng)融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僅在偷蛋龍下目中已知的特征。
牙齒小,尾巴很長。前肢長,因為外指過長,所以前掌非常不對稱。至少未成年個體的淺,拇指翻轉(zhuǎn)2。
擅攀鳥龍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其延長的第三指,是最長的手指,幾乎是第二指的兩倍長。這與大多數(shù)其它獸腳類不同——它們是第二指最長。一種近緣生物,奇翼龍(Yi),顯示這個延長第三指在羽毛旁支撐著某種翼膜。
擅攀鳥龍有一個無穿孔的髖臼,而絕大多數(shù)其它恐龍的的髖臼是穿孔的。擅攀鳥龍的恥骨指向前方,是獸腳類的一種原始特征,而一些與鳥類更密切相關(guān)的手盜龍類恥骨指向下方或后方。腿很短,沿著跖骨保留了小卵圓形鱗片,同一區(qū)域還有可能是長羽毛的印痕。一個非常大的第一趾(拇趾)位置很低,可能是反向的,允許一定的抓握能力。
尾巴很長,是股骨長的六到七倍,并以扇形羽毛結(jié)束。
發(fā)現(xiàn)歷史擅攀鳥龍正模標本的來源尚不確定,因為它是從沒有記錄確切地質(zhì)數(shù)據(jù)的私人化石經(jīng)銷商處獲得的。Czerkas和袁崇喜最初報道它可能來自義縣組,但汪筱林等人(2006年)對道虎溝層的年代的研究表明它可能來自同一巖層,因此很可能是樹息龍的同義詞。道虎溝層據(jù)信可追溯到侏羅紀中后期,但有爭議3。
擅攀鳥龍的正模標本(擅攀鳥龍科的模式屬)及其樹棲適應性特征于2000年在佛羅里達考古和自然歷史博物館(Graves Museum of Archaeology & Natural History)舉行的佛羅里達恐龍/鳥類進化研討會(Florida Symposium on Dinosaur/Bird Evolution)期間首次展出,盡管標本直到2002年才被正式描述。
2019年5月,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團隊,在遼寧省發(fā)現(xiàn)了屬于擅攀鳥龍類的長臂渾元龍化石標本。它的相關(guān)研究作為封面文章發(fā)表在2019年5月9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1。
命名爭議2002年8月27日,中國ivpp張福成研究員等專家在naturwissenschaften (2002,89:394-398)上發(fā)表的論文描敘了一種生活在樹上的虛骨龍類(Coelurosauria),并命名為樹息龍(Epidendrosaurus,新屬)。
隨后出現(xiàn)了學名有效性的爭議。Czerkas與袁崇喜由另一塊同屬的標本發(fā)表的論文(在線論文)《Feathered Dinosaurs And the Origin of Flight》描述了擅攀鳥龍(Scansoriopteryx),出版日期是2002年8月1日,按命名優(yōu)先原則,Scansoriopteryx才是有效名。
但是張福成等專家反駁說擅攀鳥龍的研究人直到2002年8月26-29日才向他們發(fā)送傳真通報,因此不可能是在2002年8月1日出版。最嚴重的是,擅攀鳥龍的標本來源不明,極可能是走私的標本,按照國際慣例,走私的標本是不能研究與發(fā)表的。
Jerry Harris以樹息龍和擅攀鳥龍的命名糾紛為例,向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提議,使具有數(shù)位物件識別號的網(wǎng)絡資源也成為有效的學名公布處。因為提議尚未通過,擅攀鳥龍是有效名。
奇怪特征以小型肉食性恐龍來說,擅攀鳥龍有一些奇怪的特征,而這些特征全都顯示這種動物會爬樹。它的前肢很長,第三指比第二指大兩倍(通常肉食性恐龍的第二指是最大的)。而足趾上的爪也特別發(fā)達4。
為什么會有恐龍想要生活在樹上呢?因為樹頂是躲避大型動物的安全藏身處,而且擅攀鳥龍還能在樹上找蟲子吃。雖然擅攀鳥龍不會飛,但它身上也和當時其他許多小型恐龍一樣被羽毛覆蓋。
一頭年輕的擅攀鳥龍(這也是我們僅知唯一的一種擅攀鳥龍)可以借助自己修長帶鉤的第三指爬上樹。它第一趾趾尖向后彎的特征也是攀爬鳥類所具備的特征。盡管長著長長的羽毛,擅攀鳥龍卻不會飛,但或許能夠從樹上向地面滑翔5。
古生物學在泰國Phu Phok的Sao Khua組發(fā)現(xiàn)的幾個小化石蛋(其中一個包含胚胎)最初被認為是由類似于擅攀鳥龍的小型恐龍產(chǎn)下的。然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些蛋實際上屬于一種蛇蜥類(Anguimorph)蜥蜴。
古生態(tài)學“樹息龍”的正模骨架是從中國東北的道虎溝化石層中采集的。過去,這些巖層的年齡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從中侏羅世時期(1.69億年前)到早白堊世時期(1.22億年前)。這一巖層的年代和樹息龍與其它類似的恐龍有關(guān),通常和鳥類起源也有關(guān)。中侏羅世的年代意味著道虎溝巖層的類似鳥類的恐龍比晚侏羅世的始祖鳥更古老。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