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翅目(Strepsiptera)指的是節(jié)肢動物門,六足亞門,昆蟲綱,有翅亞綱的1目。微小,雄體自由生活,前翅退化成棒狀,后翅寬大扇形,雌體幼蟲狀,無足無翅,營內(nèi)寄生生活的昆蟲。內(nèi)寄生于其他昆蟲。世界已知約 300種,中國記載13種。雌雄異型,習(xí)性特殊。
簡介捻翅目昆蟲俗稱“捻翅蟲”,統(tǒng)稱“蝻”。該目昆蟲雌雄異型:雄蟲自由生活,前翅退化如平衡棒,后翅寬大,能飛翔。雌蟲一般無翅無足,終生生活在寄主體內(nèi),頭胸部露出寄主體外,無觸角無眼,口器退化不取食。在頭、胸部相連處有一個育腔口,幼蟲孵化后,從此處爬出,再尋找新的寄主。
捻翅目昆蟲的寄主主要是蜂、蟻、葉蟬、飛虱等1。
物種介紹捻翅目(Strepsiptera)微型昆蟲,雄蟲有一對后翅,前翅則演化為偽平衡棒,觸角呈齒狀。雌蟲則終生為幼態(tài),通常寄生于葉蟬、飛虱等體內(nèi)且終生不離寄主。交配方式很有趣,成熟雌蟲在寄主體壁咬開一小口,然后將其生殖孔露出與雄蟲交配。繼而在寄主體內(nèi)產(chǎn)卵,幼蟲孵出后鉆出寄主體外尋找新寄主。人們常利用來它們來消滅害蟲。
通稱捻翅蟲或( 蟲扇)。寄生性昆蟲,體小形,雌雄異型。部分種類寄生在農(nóng)林害蟲,是天敵昆蟲類群之一,少數(shù)寄生于蜜蜂則有害蜂業(yè)生產(chǎn)。
特征捻翅目昆蟲因前翅像用紙搓成的捻子而得名,俗稱捻翅蟲,簡稱蝙。廣泛分布于各大動物區(qū)系,世界已知600余種,主要分布在全北區(qū),中國僅記載27種。
身體微型,雌雄異型,變態(tài)復(fù)雜,寄生性昆蟲。雄蟲體長1.3—5 mm,自由生活,前翅退化成偽平衡棒,后翅膜質(zhì),扇形。觸角常為櫛狀,至少第3節(jié)具側(cè)突??谄骶捉朗?,但退化。復(fù)眼突出。跗節(jié)2~5節(jié)。雌蟲無翅、無足,一般呈姐狀,終生不離開寄主,體長2—30mm,頭與胸愈合。觸角、復(fù)眼、單眼和口器退化。腹部長袋形,無產(chǎn)卵器。
復(fù)變態(tài),卵胎生,幼蟲一般3齡。第1齡幼蟲稱為三爪蚴,這些三爪蚴行動活潑,通過爬行或借助腹部末端的粗長剛毛彈跳到地面、花或寄主昆蟲喜歡的植物上,等待寄主幼蟲、若蟲或飛行的蜂類攜帶回蜂巢中。三爪蚴鉆入寄主體內(nèi)后即行脫皮,變成無足的蠕蟲型幼蟲。幼蟲營全寄生生活。雌蟲終生不離開寄主,雄蟲自由生活,壽命幾小時至1~2天。一只雌蟲體內(nèi)可孵化出數(shù)千至萬頭幼蟲,弱顎型離蛹。部分種類有孤雌生殖和多胚生殖現(xiàn)象。捻翅蟲的寄生對象主要是膜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螳螂目,雙翅目和衣魚等昆蟲2。
科目捻翅目分類體系尚不完善,一般分為6科:
原科,足有爪,雌營自由生活。最古的種是Mengea tertiaria,已在地中海第三紀(jì)地層的琥珀中發(fā)現(xiàn)。中國有一種產(chǎn)于山西的中華原。
蝽科,雌胸部分節(jié),寄生于半翅目。中國已記載有—種土蝽(Triozocera macroscyti)
蟻科,雄寄生于蟻,雌寄生于直翅類。中國無記載。
蜂科,寄生于胡蜂、泥蜂、蜜蜂等科的蜂類,雄跗節(jié)4節(jié)。中國記載有8種,如地花蜂寄生于地花蜂。
櫛科,雄跗節(jié)3節(jié),觸角7節(jié)。主要寄生于同翅目和直翅目。中國記載有9種,如寄生于黑尾葉蟬的二點櫛和寄生于蚤螻的中華蚤螻。
跗科,雄跗節(jié)2節(jié),觸角4或5節(jié)。主要寄生于同翅目的飛虱科。中國記載有寄生于稻飛虱的跗。
分布捻翅目昆蟲種類雖然不多,但世界各動物地理界都有分布,而又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和新北界。
中國目前捻翅目的記錄很少,僅17省區(qū)有分布(圖4-42),廣東、廣西5種居首,河北、四川、福建各有4種1。
分類有爪蟊總科 Mengeoidea
爪蟲扇科 Mengeidae
三枝五節(jié)蟊科/原蟲扇科 Mengenillidae
Stichotrematoidea
鉤蟲扇科 Stichotrematidae
Xenoidea
椿象蟊科/蝽蟲扇科 Callipharixenidae
蟻蟊科/蟻蟲扇科 Myrmecolacidae
蜂蟊科/眼蟲扇科 Stylopidae
櫛角蟊總科 Halictophagoidea
櫛角蟊科/角蟲扇科 Halictophagidae
Elenchoidea
枝角蟊科/二跗蟲扇科 Elenchidae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