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體長一般為80-120mm,大者達180mm。體延長,粗壯,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體長為體高的4.2-4.8倍,為頭長的3.1-3.5倍,尾柄中長,其長稍小于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面平扁,背部稍隆起,側扁,頭寬大于頭高。頭長為吻長3.4-3.7倍,為眼徑3.1-3.8倍,為眼間隔9-11倍。頭部具6個感覺管孔。頰部肌肉發(fā)達,凸出,具6縱行感覺乳突。吻短而圓鈍,吻長與眼徑約相等或稍小于眼徑,背緣圓凸。眼中大,背側位,位于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于頭部背緣。眼間隔狹窄,寬約為眼徑的1/3,略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接近上唇;后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于眼前方正中。口中大,前位,斜裂。兩頜約等長。上頜骨后端伸達眼前緣下方或稍前。上、下頜牙小,尖銳,無犬牙,多行,排列稀疏,呈帶狀,外行牙稍擴大;下頜兩側中部最后1外行牙呈彎曲犬牙。犁骨、腭骨及舌上均無牙。唇略厚,發(fā)達。舌游離,前端戟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于前鰓蓋骨后緣下方稍前處。前鰓蓋骨后緣無棘,具3個感覺管孔。頰部稍寬。鰓蓋膜與頰部相連。具假鰓,鰓耙短小,略尖。
屬于裸頰蝦虎魚屬,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和項部均無鱗;背鰭前方無鱗,起點前有頗寬的無鱗區(qū);體側正中有3~4個大黑斑,最后的黑斑在尾鰭基底;背側有2個或3個鞍狀斑與體側正中的大黑斑相間排列;頭側由眼至上頜,眼下至口角后方及鰓蓋上方均有一暗色長斑。1
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高,基部短,起點位于胸鰭基部后上方,鰭棘柔軟,第一至第四鰭棘的末端多少呈絲狀,以第二鰭棘最長,絲狀,約為頭長之半至7/10,平放時,伸達(雄魚)或不伸達(雌魚)第二背棘起點;第二背鰭略高于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前部鰭條稍短,后部鰭條較長,最長鰭條稍大于頭長的1/2,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臀鰭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于第二背鰭第一鰭條下方,后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等于或稍大于吻后頭長,后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于胸鰭,圓形,膜蓋發(fā)達,邊緣凹入;左右腹鰭愈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于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
體淡褐色,體側正中有3-4個大黑斑,最后的黑斑在尾鰭基底;背側有2個或3個鞍狀斑與體側正中的大黑斑相間排列,各斑之間還雜以小型暗色斑點,項部有2暗褐色寬橫帶,各帶均有淺色蟲狀線紋。頭側由眼至上頜有一暗色長斑,眼下至口角后方及鰓蓋上方均各有一暗色長斑。第一背鰭有2縱行暗斑,邊緣暗色;第二背鰭有3-4縱行暗斑,邊緣亦黑色。臀鰭有暗黑色邊緣。尾鰭有3-5橫行暗斑,邊緣亦呈黑色。胸鰭基底常具2暗色大斑。
分布范圍中國產(chǎn)于海南島、臺灣。雷州半島極少見到有毒個體。
生活習性食肉性,以底棲動物、小型魚、蝦、有機碎屑為食。
生活環(huán)境為暖水性沿岸小型有毒魚類,生活于河口咸淡水水域港灣、砂岸、紅樹林及沿海砂泥地的環(huán)境。常停棲于底部,較少游動。
食用治療含河豚毒素,其毒性隨季節(jié)和地點而變化,以冬季至翌年早春含毒最高。誤食云斑裸頰蝦虎魚后的中毒癥狀與食河豚魚相仿:中毒者先感覺手指、唇、舌有刺痛,然后出現(xiàn)頭暈、胸悶、嘔吐、唇舌和四肢發(fā)麻、行走困難等,嚴重者有身體漂浮感,全身麻痹癱瘓、呼吸衰竭死亡。一般食后0.5至4小時發(fā)病,死亡率高。
如誤食中毒后要及時用手摳催吐洗胃及導瀉,立即送中毒者到醫(yī)院搶救,進行靜脈補液可促進毒素排泄及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
種類區(qū)別云斑裸頰蝦虎魚與安全無毒的彈涂魚(跳跳魚)非常相似,易造成誤食。兩類魚在外觀上的區(qū)別主要有:3
頭部:云斑裸頰蝦虎魚眼平或者凹,吻鈍;彈涂魚眼突出并能轉動,吻尖。
體色:云斑裸頰蝦虎魚通體呈淡白色;彈涂魚體藍褐色或灰棕色,腹部白色。
側紋:云斑裸頰蝦虎魚只有三塊大棕斑,背部有雜色;彈涂魚體側上部沿背鰭基部有6~7條灰黑色的橫紋,魚體液粘液相對較多。
“跳跳魚一般來說是無毒的,但如果跳跳魚吃了海水中有毒的藻類,誤食它也會引起中毒。”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水產(chǎn)養(yǎng)殖系主任劉文生認為,跳跳魚多見于海洋和河流的交界處,海水中有不少海藻本身就含有毒素,可能在魚的體內(nèi)積累,人若食用則進入體內(nèi)。輕度中毒會出現(xiàn)腹痛腹瀉的癥狀,重度可能導致身亡??赡艿亩舅乇环Q作“雪卡毒素”,曾發(fā)現(xiàn)數(shù)百種毒魚因攝食劇毒藻類而在體內(nèi)積累了該種毒素。2
中毒事件
2007年3月,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西連鎮(zhèn)發(fā)生了多名村民因進食海魚“云斑裸頰蝦虎魚”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16人出現(xiàn)癥狀,其中1人在送醫(yī)院途中死亡。4
這16人先后因進食海魚,出現(xiàn)頭暈、胸悶、嘔吐、唇舌和四肢發(fā)麻、行走困難等癥狀,嚴重者有身體漂浮感?;颊弑凰偷叫炻効h人民醫(yī)院搶救,除1人在送醫(yī)院途中死亡外,另15人經(jīng)醫(yī)院搶救后已無生命危險。有3人已于11日痊愈出院。湛江市海洋漁業(yè)局和湛江海洋大學有關專家確認,該魚種為“云斑裸頰蝦虎魚”,屬有毒魚種,所含毒素為河豚毒素。魚體皮膚毒性最大,內(nèi)臟和肉次之,卵巢也有毒。
1964年臺灣省基隆市曾發(fā)生數(shù)起食此魚的中毒事故。
2013年3月14日至15日,湛江農(nóng)墾二院接診雷州市英利鎮(zhèn)、東方紅農(nóng)場、幸福農(nóng)場等地共22人因食用有毒蝦虎魚中毒患者。中毒者具體表現(xiàn)為:手指、唇、舌有麻痹、刺痛,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四肢無力等癥狀,截至3月19日,21名患者已痊愈出院,住院的1名患者病情穩(wěn)定,無死亡病例。
而經(jīng)廣東省疾控中心會同當?shù)厥屑部刂行恼{(diào)查后初步判斷,這一事件的“罪魁禍首”并非“跳跳魚”(又名彈涂魚,為蝦虎魚的一種),而是含有河豚毒素的云斑裸頰蝦虎魚。云斑裸頰蝦虎魚為暖水性沿岸小型有毒魚類,生活于河口咸淡水水域港灣、砂岸、紅樹林及沿海砂泥地的環(huán)境。所含的毒素為河豚毒素,魚皮是毒性最強的部位。這種魚種毒性強弱跟地域和季節(jié)性有關,以冬季和早春含毒最高。
分類學河水淡水類 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