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番瀉樹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番瀉樹是豆科的矮小灌木。高達100厘米。主產(chǎn)于印度。喜高溫干燥氣候,冬季氣溫低于0℃時影響生長。宜選高燥、向陽、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zhì)壤土栽培,番瀉樹對土壤條件的反應很強烈。有狹葉番瀉樹 (C. angustifolia)和尖葉番瀉樹 (C. acutifolia)兩個種。

形態(tài)特征番瀉樹(Cassia angustifolia)即“狹葉番瀉樹”。豆科。矮小灌木。偶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4~8對,披針形,長2~5厘米,全緣。夏季開花,花黃色,總狀花序。莢果呈長腎臟形,扁平1。

另種尖葉番瀉樹(C.a(chǎn)cutifolia),小葉四或五對,長卵形,長2~2.5厘米。莢果呈腎臟形。狹葉番瀉樹株高達 100厘米。葉互生,偶數(shù)羽狀復葉,具短柄,托葉卵狀披針形,小葉5~8對,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急尖,葉基略不對稱,全緣。種子4~7枚,呈扁平盾狀。在中國云南元江和西雙版納地區(qū),4~5月陸續(xù)開花結(jié)實至枝枯止;海南省于3~4月開花,5~6月結(jié)果。

習性與培育喜高溫干燥氣候,冬季氣溫低于0℃時影響生長。宜選高燥、向陽、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zhì)壤土栽培。用種子繁殖。產(chǎn)區(qū)一般于2~3月按株行距60×60厘米開穴直播,每穴播3~4粒種子。薄覆土,上蓋稻草,以防止水分蒸發(fā)和土壤板結(jié),影響幼苗出土。出苗后嚴格控制澆水,勤松土,并適當追肥。采葉植株在孕蕾期要摘蕾、摘心。病蟲害有立枯病、葉斑病和粉蝶幼蟲等。宜在生長盛期選晴天采葉,并立即干燥。尖葉番瀉樹的特征為小葉4~5對,長卵形,莢果呈腎臟形。

種植選地番瀉樹對土壤條件的反應很強烈。它們不能忍受過高的土壤濕度和土壤內(nèi)氧氣的不足,而耕作表層緊實和土壤結(jié)皮對植株更有不良的影響。在重粘土上,土壤濕度提高時植株罹真菌病害而死。番瀉樹種植園應撣攤水良好,中度粘重土或輕質(zhì)土壤的地段,尤其重要的是番瀉樹種植園應遠離灰塵飛揚的道路,因為灰塵蓋上葉子后,很難去掉,這就降低了商品的質(zhì)量。

在塔吉克、烏茲別克南部和南哈薩克斯坦省的灌溉區(qū),于多年生牧草地或棉花及其他栽于草田初翻地或再翻地的中耕作物之后播種番瀉樹,都有較好的收獲2。

分布范圍為豆科(Leguminosae)決明屬 (Cassia)的矮小灌木。有狹葉番瀉樹 (C. angustifolia)和尖葉番瀉樹 (C. acutifolia)兩個種。前者主產(chǎn)于印度、埃及、蘇丹,中國云南、廣東也有栽培;后者主產(chǎn)于埃及。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