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鱗是指葉特化或退化成鱗片狀。鱗葉有三種類型:革質鱗葉,通常覆于芽的外側,又稱為芽鱗,如橡皮樹、玉蘭;肉質鱗葉,如貝母;膜質鱗葉,如姜的根狀莖和荸薺球莖上的鱗葉。每朵花具芽鱗狀托葉4-6枚,每層1枚,深褐色、革質,外面密被淺黃綠色。鱗片脫落后留下的芽鱗痕,因為無明顯的節(jié)間,芽鱗痕密集,易于和葉痕區(qū)別,所以可以根據其判斷枝條的年齡和年伸長量。
簡介芽鱗是包在芽的外面,起保護作用的鱗片狀變態(tài)葉。芽鱗上有毛茸(如玉蘭)或分泌樹脂(如楊),可以防止寒冷、干旱和蟲害。大多數的冬芽具有芽鱗,稱為鱗芽1。
形態(tài)特征葉脫落后在莖上留下的疤痕,叫作葉痕。芽鱗脫落后留下的痕跡,叫作芽鱗痕,常在莖的周圍排列成環(huán),一般頂芽的芽鱗痕比較明顯,側芽長成側枝后芽鱗痕位于枝掖處不明顯,側枝上明顯的芽鱗痕是側枝的頂芽的芽鱗痕。根據芽鱗痕可判斷枝條的生長年齡。
芽鱗狀托葉結構每朵花具芽鱗狀托葉4-6枚,每層1枚,深褐色、革質,外面密被淺黃綠色,或淡灰黃色的絲狀長柔毛,芽鱗狀托葉脫落后,留一環(huán)痕,其上有一小葉芽,并具有較濃芳香氣味。望春玉蘭芽鱗狀托葉形態(tài)結構,第一芽鱗狀托葉(外層)橫切面的外表皮細胞呈石細胞狀,大多向外突出形成3-5個細胞的柔毛,長1200-2400μm,中部寬約20um,基部寬60μm;內表皮細胞一層,類方狀體狀,排列整齊;主脈部位維管束5-9個,外切型,呈半圓球狀排列。芽鱗狀托葉內為薄壁組織,細胞類圓球狀,排列疏松,有細胞間隙;其里面散生多數石細胞群、油細胞及小型維管束(周韌型):芽鱗狀托葉一側的合縫邊緣為一列類方狀體形整齊細胞,芽鱗狀托葉內石細胞呈卵圓球狀、不規(guī)則體狀,或分枝狀,長80-180μm,寬20-60μm,壁厚薄不ー,紋孔大多不明顯,。第二芽鱗狀托葉(中層)主脈部位維管東4-5個,外韌型,放射狀排列;柔毛于外表皮著生,具1-2個細胞,長200-5000μm,寬約20um;近內表皮處散生有多數石細胞及少數油細胞,第三芽鱗狀托葉(內層)主脈維管束1個,周韌型;外表皮有多數柔毛,由1-2個細胞組成,長200-400μm;石細胞及油細胞均多數,散生2。
芽鱗分類可分為鱗芽與棵芽。鱗芽又稱被芽,其外有芽鱗包被。芽是一種具有保護作用的變態(tài)葉,其細胞常強烈角化、栓化或木化,外表又常具絨毛或蠟質,有的植物還分泌樹脂之類的粘液,這些特征均與保護作用有關。鱗芽常見于多年生木本植物,生于干早或寒冷地區(qū)的高位芽植物芽鱗更為發(fā)達。絕大多數草本植物(尤其是一年生植物)和少數木本植物的芽不具芽鱗,稱為裸芽3。
主要價值鱗片脫落后留下的芽鱗痕,因為無明顯的節(jié)間,芽鱗痕密集,易于和葉痕區(qū)別,所以可以根據其判斷枝條的年齡和年伸長量。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