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駝鹿(學(xué)名:Alces americanus gigas)是北美駝鹿的亞種之一。駝鹿的頭又長又大,但眼睛較小,成年雄鹿的角多呈掌狀分支。喉下皆生有一頷囊,雄性頷囊通常較雌性發(fā)達(dá)。鼻部隆厚,上唇肥大,肩峰高出,體形似駝,故而得名。為典型的亞寒帶針葉林動物,生活在森林、湖泊、沼澤和濕地,并伴常有云杉、冷杉和松樹林。
基本信息駝鹿( Alces alces)屬偶蹄目、鹿科,是鹿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駝鹿的長相特殊,肩部高聳,四肢細(xì)長,臉長而鼻特別大,雌鹿3歲后角型漸漸發(fā)育呈扁平的鏟狀,上長有很多的小尖杈,每年春季脫吊舊角后長出新茸角。野生駝鹿多生活在森林邊緣和多湖沼地區(qū),以樹的嫩枝和葉為主食,夏季喜浸泡在水中,常吃水蓮或其他水生植物,性情孤獨,很少集合成群,多晨昏活動1。
外形特征與歐亞駝鹿相似,曾經(jīng)歸入同種。但體型稍大,體色較紅,具有更為突出的頸部流蘇(垂皮)。全身的毛色棕紅色。頭部很大,眼睛較小,臉部特別長,頸部卻很短,鼻子肥大并且有些下垂,上嘴唇膨大而延長,比下嘴唇長5-6厘米。另外它沒有上犬齒,這一點與其他鹿科動物不同。雄獸和雌獸的喉部下面都生有一個肉柱,上面長著很多下垂的毛,稱為頷囊,但雄獸的更為發(fā)達(dá)。軀體短而粗,看上去與4條細(xì)長的腿不成比例。它的尾巴相對身體顯得很短,僅雄獸的頭上有角,也是鹿類中最大的,而且角的形狀特殊,與其他鹿類不同,鹿角后端分成三叉,并非平向,角面粗糙,從角基向左右兩側(cè)各伸出一小段后分出眉枝和主干,呈水平方向伸展,中間寬闊,很像仙人掌,在前方的三分之一處生出許多尖叉,最多可達(dá)30-40個2。
阿拉斯加駝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肩甲高2.3米,重800千克。這樣大的一只鹿需要一副好角才配得上只壯年駝鹿的角常常寬達(dá)2米,最寬時達(dá)2.29米。一對漂亮的角能夠得到雌鹿的青睞,也是傲視眾雄鹿的資本3。
棲息環(huán)境阿拉斯加駝鹿是典型的亞寒帶針葉林動物,主要棲息于原始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多在林中平坦低洼地帶、林中沼澤地活動,從不遠(yuǎn)離森林,生活在森林、湖泊、沼澤和濕地,并伴常有云杉、冷杉和松樹林,也有部分種群生活在據(jù)苔原和積雪山脈區(qū)域。但也隨著季節(jié)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春天多在針闊混交林、樺樹林、山楊林以及河、湖沿岸柳叢茂密的地區(qū)活動。夏天大部分時間在沿河林地、火燒跡地、灌木雜草叢生的河灣、河谷沼地、高草草甸以及舊河床等地帶活動,尤其喜歡山澗溪流、多汁植物茂盛的低洼地和沼澤地。秋天大多結(jié)群游蕩在林間空地,采伐跡地、林緣或林中沼澤地,或山地溪流上游避風(fēng)向陽的地方。冬季主要在山地陽坡的楊樺林、沼澤地的柳林灌叢等地活動。嚴(yán)冬時常集成小群在有地下水露出的地方活動。往往更喜歡在靠近水的潮濕,沼澤棲息地和地區(qū)2。
生活習(xí)性阿拉斯加駝鹿喜歡在黎明和黃昏覓食,奔跑速度快,時速高達(dá)56公里每小時,擅長游泳和跳躍,這都是為了躲避像狼或熊這樣的獵食動物。無固定住所,但有一定的活動范圍和路線。夜晚或黃昏覓食。聽覺和嗅覺靈敏。雄獸平時單獨活動,而雌獸和幼仔大多在一起群居,偶爾有單獨活動的。活動能力很強,雖然身軀巨大,但卻可以在池塘、湖沼中跋涉、游泳、潛水、覓食,行動輕快敏捷,是一個游泳能手,能潛入5米深的水下去覓食水生植物,然后再浮出水面進行呼吸和咀嚼2。
食物包括各種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及樹枝、樹皮和水生植被,吃大量的樹枝和其他植物的枝葉,在冬天也啃食樹皮。舔食泥土中的礦物酸鈉以補充鹽分。
分布范圍分布于美國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加拿大西北部的育空地區(qū),基奈半島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北部。
繁殖方式阿拉斯加駝鹿從8月下旬開始發(fā)情,追逐旺季在9月中旬,于10月結(jié)束,一只獲勝的雄獸一般僅與1-2只雌獸交配。雌獸的孕期216-264天,一般在翌年5月末至7月初產(chǎn)仔,每胎產(chǎn)1仔,偶爾產(chǎn)2-3仔。剛出生的幼仔的體長為70-82厘米,體重為11-16千克,體色棕黃偏紅,產(chǎn)仔后雌獸立即站立起來,為幼仔舔干身上的濕毛,幼仔也開始掙扎著站立起來,但又會摔倒下去,反復(fù)多次后,才能勉強站起。幼仔生長很快,尤其在最初的6個月內(nèi)。10-14天之后開始跟隨雌獸活動,1個月后開始吃草和嫩樹葉,哺乳期大約為5-8個月。1歲以后就能獨立生活,雌性28個月時達(dá)到性成熟 。野生阿拉斯加駝鹿最長壽命可長達(dá)27歲 。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ver 3.1——低危(LC)。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李學(xué)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