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
加次梁的原則:
(1)為了承托隔墻,在有隔墻的位置設次梁,梁寬250mm以上,梁高按跨度計算:h>l/18~ l/12。
(2)沒有隔墻時:
1、單向板,及長邊與短邊之比大于等于3的,不用加次梁; 2、雙向板,板的任意方向長度大于5m時,宜設次梁。(如在5m~6m之間,不設次梁也可以)
一般一根主梁上的次梁數(shù)應不少于兩根,等間距布置,梁寬250mm以上,梁高按跨度計算:h>l/18~ l/12。1
區(qū)分通過柱的為主梁。次梁為架在主梁上面的梁,看截面大小。一樣截面的看有沒有附加鋼筋,如吊筋或梁穿梁處箍筋是否加密(有的話是主梁)。
1、按03G101-1圖集:主次梁相交處僅在上梁在此梁端部兩邊各增加3個附加箍筋,次梁上不加(T字形相交同樣處理);次梁間相交不設附加鋼筋;
2、除了框架梁和框架柱之外,剪力墻也屬于三級抗震,現(xiàn)澆板不設抗震。
3、柱的插筋(綁扎)搭接長度與梁縱筋錨固長度Lae的關系:Lle=§Lae,§按搭接率分別取定,詳03G101-1圖集P34。
1、從梁的位置和直觀來說,凡是與同框架柱相連,并作為其它梁的支點的梁為主梁;凡兩端均與主梁連接的其它梁為次梁;
2、從受力角度來說,傳力路徑總是次梁傳至主梁;承擔豎向力又承擔水平力的梁為主梁,只承擔豎向力的梁為次梁;
3、從剛度來說,剛度相對較大的梁為主梁,剛度相對較小的梁為次梁。
4、主梁需考慮抗震,次梁不需考慮抗震。反映在梁的剛度、延性、強度上的要求不同.
高度與寬度確定次梁的高度和寬度的方法:
梁寬不小于200,按50mm的模數(shù)往上加,一般取梁高的1/2.5~1/3。
梁高宜為跨度的1/10~1/15,最大不超過1/18.也應按照50mm的倍數(shù)來取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