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蘇鐵學名為“Encephalartos woodii”。這是世界上最稀有的植物之一,已被列入野外滅絕物種。全球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株野生伍德蘇鐵位于南非諾耶森林邊緣的一個斜坡上。目前,伍德蘇鐵實際上已經(jīng)相當于完全滅絕,因為它是一種雌雄異株植物,而植物園中所有現(xiàn)存的伍德蘇鐵都是雄性的。科學家開始嘗試將它們與最近的近親物種進行雜交,希望能夠培育出伍德蘇鐵的新苗1。
形態(tài)特征伍德蘇鐵像棕櫚,可以長高達6米。樹干直徑30-50厘米,底部最闊,頂冠有50-150葉子。葉子光澤呈深綠色,長150-250厘米,有70-150塊小葉,小葉呈鐮狀,長13-15厘米,闊2-3厘米。
伍德蘇鐵是雌雄異株的,但卻從來未有發(fā)現(xiàn)雌株。雄株的花毬呈圓柱體,長20-40厘米,直徑15-25厘米,呈耀眼的黃橙色。單一株上可以同時有約6-8顆花毬。
分布范圍伍德蘇鐵被列為野外絕滅物種。迄今為止,只在南非發(fā)現(xiàn)了一棵伍德蘇鐵。雖然當?shù)厝诉^度砍伐伍德蘇鐵以作藥用,加速了野生種群最后的消失,但該物種的滅絕可能是一個自然事件2。
1916年,最后一棵伍德蘇鐵被移植到植物園,目前該植物不再存在被引入到野生環(huán)境的可能,因為僅現(xiàn)存的這棵植物是雄性,并且它被人為破壞的可能性很大2。
伍德蘇鐵現(xiàn)時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植物園。1907年維利所采集的兩株仍健在德班植物園。維利于1916年將其中一個基部芽送到近開普敦的科斯滕布什國家植物園。1899年送到邱園的一株一直在棕櫚園種植到1997年4月,及后于2004年9月移植到溫帶園。在美國近費城的長木花園及加利福尼亞州圣巴巴拉也有種植伍德蘇鐵。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萊登大學植物園(Hortus Botanicus)及意大利那不勒斯植物園都有種植。
培植方式營養(yǎng)繁殖伍德蘇鐵以急速生長的基部芽來進行營養(yǎng)繁殖。
有性生殖除非發(fā)現(xiàn)雌株的伍德蘇鐵,否則伍德蘇鐵不可能進行有性生殖。不過伍德蘇鐵可以與E. natalensis進行雜交,將混種不斷與伍德蘇鐵再進行混種,經(jīng)過幾代后,雌株將會非常接近原有物種。但混種雌株葉綠體DNA的基因分析顯示,所有葉綠體都是承襲自E. natalensis雌株,所以混種并不能獲得純正的伍德蘇鐵雌株。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玉峰 - 副教授 - 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