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刺子莞是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目 Cyperales,莎草科刺子莞屬的植物。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錫蘭、緬甸、馬來西亞、臺灣島、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安徽、江西、山東、江蘇、廣西、福建等地,生長于海拔150米至1,400米的地區(qū),常生長在沼澤和潮濕的地方,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簡介多年生草本。稈直立,叢生,纖細(xì),高25~60厘米,直徑約1毫米,三棱柱形。葉基生和稈生,狹條形,長不超過花序。長側(cè)枝聚傘花序排成圓錐狀,小穗通常2~9個簇生,卵狀披針形,長約7毫米,褐色?;▋尚裕ㄆ?月~4月。分布于華東、廣東、廣西、海南,生沼澤或濕地1。
形態(tài)特征根狀莖極短。稈叢生,直立,纖細(xì),高25-60厘米,罕達127厘米,三稜形,下部平滑,上部粗糙,基部具1-2個無葉片的鞘,鞘邊緣膜質(zhì)。葉基生和稈生,狹線形,長不超過花序,寬1.5-2.5毫米,向頂端漸狹,頂端漸尖,三稜形,邊緣粗糙。
苞片狹線形,葉狀,下面的具鞘,最上的具短鞘或不具鞘;圓維花序由頂生和側(cè)生繖房狀長側(cè)枝聚繖花序所組成,具多數(shù)小穗;小穗通常2-9個簇生成頭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7毫米,褐色,基部稍鈍,頂端急尖,具鱗片7-8片,有2-3朵兩性花,僅最下面一朵結(jié)實;最下部2-3片鱗片中空無花,無花鱗片橢圓狀卵形或卵形,較有花鱗片短小,有花鱗片2-3片,寬卵形或披針狀橢圓形,校長而大,所有鱗片均有一條隆起的脈,頂端具短尖或急尖;最上的鱗片不發(fā)達,無花;下位剛毛6條,被順刺;雄蕊3,花絲略長于小堅果和花柱基,花藥線形,頂端藥隔突出;子房倒卵形,花柱基部膨大,柱頭2,較花柱短。
小堅果寬橢圓狀倒卵形,長3.7毫米,雙凸?fàn)?,栗色,表面具皺紋;宿存花柱基(喙)長于或等于小堅果,狹圓錐狀,基部較小堅果狹,頂端稍細(xì)尖?;ü?-10月。
生長環(huán)境生長于海拔150-1400米在沼澤或潮濕的地方。
分布范圍主要產(chǎn)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海南、廣東、廣西、臺灣福建、云南等地。在越南、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等地亦有分布2。
栽培與繁殖可栽于盆中、水榭旁、人工湖等淺水處。華刺子莞種子較少,以無性繁殖為主,即用根狀莖或分株繁殖。種子亦可萌發(fā),有必要大量栽培時可播種繁殖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