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苞猩猩草1,是大戟科、大戟屬下的一種多年生草本。莖直立,被柔毛。葉互生,卵形至披針形。莖高達1米。葉長3-12厘米,寬1-6厘米,先端尖或漸尖,基部鈍至圓,邊緣具鋸齒或全緣,兩面被柔毛;葉柄長4-12毫米;苞葉與莖生葉同形,較小,長2-5厘米,寬5-15毫米,綠色或基部白色。全株有毒,乳汁毒性最強,皮膚敏感者應(yīng)避免觸及乳汁。已人工引種栽培。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外來雜草。
花序單生,基部具柄,無毛;總苞鐘狀,高2-3毫米,直徑1.5-5毫米,邊緣5裂,裂片卵形至鋸齒狀,邊緣具毛;腺體常1枚,偶2枚,杯狀,直徑0.5-1毫米。雄花多枚;苞片線形至倒披針形;雌花1枚,子房柄不伸出總苞外;子房被疏柔毛;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頭2裂。蒴果卵球狀,長5-5.5毫米,直徑3.5-4.0毫米,被柔毛。種子棱狀卵形,長2.5-3.0毫米,直徑約2.2毫米,被瘤狀突起,灰色至褐色;無種阜?;ü?-11月。
①根:具主根,或大分枝根,根系多數(shù)。
②莖:直立,被柔毛。株高可達1m。
③葉:互生,卵形至披針形,長3~12cm,寬1~6cm,先端尖或漸尖,基部鈍至圓,邊緣具鋸齒或全緣,兩面被柔毛。柄長4~12m。苞葉與莖生葉同形,較小,長2~5cm,寬5~15m,綠色或基部白色。
④花:花序單生,基部具柄,無毛??偘姞睿?~3mm,徑1.5~5mm,邊緣5裂,裂片卵形至鋸齒狀,邊緣具毛。腺體常1個,偶2個,杯狀,徑0.5-1m。雄花多朵。苞片線形至倒披針形。雌花1朵,子房柄不伸出總苞外,子房被疏柔毛,花柱3個,中部以下合生,柱頭2裂。
⑤果實:蒴果卵球狀,長5~5.5mm,徑3.5~4m,被柔毛。
⑥種子:棱狀卵形,長2.53m,徑2.2m,被瘤狀突起,灰色至褐色。無種阜2。
分布范圍原產(chǎn)北美,栽培并歸化于舊大陸;分布于南美洲;熱帶;秘魯。
中國除臺灣、四川、云南外,尚未見到標(biāo)本。
防治方法用二甲四氯、百草枯、雜草焚等除草劑防治2。
附加說明本種的加詞heterophylla在我國文獻中多有記載,但據(jù)Dressler(1962)等人的考證,總苞葉紅色或基部紅色、腺體二唇形、葉兩面無毛、果無毛、種子具不明顯的疣狀突起應(yīng)是E. cyathophora,而總苞葉綠色或基部白色、腺體杯狀圓形、葉兩面被毛、果被毛、種子具明顯的瘤狀突起是本種,即E. heterophylla.
另本種的描述有種阜(Lin&Hsieh 1991),而《巴基斯坦植物志》記載無種阜(A. Radcliffe-Smith 1986)。本工作中曾見到采自尼泊爾和云南的具果標(biāo)本,實為無種阜。
相關(guān)種群猩猩草 E. cyathophora
齒裂大戟 E. dentata
海南大戟 E. hainanensis
一品紅 E. pulcherrima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