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叢生隱子草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叢生隱子草Cleistogenes caespitosa Keng是禾本科、隱子草屬多年生草本。稈纖細,叢生,黃綠色或紫褐色,基部常具短小鱗芽。葉鞘長于或短于節(jié)間,無毛,鞘口具長柔毛;葉舌具短纖毛;葉片線形,扁平或內(nèi)卷。分枝常斜上,穎卵狀披針形,先端鈍,近膜質;外稃披針形?;ㄋ廃S色,花果期7-10月。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稈纖細,叢生,高20-45厘米,徑1毫米,黃綠色或紫褐色,基部常具短小鱗芽。葉鞘長于或短于節(jié)間,無毛,鞘口具長柔毛;葉舌具短纖毛;葉片線形,長3-6厘米,寬2-4毫米,扁平或內(nèi)卷。分枝常斜上,長1-3厘米;小穗長5-11毫米,含(1)3-5小花;穎卵狀披針形,先端鈍,近膜質,具1脈,第一穎長1-2毫米,第二穎長2-3.5毫米;外稃披針形,具5脈,邊緣具柔毛,第一外稃長4-5.5毫米,先端具長0.5-1毫米的短芒;內(nèi)稃與外稃近等長;花藥黃色,長約3毫米?;ü?-10月。

生長環(huán)境多生于干燥山坡、林緣灌叢。叢生隱子草多生于干燥的山坡路旁,為旱中生植物。

分布范圍產(chǎn)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河北、山西、陜西等省區(qū);模式標本采自北京西山臥佛寺。

分布于中國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等省區(qū)1。分布區(qū)土壤瘠薄,多礫石,水土流失嚴重。為灌叢被破壞后的灌草叢演替的類型。在北京地 區(qū),多生長在海拔800m以下的陽坡、半陽坡或半陰坡。性耐早、喜暖。常與荊條(Vitex negund)、鐵桿蒿(Artemisia gme-linii)、白羊草 (Bothrio-chloa ischaemum),黃背茅(Themeda trian-dra)等伴生。叢生隱子草返青晚,在北京, 5月下旬返青,且生長很慢,雨季后開始迅速生長,7-8月開花,9月結實,10月中旬枯黃。

主要價值本種為較好牧草。

飼用價值:叢生隱子草柔軟,適口性較好,牛、馬、羊均喜食。但其葉細,莖軟,纖維含量高,群落稀疏,產(chǎn)量低。該草常與適口性較差的灌木共生,仍為家畜喜食的牧草之一。據(jù)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在北京密云縣采集的樣品分析,其粗蛋白質含量只有6.42%,與優(yōu)良的禾草相比,其蛋白質的成分要低50-60%,但脂肪含量不低,達10.77%。仍為干旱、貧瘠地區(qū)的較好牧草之一。叢生隱了草根系發(fā)達,能利用礫石地中的水分與養(yǎng)分,也是水土保持植物或礦山恢復植被的優(yōu)良植物之一。該植物不但有上述的特點,其還具有超強的生存能力,對水分,礦物質的需求尤其為少。

叢生隱子草根系發(fā)達,能利用礫石地中的水分與養(yǎng)分,也是水土保持植物或礦山恢復植被的優(yōu)良植物之一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