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摩多即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 Ouwens),又稱科莫多龍??颇帻埵悄壳艾F(xiàn)生種類中體形最大的蜥蜴,成年巨蜥的體長通常為2~3m,體重約70kg;其最高記錄為長3.13m,重166kg。 1
科莫多龍僅分布在印尼的小巽他群島的科莫多島、林卡島、莫堂島和弗洛雷斯島的部分地區(qū),是印度尼西亞最有代表性的野生動物之一。1
物種學史1910年12月,時任爪哇島茂物動物博物館和植物園執(zhí)行官的歐文斯(P.A.Ouwens)在弗洛雷斯島民事官等人的陪同下,前往科莫多島,在當?shù)孬C人的幫助下,獲得幾件珍貴的標本。1912年,歐文斯在《荷屬東印度農(nóng)工商部公告》中發(fā)表論文,將這種巨型蜥蜴正式命名為科莫多巨蜥。1
形態(tài)特征體形巨大,尾巴、爪子強大有力,皮膚粗糙,遍布全身的隆起疙瘩似珍珠,外耳在頭兩側(cè)清晰可見;鋒利的牙齒用于撕咬獵物尸體;外表棕色、黑色、紅棕色或灰色。2
生活習性幼體和未成年蜥吃昆蟲、爬行動物、蛋、小的嚙齒動物和鳥類;成年蜥吃鹿、豬、山羊,可能還有水牛,據(jù)說也吃人。科莫多巨蜥一次產(chǎn)下多達30枚蛋,雌性會將蛋埋藏起來;孵化期約8個月。2
毒性在《野生動物醫(yī)學雜志》六月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確切指出,經(jīng)過對科莫多巨蜥唾液和牙齦樣本進行檢驗后發(fā)現(xiàn),在其口中并沒有比其他食肉動物更多的細菌,因此它們的咬傷并不會造成快速和致命的感染。3
研究人員分析了16個巨蜥的口腔細菌群,并沒有找到致命細菌源。研究報告表示巨蜥的口腔環(huán)境比獅子的還要干凈,有時它們甚至會用分叉的舌頭清潔面部。3
正如人們一直開玩笑說科莫多巨蜥“不注意口腔衛(wèi)生”,人們對其口腔無致命菌群這一結(jié)論持懷疑態(tài)度。然而研究顯示巨蜥長有一個毒腺,它們是通過毒液而不是細菌置人于死地的。2006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布賴恩·弗萊徹底檢查了兩條巨蜥的口腔環(huán)境后發(fā)現(xiàn),它們的致命武器是一種毒液,當它們發(fā)動猛攻后,不是唾液里的細菌而是毒液殺死了獵物。毒液能迅速降低獵物的血壓,阻止凝血,獵物甚至來不及掙扎就昏迷了。然而科莫多巨蜥并不能像毒蛇一樣瞬間把毒液注入獵物體內(nèi),所以它們緊緊抱住獵物,使毒液慢慢浸入。這種攻擊方式和北美洲的希拉毒蜥十分類似。3
保護現(xiàn)狀科莫多巨蜥為IUCN易危物種。2
印尼政府視科莫多巨蜥為民族象征,并將它們保護起來。狩獵被嚴格禁止,商業(yè)貿(mào)易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嚴格管制:游客上島數(shù)量被嚴格限制,以避免過多的打擾。在帕達島和里加島自然保護區(qū),游客被全面禁止出入。盡管如此,科莫多巨蜥仍被走私。在1998年,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署在一次調(diào)查中逮捕了一名馬來西亞人,并沒收多條科莫多巨蜥。2
科莫多巨蜥受到的主要威脅來自于棲息地的破壞和本地居民對獵物的偷獵。帕達島和里加島是無人島,所以這些不是問題。但是,在科莫多島,天然火災會破壞那些巨蜥賴以生存的動植物。有報道稱世界各地的許多標本來自餓死的巨蜥。2
1992年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開始了第一次人工圈養(yǎng)試驗:當時26枚蛋中有13枚成功孵化,之后在1993年辛辛那提動物園又孵出兩條幼蜥;目前全球大約有300條巨蜥生活在各大動物園,其中186條為人工繁殖的未成年個體。這個消息令人鼓舞,但許多動物園因為場地限制而無法建立繁殖種群。動物園內(nèi)的科莫多巨蜥被“倉儲”著,需要時再重引入野外。然而,除非野生和人下繁殖巨蜥的基因組成得到充分研究,基因差異被充分認識,否則將不會有新的個體重引入野外。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趙磊 - 副教授 -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