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毛象(長毛象),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長鼻目,真長鼻亞目,象科,猛犸象屬的一種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在陸地上生存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其中草原猛犸象體重可達12噸。它是冰川世紀的一個龐然大物。
基本信息中文學名:猛犸象
拉丁學名:Mammonteus primigenius
別稱:長毛象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真獸亞綱
目:長鼻目
亞目:真長鼻亞目
科:象科
屬:猛犸象屬
種類現(xiàn)況:現(xiàn)已滅絕
分布區(qū)域:分布于歐洲、亞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區(qū)
簡介猛犸象俗稱長毛象,學名真猛犸象。它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無下門齒,上門齒很長,向上、向外卷曲。臼齒由許多齒板組成,齒板排列緊密,板與板之間是發(fā)達的白堊質層。一頭成熟的猛犸象,身長達5 m,體高約3 m,門齒長1.5 m左右,身體肥碩,體重可達6-8 t。它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可達9 cm,是一種適應于寒冷氣候的動物,在更新世它廣泛分布于包括中國東北部在內的北半球寒帶地區(qū)1。
猛犸象分類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
南方猛犸象(Mammuthus meridionalis)
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
哥倫比亞猛犸象(Mammuthus columbi)
帝王猛犸象(Mammuthus imperator)
非洲猛犸象(Mammuthus africanavus)
松花江猛犸象(Mammuthus sungari)
侏儒猛犸象(Mammuthus exilis)
拉瑪爾莫勒猛犸象(Mammuthus lamar morae),也是一種小型猛犸象
亞平額猛犸象(即平額象,Mammuthus planifrons
物種歷史在氣候寒冷的更新世(大約公元前180萬年至公元前1萬年),它們廣泛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距今約1萬年前,猛犸象陸續(xù)滅絕,這被視作一個冰川時代結束的標志。
發(fā)現(xiàn)的所有猛犸象遺體中,有超過80%的是在西伯利亞東部遼闊的薩哈共和國(Sakha Republic)的永凍土地帶發(fā)現(xiàn)的。
外形特征猛犸在長鼻目中的體型是巨大的。猛犸中已知最大的種類草原猛犸。成年母象肩高范圍在9.1至10.8英尺(約3米—3米2)而成年公象平均肩高范圍在11至11.1英尺(約3米35—3米6)。個別極限的個體肩高可以接近或超過4米【屬個別現(xiàn)象!如:人類中巨人癥一樣】(而很早的一些英國史前動物學家,猜測猛犸象平均肩高可以達到4.5—5米這一些較早的說法,隨著時間和考古挖掘事實證明是站不住腳的)體重達:6—8噸,個別雄性的體重超過12噸,但是大部分種類的猛犸(如真猛犸象)只有現(xiàn)代亞洲象那么大。一頭成熟的猛犸,身長達5米,體高約3米,門齒長1.5米左右。它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最厚可達9厘米。
猛犸象頭骨比現(xiàn)代的象短而高。體被棕褐色長毛。從側面看,它的肩部是身體的最高點,從背部開始往后很陡地降下來,脖頸處有一個明顯的凹陷,表皮長滿了長毛,其形象如同一個駝背的老人。
無下門齒,上門齒很長,向上、向外卷曲。臼齒由許多齒板組成,齒板排列緊密,約有30片,板與板之間是發(fā)達的白堊質層。
后來,一部分遷徙到了北美大陸。逐漸進化成了哥倫比亞猛犸象。
棲息環(huán)境猛犸象源于非洲,早在晚更新世時分布于歐洲、亞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區(qū),尤其是凍原地帶,體毛長,有一層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類和豆類為食,冬季以灌木、樹皮為食,以群居為主。存活於480萬年到4000年前的上新世時期。最后一批西伯利亞猛犸象大約于公元前2000年滅絕,那時正好是埃及建立金字塔的時代。
從猛犸象的身體結構來看,它具有極強的御寒能力。與現(xiàn)代象不同,它們并非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而是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紀大冰川時期,生存于亞歐大陸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區(qū)。
猛犸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極圈附近。阿拉斯加用象牙化石做屋門,北冰洋沿岸俄羅斯領海中有一個小島,島上的猛犸象化石遍地都是。這些化石是冰塊流動時從岸邊泥土中帶出的,堆積到了這個小島上。由于猛犸象絕滅不過一萬年的時間,而在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需要2.5萬年,所以猛犸象的化石都是半石化的。
生活習性食物猛犸象夏季以草類和豆類為食,冬季以灌木、樹皮為食,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但到了冬季會往南遷徙,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會返回棲息地。
群居由于猛犸象身披長毛,可抗御嚴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當時的人類與其同期進化,開始還能和平相處,但進化到了新人階段,還會使用火攻,集體協(xié)同作戰(zhàn),捕殺成群的動物和大型的動物,猛犸象就是他們獵取的主要對象。
生長繁殖基于對他們的近親現(xiàn)代象的研究,猛犸的懷孕期可能長達22個月,一胎只生育一個后代。他們的社會結構可能與非洲象或者亞洲象相似,雌性生活在由一個雌性首領領導群體中,同時雄性單獨生活或者在性成熟之后生活在松散的小群中。
猛犸象生長速度緩慢。以現(xiàn)代象為例,從懷孕到產仔需要22個月,猛犸象生活在嚴寒地帶,推測其懷孕期會更長。幼象的成活率極低,且被捕殺的數(shù)量離現(xiàn)代越近越多,一旦它們的生殖與死亡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其數(shù)量就會不可避免地迅速減少直至絕滅。
滅絕原因環(huán)境變化氣候變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遷移,活動區(qū)域縮小了,草場植物減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夠的食物,面臨著饑餓的威脅。
這是大自然的淘汰規(guī)律,并非對猛犸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紀末期時也發(fā)生過類似的情況,當時大量的原始哺乳動物滅絕了,由現(xiàn)代動物的祖先取代了它們。
項史前氣候變化研究稱,原始人獵殺長毛猛瑪象,或是北半球高緯度地區(qū)溫度升高的原因之一。幾千年后,人類才開始燃燒化石燃料。
當長毛猛瑪象開始滅絕時,最後一個冰河時代就已經開始走向終結,冰河時代終結的標志就是全球性氣候變暖,曾覆蓋北半球大部分地區(qū)的冰川急劇消融。
人類捕殺在人類進化史中,人類曾把猛犸象當成食物,把皮毛做成抵御寒冷的衣服。
猛犸象一直是洞穴壁畫的主題,但這是北半球被冰原覆蓋40%時,人類捕殺這些大型動物的第一個證據(jù)。研究顯示,一萬年前猛犸象在全面解凍期完全滅絕,而人類的肆意捕殺或許扮演了重要角色。人類與猛犸象同期進化,開始還能與其和平相處,但當進化到新人階段時,人類學會了使用火攻和集體協(xié)同作戰(zhàn)去捕殺成群的動物或大型動物,猛犸象就成了主要的狩獵對象。
在法國一處昔日沼澤的化石產地,人們挖掘出了猛犸象的化石。
猛犸象以自己整個種群的滅亡標志了第四紀冰川時代的結束。
近親繁殖2014年4月,新研究指出,從北海挖掘出的猛犸象化石上的一些不尋常的特征表明,10000年前,近親繁殖可能加速了猛犸象的滅絕。研究人員對猛犸象頸椎上一塊平坦的圓形區(qū)域感到驚奇。這意味著其頸骨處曾連著一塊小肋骨,這種罕見的異常情況表明猛犸象有其他骨骼問題。如果人出現(xiàn)頸肋骨畸形的情況,90%的發(fā)病者活不到成年——死因并不是頸肋骨本身,而是由此導致的其他發(fā)育問題。這種情況通常和染色體異常及癌癥有關。
氣候變化使得猛犸象的棲息地變得分散,其生活狀態(tài)由聚集在一起變成相互分離。種群數(shù)量減少后,近親繁殖隨即發(fā)生,遺傳變異的缺失使得猛犸象無法抵御來自寄生蟲、疾病和人類的攻擊。荷蘭萊頓市Naturalis生物多樣性中心古生物學家Frietson Galis將近親繁殖的惡性循環(huán)及其脆弱性描述為“滅絕漩渦”。
人狗協(xié)作捕殺10月31日消息,猛犸究竟是怎樣滅絕的,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一項新的證據(jù)表明猛犸象或遭受人類捕殺而滅絕。盡管,這個觀點仍然只是一種推測。
在歐洲中部和亞洲北部大約有30個猛犸墓地,其中,成百上千的骨頭緊密的堆積在不到60平米的地方。賓州大學伯克分校的這位人類學家Shipman稱:“死亡猛犸的數(shù)量非常驚人,單單在Berelekh遺址中就埋藏了超過160只。”
一些科學家認為是洪水等自然活動造成的或者是一群不幸的猛犸掉入到薄冰中。而Shipman稱,猛犸墓地在約4.4萬年前開始出現(xiàn),而現(xiàn)代人類正是在這個時代開始出現(xiàn)。此外,人類學家在一些遺址發(fā)現(xiàn)了猛犸骨頭搭建的小屋以及人類才會在骨頭上留下的標識和切割痕跡。
Shipman梳理了數(shù)十個猛犸象墓地的記錄,她聲稱:“猛犸象骨頭的歷史測定表明它們已經被堆積在這里數(shù)百年時間,而且是許多代都在同一個地點被殺死。這些數(shù)據(jù)預示著一種可能的方案,古老人類或許對這些生物進行了伏擊?!边@些遺址發(fā)現(xiàn)如此多的骨頭或許就是因為這些遺址是理想的伏擊地點。
Shipman也認為獵人或許也得到了狗的幫助。尚不清楚狗究竟在什么時間和地點成為馴養(yǎng)的,但是一些最新的考古學證據(jù)表明,狗或許與猛犸墓地出現(xiàn)的時代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在幾個猛犸墓地發(fā)現(xiàn)了狗類的頭骨,許多頭骨都存在裂縫愈合的情況,這或許預示著這些動物受到了人類的照料。
Shipman推測,猛犸象墓地或許是人類和狗合作關系的第一份重要證據(jù)。這些犬齒動物或許將猛犸象驅趕到伏擊地點,而后獵人就會進行獵殺。作為回報,人類會為這些狗提供食物和保護,而人類和狗之間慢慢就會形成一種親密的關系。
在古生物學領域中,猛犸象的滅絕一直是有爭議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猛犸象滅絕一直是有爭議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猛犸象滅絕之謎能夠真相大白于天下2。
考古發(fā)現(xiàn)物種化石猛犸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極圈附近。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用象牙化石做屋門,北冰洋沿岸俄羅斯領海中有一個小島,島上遍地都是猛犸象的化石。這些化石是冰塊流動時從岸邊泥土中帶出的,堆積到了這個小島上。中國東北、山東長島、內蒙古、寧夏等地區(qū)也曾發(fā)現(xiàn)過猛犸的化石,像中藥里的“龍骨”一樣,也是可以用來做藥的。
完整個體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俄羅斯北部永凍層冰雪逐漸消融,致使一些先前被掩藏在冰層下的猛犸象尸體陸續(xù)“出土”。蘇聯(lián)西伯利亞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島的凍土層中,都曾發(fā)現(xiàn)帶有皮肉的完整個體。
蘇聯(lián)的古生物學家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竟然發(fā)現(xiàn)了一頭基本完整的猛犸象,它的皮、毛和肉俱全。發(fā)現(xiàn)它時,它的嘴里還沾有青草,可能是吃草時不小心掉進了冰縫中,經過了1萬年自然“冰箱”的保存。發(fā)現(xiàn)這頭象不久,在蘇聯(lián)召開了有關會議,與會代表不但見到了它出土的照片,還親口品嘗了它身上的肉。
2011年8月,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qū)薩哈共和國境內的永久凍土中出土了猛犸象的大腿腿骨并發(fā)現(xiàn)了保存完好的骨髓。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起,為復活約1萬年前已滅絕的猛犸象而展開不懈研究的日本科學家對此表示期待稱:“骨髓的發(fā)現(xiàn)提高了復活猛犸象的可能性。”
2012年4月,俄羅斯西伯利亞雅庫特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具幼年猛犸象尸體。這頭生活在10000多年前的猛犸象在冰雪的覆蓋下,保存地幾乎很完美,眼睛、腳掌和體內器官都在原來的位置上。不過,它的背部有割痕,脊椎上的幾根骨頭、頭顱、肋骨和骨盆被割掉。所幸的是,它的顱骨在附近被找到??茖W家稱,從割痕來看,這頭猛犸象很可能被史前人類獵殺??茖W家發(fā)現(xiàn),這頭猛犸象死時最多只有三四歲。2012年6月,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一個罕見的長毛猛犸象墓地,里面至少有5頭巨型猛犸象殘骸。這些專家認為幾萬年前這種和現(xiàn)代大象有血緣關系的巨大動物生活在塞爾維亞地區(qū)。在下沉到地下約20米處的露天煤礦進行挖掘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這些猛犸象殘骸??死姹硎具@個猛犸象墓地在沙地上延伸了20多英畝。
2012年8月,俄羅斯11歲男孩葉夫根尼·薩林德爾在俄羅斯泰梅爾半島北部發(fā)現(xiàn)一具保存良好的猛犸象尸體。這頭猛犸象15至16歲時死亡,距今大約3萬年。這頭猛犸象以薩林德爾的昵稱“熱尼亞”命名,由于保存良好,被稱為“世紀猛犸象”。
2013年05月,一支由俄羅斯科研人員組成的探險團隊早些時候在北冰洋一座島嶼上發(fā)現(xiàn)一具雌性猛犸象尸體。科學家判斷,這頭猛犸象年齡大約為60歲左右,死亡時間大約為1萬年至1.5萬年前。這是全球第一次發(fā)現(xiàn)雌性猛犸象尸體。
2014年5月,美國德州的一個農民馬蒂-麥克尤恩在田間挖地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具有2至6萬年歷史的猛犸象遺骨。古生物學家推斷其為一頭身高為2.7米的雌象。被發(fā)現(xiàn)時,這具遺骨還擁有完整的頭骨、肋骨、下頷骨,完整性高達90%只是缺失了部分腿骨。
2014年10月28日,俄羅斯莫斯科展出長毛象YUKA。實體長毛象YUKA遺骸冰封在西伯利亞永凍層長達39000年,是全球第一頭完整出土的幼年雌象,四肢完整,帶有毛發(fā),還保有完整的大腦組織。
冰凍樣本2013年6月,一支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小組在西伯利亞中部北冰洋沿岸的利亞霍夫群島發(fā)現(xiàn)了猛犸象血液冰凍樣本,顯然這個發(fā)現(xiàn)使得科學家燃起了克隆猛犸象的想法,這種冰河時代的巨獸可能將重新進入我們的世界。探索小組的領隊Semyon Grigoriev認為這只猛犸象的下半部分身體幾乎完全被冰凍住,當?shù)氐臏囟冉档椭亮阆?0攝氏度,大約為華氏14度左右,研究人員正圍繞著這只猛犸象尸體進行發(fā)掘,令人吃驚的是,當敲打到冰面下方的肢體時,猛犸象冰凍的血液融化成了液態(tài)。
美國賓州大學分子生物學家斯蒂芬·舒斯特認為獲取猛犸象的血液樣本可能也無法克隆這種動物,血紅細胞中不含DNA,不論我們發(fā)現(xiàn)的是猛犸象的骨骼還是牙齒樣本,還是發(fā)現(xiàn)的血液樣本,似乎對克隆項目而言沒有多大的貢獻。密歇根大學古生物學家丹尼爾·費舍爾稱猛犸象的血液中可能存在冰融水或者其他液體,DNA分子幾乎可以肯定處于高度退化的狀態(tài),永遠不可能獲取那些殘存下來的遺傳序列。
存活細胞2012年8月份,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在俄羅斯東部雅庫特偏遠地區(qū)的永久凍土猛犸墓地中發(fā)現(xiàn)奇特的物質,俄羅斯東北聯(lián)邦大學猛犸博物館主管謝苗·戈里格伊夫稱,發(fā)現(xiàn)的物質包括:猛犸軟體脂肪組織、毛發(fā)和骨髓。
更為重要的是,這項最新研究還首次發(fā)現(xiàn)猛犸“活細胞”,科學家對這些細胞非常感興趣,相比之下冷凍細胞中的DNA已被破壞,克隆工作需要完整的動物DNA結構。這些完好的猛犸組織保存在地下100米深處,很可能在永久凍土地帶中保存已有1萬年以上。
一支國際研究小組認為這些猛犸“活細胞”可用于克隆復活猛犸,同時,這項猛犸考古研究更進一步地增強了來自不同國家科學家之間的合作。
猛犸象體形與現(xiàn)存的亞洲象相似,身上長有細密長毛。一些科學家說,如果能夠找到猛犸象存活細胞,或許存在讓這種史前巨獸“重返地球”的可能性。
物種頭骨2014年11月27日,一副冰河時代猛犸象頭骨在英國西薩塞克斯郡拍賣,最終以30萬美元的價格落槌。被拍賣的猛犸象頭骨長5.5米,由超過150塊骨頭組成。這些骨頭數(shù)十年來一直維持四散狀態(tài),為了拍賣,最近才被組裝起來。在加上彎曲的象牙后,這副頭骨才算完整。據(jù)信,該頭骨是一頭雄性猛犸象的頭骨。這頭公象生活在約5萬年前,它活著的時候可能重達6噸。
物種保護2015年4月,通過對出土于俄羅斯不同區(qū)域和時代(4500年和4300年)的兩個猛犸象標本的研究,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聲稱已基本提取了這種已滅絕的厚皮類動物的完整基因組。這項成果獲取了幾乎完整的猛犸象生物數(shù)據(jù)資料,這也意味著科學家可以借助克隆技術重現(xiàn)物種。根據(jù)現(xiàn)有的基因組數(shù)據(jù),理論上在幾十年內是可以復活猛犸象的。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趙磊 - 副教授 - 中國農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