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子魚,又名鸛嘴長頜魚、象鼻魚。原產(chǎn)非洲剛果。身長20-50厘米,體形怪異,像一把多用刀。頜延長似小管狀,能動,用以探覓食物,故得名象鼻魚。成魚性情兇猛,同種間爭執(zhí)相斗。要用大型水族箱飼養(yǎng),環(huán)境光線要暗些,設(shè)小石條、沉木、水草等起隔離作用,可以減少矛盾爭斗??梢耘c別的魚混養(yǎng)。屬夜行性魚類,白天也攝食,夜間比較活躍,能躍出水面。
簡介就算你對魚兒不了解,但走進熱帶魚商店,也一定能輕易地認出象鼻魚來。這家伙全身淺黑色,遠看像一把阿拉伯彎刀,尾部像刀柄,身體像刀刃,因有一條長“鼻子”而得名象鼻魚。當然,這并不是它的鼻子,而是它的下頷延長形成的長吻。不過,功能倒與大象的鼻子有些相似,都是用來找尋和捕捉食物的。
深海漆黑一片,一條象鼻魚在慢慢地游動。只見它向下勾著腦袋,緊貼海底,用象鼻一樣的下巴橫掃泥沙,原來,這家伙在找吃的。奇怪的是,四周黑糊糊的,它是怎么看見東西的呢?事實上,它并不是用眼睛看東西,而是通過下巴看世界,而且整個過程非常奇妙。
在象鼻魚的尾部,有一個特殊的梭形器官,可以連續(xù)發(fā)出電脈j中。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這些電脈)中就像燈泡一樣,可以照亮周圍的海水。假如遇到了物體,電脈j中信號就會發(fā)生變化。這時,象鼻魚下巴上的一種器官就開始工作,相當于一部傳感器,能靈敏地捕捉電脈沖的變化。由于不同的物體引起電脈j中的變化不同,所以,通過電脈j中的變化,象鼻魚就能夠很迅速地找到它們喜愛的食物了。
象鼻魚喜歡在晚上活動,總是把頭鉆進淤泥里尋找食物。可是,這樣覓食很容易會將淤泥攪起,把水弄渾。想想它的生活環(huán)境,夜間、渾水、淤泥,萬一遇上敵人,它的處境會有多么危險呀!不過,我們不用擔心,大自然早就為它設(shè)計了一套完美的“生物雷達系統(tǒng)”。
這個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并不復(fù)雜,和我們使用的電子雷達有相同的地方。但作為一種動物,象鼻魚不會發(fā)出電磁波,但它可以發(fā)出電脈j中。這樣,在它的身體周圍,就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弱電場。它游動時,不擺動身體,所以一點也不會擾亂電場。如果有大魚或敵手出現(xiàn),象鼻魚身體周圍的電場就會受到干擾,于是,它身上極其靈敏的傳感器立即發(fā)出警告:敵人來了,快逃跑!當然,這種雷達是自然進化的結(jié)果1。
分布分布于非洲剛果河流域。棲息于水域底層,以底棲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身體能發(fā)出微弱脈沖電流,用以探測獵物2。
形態(tài)特征體長形,側(cè)扁。頭吻部向下陡斜伸長,呈管筒狀,上頜與口部呈截形,下頜向下突出,呈肉瘤狀??诤苄?。眼小,上側(cè)位。背鰭前緣背部平直,腹緣淺弧形,尾柄細長呈棒狀。體被細鱗。背鰭后位,與臀鰭相對,同形。尾鰭叉形。體棕灰色,在背鰭與臀鰭之間的體側(cè)有兩條近似菱形的灰白或微黃的條帶,尾鰭后緣白色。最大體長40厘米2。頭吻部較尖,眼小,口小變異。頭后背部與胸腹部平直。胸鰭長,腹鰭短小。背鰭后位與臀鰭對稱,且形狀相似。尾柄驟然變長如棒。尾鰭深形。全身黑色,但在背鰭與臀鰭邊緣及其間之體上,有淡淡的白紋。尾鰭叉形,有淡淡的白邊。象鼻魚的種類頗多,不同品種在體型、頭型、口形和尾柄長短等方面不同,顏色和條紋也有所不同,但其似管狀的“長鼻”,令人一看就確認是象鼻魚。體粗短“鼻長”的象鼻魚尤其可愛。這是非洲特產(chǎn)的珍稀魚類。象鼻魚的小腦比較發(fā)達,下頜上布滿神經(jīng)末梢突,能感覺辨別食物;尾部肌肉演化成為能發(fā)出微弱的電流,用以自衛(wèi)。象鼻魚喜歡中性、弱酸性軟水,適宜水溫為22-28℃,愛食沙中的線蟲等小型活餌料。
習性此魚是非洲中西部特有的美味食用魚類。因形態(tài)奇特,已成為水族觀賞品種。飼養(yǎng)適宜水溫22~28℃,弱酸性至中性水。水族箱內(nèi)設(shè)置足夠的隱蔽空間和植物。喂食紅蟲、水蚤、劍水蚤及小蝦等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趙磊 - 副教授 -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