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yī)曉護 的第 2595 篇文章
新冠疫情爆發(fā)至今已半年有余,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抗疫行動中,我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的大規(guī)模蔓延,然而,仍有小規(guī)模的反彈。近日,北京新發(fā)地市場的疫情又讓部分民眾陷入了對疫情蔓延的憂慮,但過度的擔心和焦慮則會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諸多負面影響。下面,讓我們通過一些典型案例來了解一下疫情期間常見的心理問題。
案例1——強迫
王先生平常愛干凈,注意衛(wèi)生,朋友常常打趣說他有“潔癖”,但也很愿意和他相處。疫情期間復工后,同事們卻漸漸躲著王先生了。因為,王先生在自己的工位上幾乎每15分鐘噴一次酒精噴霧,每小時洗一次手,最近因為疫情反彈,王先生洗手的頻率和時間更是明顯增加了,一洗就是十來分鐘,只要接觸到別人的物品就洗手,手上的皮膚都已經干裂脫皮了,不僅如此,王先生還要求同事們和自己保持1米安全距離,如果一定要有所接觸,必須按照王先生的要求進行洗手、消毒。這種“潔癖”讓王先生的工作效率大大下降,同事也遠離自己,他自己也苦不堪言,可就是控制不住,不洗手不消毒就十分難受。
王先生之前的“潔癖”對自己、對身邊的人都沒有負面影響,但復工后王先生的“潔癖”表現(xiàn)就是一種強迫癥狀了。強迫思維表現(xiàn)為反復、持續(xù)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強迫行為則表現(xiàn)為重復行為(如:反復洗手、反復核對)或精神活動(如:反復計數(shù)、反復默誦),這些思維和行為會引起個體痛苦,并產生反強迫的想法或行為。當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和持續(xù)時間,符合診斷標準時,就可診斷為“強迫癥”。
案例2——疑病
張女士是一名超市收銀員,平時接觸的顧客很多,之前到醫(yī)院查過新冠病毒核酸和抗體檢測均為陰性,但張女士仍然無法放心。偶爾出現(xiàn)頭暈、乏力或其他不舒服的癥狀,張女士就會與新冠肺炎聯(lián)系起來,越對比癥狀越覺得自己患上了新冠肺炎,于是,張女士再次去醫(yī)院進行了檢查,盡管結果仍為陰性,但張女士依然不放心,計劃著換家醫(yī)院再查一次。
張女士的這種情況是典型的疑病癥狀,特點是對身體健康或疾病過分擔心,且擔心程度與實際健康狀況嚴重不符,常常會把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或異常感覺當作疾病來進行解釋,反復就醫(yī)和反復檢查也難以消除這種懷疑,這種情況可導致工作、學習和家務能力下降,長期持續(xù)存在可發(fā)展為“疑病癥”。
案例3——焦慮
李先生非常關注時事新聞,對疫情相關的新聞更是一條都不放過,因此,疫情爆發(fā)期間,李先生給身邊的親人、朋友提供了許多有用的防疫知識,可是,最近大家發(fā)現(xiàn)李先生幾乎整天都抱著手機查看疫情新聞,邊看邊嘆氣,還常常發(fā)出“這可怎么辦啊”之類的感嘆。李先生也發(fā)覺自己腦子里整天都是對疫情蔓延、對家人健康、對國家發(fā)展的擔心,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香。一想到疫情還沒結束,李先生的腦子里就如同一團亂麻,別說睡覺了,連坐著都坐不住,還常常感到心跳加速、頭腦發(fā)脹。
李先生的這種狀態(tài)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焦慮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對各種事情的過度緊張、擔心,伴有坐立不安,以及心慌、頭暈、胸悶、潮熱等軀體性焦慮癥狀,可伴有入睡困難等睡眠問題,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和病程標準可診斷為“焦慮癥”。
案例4——抑郁
小周是一名成績很好的高中生,受疫情反彈影響,安排好的開學再次暫停,盡管學校安排了網課,但小周還是感到功課很吃力,在家學習效率太低,考試成績也不理想,漸漸地,小周每天都感覺心情不好,對學習提不起勁來,總是心不在焉,明明一整天什么也沒做,可就是覺得很累,提不起精神,他現(xiàn)在對學業(yè)已經快失去希望了。
小周的狀態(tài)在沒能復工、復學的群體中比較常見,是一種抑郁狀態(tài)。抑郁的癥狀包括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疲乏、注意力下降、自我評價降低、自罪觀念、悲觀、消極、睡眠障礙、食欲下降等。我們熟悉的抑郁癥就是以這類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如果這種表現(xiàn)與應激源(如:疫情導致的無法開學)有明確的關聯(lián),消除應激源后,癥狀也隨之消失,可能診斷為適應障礙——在疫情期間更為常見。
防疫心理健康小貼士
1、樹立正確的防護意識:閱讀官方、可靠的疫情科普資料,做好佩戴口罩、洗手等個人防護措施。出現(xiàn)不適時,可向正規(guī)的疫情網絡問診平臺求助。
2、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更多的關注疫情期間積極正面的事情,避免負能量帶來過度的煩惱。當你在擔心疫情蔓延時,不妨看看我們疫情防控取得的重要成果(如:沒有再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爆發(fā),確診人數(shù)不斷減少等),為自己樹立信心。
3、發(fā)展健康的興趣愛好:對于學業(yè)、工作受疫情影響嚴重的群體而言,如何有效利用空閑時間是一個大問題。建議發(fā)展一些利于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例如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強健身體,遠離“疫情肥”,還能促進腦內多巴胺等物質分泌,增加快樂的感覺。
4、必要時尋求心理援助:疫情期間社交、外出活動減少,宣泄不良情緒的途徑減少,出現(xiàn)心理問題是常見的事情,當這種問題難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時,仍由其發(fā)展可能會為你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這時,尋求心理援助可能是最佳的選擇。
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存在各種各樣的致病因素,新冠肺炎疫情會得到控制,但病毒和疫情風險不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疫情防控將走向常態(tài)化,同樣,我們的心理防護也需要常態(tài)化。如果此刻你正被心理問題所困擾,難以承受,請不要猶豫向心理科或精神科醫(yī)生尋求幫助,請不要忘記:你的快樂,有我們守護。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
心理醫(yī)學科 吳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