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大明》里的徽州人,到底有多拼?

科普中國
公眾科普,科學傳播。
收藏

最近,一部熱播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將我們帶回了 450 年前明朝百姓的市井百態(tài)。

圖片

圖片

白墻黑瓦,是徽州的寫照。來源/《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

雖說劇中的“金安府”及八縣地名均屬虛構,但按照小說原著的史料背景,以及畫面中不時出現(xiàn)的白墻黑瓦徽派建筑,都將答案指向了一處在歷史上如雷貫耳的所在——

徽州!

劇中故事的起源,要從一筆每年 3530 兩的人丁絲絹稅說起。

按照明朝當時的購買力計算,這筆稅款足以購買大米 7278 石(約合 664 噸)。

考慮到當時糧食價值與現(xiàn)代之間的巨大差異(比如現(xiàn)代的大米畝產是明朝的接近 6 倍),按照購買力折算成人民幣的話大約要在 2000 萬元以上,算得上一筆不折不扣的巨款。

然而這筆稅款僅僅占了徽州府當年全部賦稅(128,053 兩)中微不足道的 2.76%,以至于多繳了一百年,竟然無人發(fā)現(xiàn)!

徽州的富庶由此可見一斑。

圖片

圖片

徽州六縣,在劇中被改為了八縣。來源/《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

徽州究竟在哪里?如今我們在地圖上只能找到黃山市的徽州區(qū)。但古徽州長期保持一府(州)六縣的格局,下轄歙(shè)縣、黟(yī)縣、休寧、祁門、績溪、婺(wù)源六縣。

近代以來徽州府經歷行政區(qū)劃的變革,先是婺源轉隸江西,后是績溪劃歸安徽省宣城市。

直到 1987 年 11 月,國務院發(fā)文,宣布撤銷徽州地區(qū),轉而成立地級市黃山。

對于這次更名,不少“新黃山人”仍然耿耿于懷:誰說我們是黃山人?我們明明是徽州人!

圖片

歙縣斗山街。攝影/張建平

難道徽州便只剩下了一個旅游景區(qū)嗎?

當然不是!徽州的珍貴并不在于名字。山水與村落,是每年數(shù)以千萬計的游人,探訪徽州的主要目標之一。

徽州文化的精髓,更體現(xiàn)在從哲學藝術到生活方式的自成體系。

01

無徽商,不徽州

白墻黑瓦的徽派建筑,是徽州留給世人最為靚麗的一張名片。

而這種獨特建筑美學的產生,則要歸功于徽州發(fā)達的商業(yè),以及隨之而產生的徽商群體。

圖片

春日的桃花,與白墻黑瓦相映成趣。攝影/方托馬斯

如今我們提起徽商,第一反應會是明清的鹽商,亦或者是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

其實徽州的商業(yè)活動開始得很早,并且形成了不小的規(guī)模。

唐朝成書的《祁門縣新修閶門溪記》記載當時“千里之內,業(yè)于茶者七、八矣”。

唐代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已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詞句(唐中葉劃黟縣赤山鎮(zhèn)與饒州浮梁縣地,設祁門縣)。

可見祁門一帶在唐朝已成為重要的茶葉集散地。

圖片

建于清嘉慶年間的存養(yǎng)山房,是清兩淮鹽運總商鮑志道之弟鮑啟運故宅遵訓堂的偏廳。攝影/張建平

而自唐末以來,北方士族群體遭到了戰(zhàn)爭的破壞,反倒是在徽州這個“避難天堂”,保存下了世家大族們賴以延續(xù)的宗族觀念,并逐漸成為影響地區(qū)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

俗話說“無徽不成鎮(zhèn)”,徽州人走到哪便把家安在哪。同鄉(xiāng)同族的情誼,使得他們在客居地自發(fā)形成了商會組織。

同時家族從事同一行業(yè)也有利于形成壟斷,取得利益最大化。比如開設典當鋪的就大多是休寧籍商人。

圖片

20世紀20年代,雄村曹氏通過經商累資百萬,人稱“曹百萬”。攝影/張建平

經營有方,加上抱團取暖,徽商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

除了用這些錢財進一步投資,提高生活水平,以及造福鄉(xiāng)里,就是徽商的主要目的。

徽州的村落很多是一姓村,同村便是同宗,宗族觀念讓徽商有很強的責任感,認為必須要為同族做出貢獻,這也是一樁光宗耀祖的美事。

西溪南吳氏家族財力雄厚,他們就專門延請水利專家為村落修建條堨等水利工程,這些明朝修建的水渠至今仍在使用。

捐資公共工程之外,吳氏家族最知名的是與文人墨客的來往。

新安畫派的領軍人物漸江曾長期住在吳家的家山寺廟之中,明朝知名才子董其昌、祝枝山等人都是吳家的座上賓。

圖片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為寶綸閣題寫的匾額“彝倫攸敘”,長5.4米、高2.2米,是徽州現(xiàn)存最大的匾額。?攝影/張建平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吳家家山,就是現(xiàn)在無人不知的黃山。

與文人交往在徽商群體中并不稀見,吳氏家族最令人驚嘆的還是家藏的藝術品。

吳家以鹽業(yè)致富,巨額財富讓他們可以收藏許多藝術珍品,其中最知名的就是 2019 年時曾因赴日展覽而引爆輿論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真跡。

圖片

吳氏家族吳用卿畫像。供圖/張建平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文人都對徽州感興趣。

人們常引用湯顯祖所說“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來贊美徽州,其實這是清高的若士先生在諷刺徽州這個“名利場”,表明自己不愿意去徽州謀名利。

不過被 diss 本身就是實力的一部分,這倒也側面說明了徽州人的能量之大。

像吳氏一樣的大家族在徽州還有很多,他們大多與文人士子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興建書院。

圖片

建于乾隆二十年(1756年)的竹山書院。攝影/張建平??

02

再窮不能窮教育

徽商一直有儒商的稱號。他們對于文化教育的重視,放眼全國也難有能與之相比者。

圖片

徽墨上的浮雕,精致得仿佛是件藝術品。攝影/張建平

歙縣鮑氏的徽商鮑柏庭曾直說:“富而教不可緩也,徒積資財何益乎?!?/p>

有錢了不辦教育,有家財萬貫又有什么用處呢?徽州的諸多大家族也幾乎都有先棄農從商,致富后再投資辦學讓子弟讀書的經歷。

徽州文風興盛并不是偶然。因為這里是程朱理學正宗所在。

朱熹和程頤、程顥兄弟的祖籍地,都是徽州。理學所闡述的那一套“綱常倫理”,既是古代中國的主流思想,又深度契合徽商重宗族的文化內核。

希望通過科舉取士得到更多話語權,又必須保持家族穩(wěn)定的徽州人,自然重視儒學。

圖片

西遞敬愛堂,朱熹所題“孝”字。攝影/Knightlee

明清兩朝,“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書院這種形式始于唐朝,是徽州儒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自明朝起,徽商通過壟斷鹽業(yè)取得巨額財富,書院也得到了大量資助,即使是深山遠谷之中,也能聽到誦讀聲,時人稱徽州為“東南鄒魯”。

中國人向來在教育上是毫不吝嗇的。家里再困難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徽州人可以說是最佳的例證之一。

明萬歷年間的禮部尚書歙縣人許國,少時父親經商失敗,只好自己一邊經商一邊讀書,可惜連續(xù)五次鄉(xiāng)試不中,家產變賣一空后跑到河邊尋短見,最后是得到了木材商的資助才能夠繼續(xù)讀書。

許國一人的經歷,已足以看出徽州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圖片

圖片

刻有雄村曹氏族中明、清時的科舉仕官人名的光分列爵坊。攝影/張建平

商人與士人的良好結合,也是徽州文化的特殊性所在。士農工商四民中,士一直是排在首位的。

商人的社會地位則最低,科舉制形成之初,商人甚至都不被允許參加科舉。

而徽州人能夠直接說出“讀書好,經商好,效好便好”這樣務實的話,或許才是這片土地發(fā)展出徽州文化的真正原因。

圖片

很多人都會慕名前去的碧山書局。攝影/方托馬斯

03

徽州,山水是她的底色

在徽州故事里,如果說徽商是造就了徽州文化的直接推手,那來自大自然的山與水,便是孕育了這一特殊地域文化的背后力量。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繼承了古徽州衣缽的黃山市,的的確確地成為了徽州地區(qū),乃至安徽、中國的一張名片。

圖片

圖片

五岳歸來不看山。攝影/方托馬斯

徽州經歷過劇烈的地質運動,從而形成了中部斷陷盆地,兩側斷塊隆起的基本格局。從地理的角度來說,黃山山脈是長江、錢塘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東接天目山,北連九華山,是皖南山地的中樞。以黃山為首,徽州有著眾多的山地丘陵。

圖片

位于歙縣長陔鄉(xiāng)與浙江省淳安縣交界處,海拔1265米的郭村歙嶺頂。攝影/張建平

根據《徽州地區(qū)簡志》,徽州地區(qū)撤銷前轄區(qū)面積 13403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總面積達到了 10578 平方公里。

因為有了這些山,才有了新安畫派,才有了行遍天下的徽商,才有了我們看到的徽州。

外地游客去到徽州游玩,多半也是為了看徽州的山。作家郁達夫到徽州旅行時也對山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這車非要穿入山去,學穿山甲,學神仙的土遁,才能到得徽州了……我先在車里默數(shù)著,要繞幾個彎,過幾條嶺才到得徽州,但后來被周圍的險景一嚇,竟把數(shù)目忘了”。

圖片

來跟我讀,黟(yī)縣。攝影/李瓊

徽州的山太過有名,以至于水的作用往往被人們所忽略。

最重要的新安江東流進入浙江,閶江、樂安江南流入鄱陽湖,青弋江北流入長江。

徽州山地丘陵占主導,但是發(fā)源于其間的河流水系不斷沖刷侵蝕,使得徽州境內散落著大小不一的山間盆地,進而為后來徽州人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空間?;罩莸墓沛?zhèn)、古村落都是依托盆地與谷地興建。

圖片

圖片

新安江,是孕育了徽州的母親河。攝影/張建平

在整個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農業(yè)為本,徽州的地理條件絕對算不上優(yōu)渥。

滿是奇松怪石的黃山,怎么看也不像是個種地的好地方?;罩萑酥荒茉谂璧嘏c河流沿岸平原,從事有限的農業(yè)生產。

比如劇中開頭的第一幕,便是兩家農戶因為四分薄田(約266.7平方米)的歸屬問題爭吵不休。所謂“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本褪沁@個道理。

圖片

圖片

劇中的這一情節(jié),大概是在反應徽州的人多地少。來源/《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

04

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

在徽州的故事里,山的作用在于阻隔,水的作用則在于溝通。

圖片

新安江,仿佛是一幅“只此青綠”的千里江山圖。攝影/方托馬斯

徽州是個移民社會。西晉末年戰(zhàn)亂爆發(fā),徽州險峻的山峰,足以成為擋在戰(zhàn)亂與百姓之間的屏障。

這塊開發(fā)尚不完全的“世外桃源”成為北方難民落腳地之一。

以家族為單位的北方世家大族陸續(xù)定居于此,徽州人對血緣紐帶的執(zhí)著,此時已埋下了一顆種子。

類似的故事又在唐末五代、北宋末年兩度發(fā)生,遷入的百姓成為徽州居民的主體。從這種角度來看,大概所有徽州人都不屬于這里。

圖片

宏村德義堂,把流淌的活水用到了極致。攝影/張建平

徽州人的腳步倒也真的沒有停下過。徽州移民社會的屬性不光是“走進來”,也是“跑出去”。

明朝人王世貞就說:“大抵徽歙,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被罩萑丝雌饋砗孟穸际亲蛔〉男宰印?/p>

徽州連接周邊省份除了數(shù)條古驛道,靠得就是四通八達的水系。

因為多山,徽州的河流大多湍急,所以易出難進。對于打算外出謀生的徽州人來說,水流湍急卻是自有好處。

徽州的木材商便是通過“放木排”的方式將木材銷往外地,也就是將木材捆扎成排,順水而下。

圖片

2004年被拆毀的閶江老碼頭,曾是歷史上徽州商人的“母港”。攝影/張建平

君主專制時期,商人受歧視,經商被視為“舍本逐末”,徽州人卻“寄命于商”。他們腦后有反骨嗎?偏要與朝廷對著干?

徽州人經商是迫于無奈,畢竟這里的耕地太少了。

不過,多虧了這種艱苦環(huán)境,才孕育了吃苦耐勞的“徽駱駝”;正是他們的背井離鄉(xiāng),才塑造出獨一無二的徽州文化。

05

徽,中式美學的一個符號

不管是經商還是做官,徽州人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們在改變家鄉(xiāng)面貌的同時,也改變著客居地的一切。

清朝時揚州的繁榮,就得益于客居當?shù)氐幕罩蓰}商。

由于尊儒的傳統(tǒng),這些商人,并不是只知揮霍的暴發(fā)戶,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中國人深厚的文化中留下獨特的一種美。

圖片

涇縣孤峰油布傘的制作。攝影/方托馬斯

士農工商之中,最能給今天的我們留下直觀印象的不是別人,正是徽州工匠。

或許是學風興盛,徽州的工藝品之中最有名的就是文房用品:汪筆、徽墨、澄心堂紙、歙硯。

由于徽州多山地,松樹極多,可以滿足大量生產松煙墨的需要?;漳品◤碗s,在徽州本地還要細分為歙(縣)、休(寧)、婺(源)三派。

此外,往來于徽商家中的文人墨客,又參與到工匠制墨的過程之中,使得徽墨實用性、藝術性并重。盡管世事變遷,徽墨一直名列國人通稱的“文房四寶”之中。

圖片

徽墨描金。攝影/張建平

圖片

涇縣宣筆的制作。攝影/方托馬斯

徽州三雕更是直接受惠于徽商雄厚的財力?;丈膛d建住宅,或者為家族修建祠堂,都離不開磚雕、石雕、木雕的裝飾。

從人物、山水到花草、鳥獸,都是徽州三雕常見的題材。裝飾房屋的同時,也起到潛移默化的說教作用,讓族人耳濡目染,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因為這些精致的雕刻存在,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遠觀素雅,近觀則充滿豐富的細節(jié),充分展示了徽州人的審美情趣。

圖片

績溪縣湖村清代磚雕門樓。攝影/張建平

徽州文化大概也是這樣。乍一看是徽商文化主導的一種地區(qū)文化,其實仔細觀察便可發(fā)現(xiàn)背后豐富而細膩的文化內涵。

里面裝著的是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是中國人窮則思變的務實思想,也是對于家族傳承的深刻體會。

古代的“徽州府”區(qū)劃已不存在。

但是,歷經滄桑的徽州文化,傳承未曾斷絕。她在山水之間展現(xiàn)一如往昔的姿態(tài),也藏在可感可知的文化符號之中,向后人證實著自己的存在。

圖片

太平山房,獨屬于中國人的極致對稱審美。攝影/金潔

來源:地道風物

圖片

評論
學海無涯,勇攀高峰!
庶吉士級
徽州的珍貴并不在于名字。山水與村落,是每年數(shù)以千萬計的游人,探訪徽州的主要目標之一?;罩菸幕木?,更體現(xiàn)在從哲學藝術到生活方式的自成體系。
2023-02-17
許我如詩春韻
大學士級
從人物、山水到花草、鳥獸都是徽州山雕常見的題材,這些精致的雕刻,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遠觀素雅,近觀則豐富的細節(jié),充分展示了徽州人的審美情趣!
2023-02-17
科普-螢火蟲
大學士級
徽商文化主導的一種地區(qū)文化,其實仔細觀察便可發(fā)現(xiàn)背后豐富而細膩的文化內涵。
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