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大熊貓數(shù)量達到了1800多只,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到了易危,大熊貓的“降級”對于物種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也象征著我國對物種保護工作的成效。
在我國,還有一個物種,它的保護等級和大熊貓“比肩”,如今卻在秦嶺局部泛濫,傷害到人類。
秦嶺的羚牛
羚牛雖然有牛的名字的,但是它并不像牛,與四不像的物種更加接近。
它有著鹿的臉、熊的背、牛的角,屬??蒲騺喛埔活悾眢w龐大,雄性體重可達300到400公斤,身長2米左右,肩高1米以上,在自然界中的天敵很少。
羚牛分布在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是該大洲的特有物種,具體來看,它的生活區(qū)域在中國、尼泊爾、緬甸等地。
同時,羚牛還是不丹的國獸,在該國家又被稱為“塔金”,象征著尊貴。
該物種屬于群居動物,通常會十只、二十只結成群落,在種群當中,公牛充當著重要的“警衛(wèi)”工作。
行動的時候,公牛會走在最隊伍的前邊和最后邊,中間分別讓小牛和母牛占據(jù)。
當隊伍停下來休息的時候,總是會有一只放哨的公牛,在觀察者周圍的一舉一動。
如果遇到危險,這只公牛便會用叫聲提醒自己的同伴,并且站在隊伍的最前端,用蠻橫的力氣帶領隊伍沖出危險之地。
在牛群的沖擊下,即使是老虎、豺狼等中大型獵食者,也不得不暫避鋒芒,再加上羚牛的群居屬性,很少有獵食者敢打它們的主意。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羚牛都喜歡群居生活,一些成年羚牛就喜歡“孤獨”的生活方式。
它們自己覓食,自己負責警衛(wèi),并且自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非常的“瀟灑”。
局部泛濫
我國的羚牛主要分布在秦嶺一帶,這里位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帶,常年受到季風交替的影響,形成了豐沛的降水,使得自然環(huán)境非常優(yōu)越。
不僅如此,秦嶺處的氣候環(huán)境溫暖,非常適合生物的生存。
我國意識到該地的生態(tài)價值之后,很快便在此處建立起了相關的自然保護區(qū),并加大對保護區(qū)的保護工作,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偷獵等行為。
當中的動物得以繁衍生息,數(shù)量在短短的幾十年間飛速增長,大熊貓和羚牛正是其中的受益“者”。
所以,這是羚牛能夠在秦嶺局部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羚牛的食性雜,只要是能夠取食到的植物,它們都不會嫌棄,而秦嶺的植被豐富,是羚牛天然的“食堂”。
有了足夠的食物之后,物種交配繁衍的欲望也就更強了,以前的羚牛往往是兩年產崽一次,如今變?yōu)榱艘荒暌淮巍?/p>
而幼崽在這樣優(yōu)越的環(huán)境當中,存活率也更高,就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增長速度不可忽視。
同時,羚牛應對自然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也是很強的,它們生活的區(qū)域并不固定,在寒冷的冬季,它們會帶領族群來到更低的地方。
這里不僅有著更溫暖的環(huán)境,而且還有未被凍結的植被,而到了夏天,羚牛又會帶著族群來到海拔1500米之上的地方取食和避暑,非常聰明。
分布在秦嶺的羚牛是其中的亞種,體型是最大的,再加上秦嶺當中的肉食動物本身就不多,為它們的泛濫提供了基礎。
數(shù)據(jù)顯示,秦嶺當中的羚牛數(shù)量已經超過了5000頭,是大熊貓數(shù)量的2倍還多。
帶來危害
這樣的數(shù)量和龐大的身體特征,在我國的秦嶺當中,足以稱得上是局部泛濫。
此前,我國利用無人機在秦嶺拍攝到了罕見的羚牛群遷徙場面,該種群的數(shù)量大約為300多只,是21世紀以來罕見的“大族群”。
那么,羚牛族群和對人類的危害又有什么關系呢?
羚牛本身是“憨厚老實”的物種,平時只要人們不招惹它,它一般不會傷害人類,
但是交配繁衍的時候除外,在族群當中,擁有交配權力的通常是健壯且打架厲害的雄性羚牛。
為了奪取交配對象,雄性羚牛之間通常會爆發(fā)一場戰(zhàn)斗,而敗落的一方會被驅逐出族群,成為“獨行俠”。
此時的羚牛受到發(fā)情期的影響,再加上失敗帶來的打擊,性情會變得非常暴躁,有時甚至會主動攻擊無辜的動物。
如果這個時候它遇見人類,很有可能發(fā)動攻擊,隨著它們的數(shù)量增長,“獨行俠”的情況會越來越常見,人們受到攻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了。
還有一小部分原因是非法獵人對羚牛的傷害,導致它們對人類充滿了敵意。
此外,很多不慎誤入到人類社會的羚牛會因缺乏安全感而情緒變得不穩(wěn)定,胡亂使用暴力便是它們宣泄情感的唯一方式。
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大家千萬不要“坐以待斃”,勇敢拿起武器反擊。
很多人可能會擔心被“判刑”,但在危及到人類的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可以給予任何野生保護動物同等的反擊,這叫緊急避險。
別說是羚牛,就算金絲猴、大熊貓想要危害你的生命,你都可以正當防衛(wèi)。
最后,羚牛會干起“隔壁老王”的勾當,那些沒有得到交配權力的雄性會混入到人類飼養(yǎng)的牛群當中,和雌牛交配,讓它們?yōu)樽约寒a下后代。
要是在過程當中被人類發(fā)現(xiàn),雙方難免會爆發(fā)沖突。
說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會有這么一個疑問,為什么羚牛的數(shù)量比大熊貓多得多,但是級別卻和大熊貓一樣呢?
羚牛的保護級別
根據(jù)我國動物保護相關條例顯示,羚牛屬于保護動物當中的易危物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秦嶺地區(qū),羚牛的名號和大熊貓、金絲猴并列,被稱為秦嶺四寶。
我國動物紅皮書將物種的危難等級分為滅絕(Ex)、絕跡(Et)、瀕危(E)、易危(V)、稀有(R)和未定(I)等等。
根據(jù)物種被判定的等級不同,我國投入到其中的保護資源也有所差異。
在劃分等級的標準上,瀕危物種的劃分標準是這樣的,物種在生存的區(qū)域有隨時滅絕的危險,并且物種分布稀疏,自然生存區(qū)域狹窄到一定程度。
其下的易危物種則是稍微放寬了標準,在物種的密集程度和生存區(qū)域上做了一定的改變。
顯然,羚牛是符合這個標準的物種,其中最大的因素取決于它的繁衍條件。
羚牛產崽通常是一胎一頭,孕期大約9個月,和人類的繁衍方式非常接近。
這也就意味著,羚牛繁衍的抗風險能力弱,一旦數(shù)量減少,很難得到自然恢復。
別看現(xiàn)在的羚牛數(shù)量要比大熊貓多,可當它數(shù)量和大熊貓相等的時候,說不定保護等級還要高于大熊貓。
動物是人類的伙伴,不管是不是保護動物,我們都有理由愛護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