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魏晉南北朝時期:千年知音屬古琴(下)

Zhang Jin
原創(chuàng)
中國工藝美術(shù)學(xué)會非遺工作委員會委員
收藏

魏晉南北朝時期:千年知音屬古琴(下)

呂埴 文化學(xué)者

北朝時期

1977年,文物工作者在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酒泉的丁家閘發(fā)掘出十六國時期(304—439年)的壁畫墓一座,編稱5號壁畫墓。該墓前室中層繪有墓主燕居行樂圖一幅,呈長方形,橫向布局,長約300厘米,寬約85厘米。

尹德生在《酒泉丁家閘壁畫“燕居行樂圖”淺識》一文中稱:

“壁畫左上方所描繪的是一個由一男三女組成的四人樂隊,踞坐,呈橫向一字布局。右起第一人頭戴墨冠,身著祫服,縱眉翹須顯然是一男子,其懷中橫置一長方形樂器,上設(shè)數(shù)弦,兩手分別撫于琴弦之上,似作演奏狀;后三人體形略小,環(huán)發(fā)飛揚,亦無冠飾和胡須,當(dāng)為女性無疑。其第二人兩手橫抱一有橢圓形主體和長頸及其品軸設(shè)置的樂器;第三人兩手持一豎吹管樂器;第四人懷中橫置一束腰雙面長鼓,兩手平張,作拍擊鼓面狀。”

盡管尹德生先生在后文中認(rèn)為“長方形樂器”是“箏”,但細(xì)觀壁畫,其為古琴的可能性也很大。

[十六國]燕居行樂圖局部 酒泉丁家閘十六國5號墓壁畫

2000年4月,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雁北師院擴建工程新征土地范圍內(nèi)實施了文物鉆探,共發(fā)現(xiàn)北魏墓葬11座,包括磚室墓5座,土洞墓6座。其中宋紹祖墓編號為M5,是目前所見惟一有明確紀(jì)年、有精美石槨和壁畫的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墓葬。

張志忠《北魏宋紹祖墓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一文認(rèn)為:

“石槨北壁正中所繪是兩位奏樂人物,皆著褒衣博帶,頭帶方冠,面頰豐腴,神態(tài)怡然自得。西邊的人物似席地而坐,手撫琴瑟一類樂器;東邊的人物左腿略伸,右腿微屈,手撥阮弦,側(cè)身西望,似一邊彈奏一邊傾聽美妙的琴聲。整個畫面純熟地發(fā)揮了線條的表現(xiàn)能力,人物造型簡練而傳神。兩位奏樂人物彈奏的樂器分別為琴和阮,與南京一帶南朝墓葬中“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拼鑲磚畫中的彈琴人物相似,應(yīng)是當(dāng)時南朝流行的高士形象?!?/p>

因此,宋紹祖墓石槨北壁繪畫為我們提供了北魏時期的古琴圖像。畫面上的古琴琴身較長,整體呈長方形,板面上裝有5條弦。

北朝古琴圖像亦見于河南鞏義石窟寺內(nèi)石刻。該寺位于漢魏洛陽城東北40公里的寺灣村,始建于北魏景明年間(500—504年),現(xiàn)存5個石窟、3尊摩崖大像、1個千佛龕、276個摩崖造像龕,共計7759尊造像。5個石窟皆為北魏時期開鑿,除第5窟外,其余4窟皆為有中心柱的方形洞,四壁及中柱四面均雕刻有佛像、菩薩、供養(yǎng)人、禮佛圖、神王、伎樂人。

[北魏]伎樂人像(第1至7尊) 鞏義石窟寺第4窟北壁壁腳

[北魏]伎樂人像(第5至10尊) 鞏義石窟寺第4窟北壁壁腳

所塑伎樂人中,多有彈奏古琴的形象。如第4窟北壁壁腳刻畫了伎樂人10尊,第一人擊細(xì)腰鼓,第二人擊磬,第三人擊鼓,第四人彈箜篌,第五人彈琴,第六人擊磬,第七人吹豎笛,第八人吹竽,第九人拍鈸,第十人鼓琴。琴身比較長大,橫置于腿上,樂伎左手按弦,右手作撥彈狀。

此外,就是傳為北齊楊子華(生卒年不詳)所繪的《北齊校書圖卷》上出現(xiàn)的古琴圖像。據(jù)張彥遠(yuǎn)《歷代名畫記》引《北齊史》稱:

“楊子華(中品上),世祖時,任直閣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嘗畫馬于壁,夜聽蹄齧長鳴,如索水草。圖龍于素,舒卷輒云氣縈集。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號為“畫圣”。非有詔不得與外人畫。時有王子沖善棋通神,號為二絕。

只如田僧亮、楊子華、楊契丹、鄭法士、董伯仁、展子虔、孫尚子、閻立德、立本,并祖述顧、陸、僧繇,田則郊野柴荊為勝,楊則鞍馬人物為勝?!?/p>

可知,楊子華乃北齊畫家,以善畫鞍馬和人物著稱。

[北齊(傳)]楊子華《北齊校書圖卷》(宋摹本) 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藏

《北齊校書圖卷》絹本,設(shè)色,縱29.3厘米,橫122.7厘米,現(xiàn)藏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該卷描繪了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等人刊校五經(jīng)諸史的情景。此卷雖為南宋人摹本,但線條流動、設(shè)色簡美、描繪精微,尚見唐人風(fēng)度,與原作的差距應(yīng)不大。畫面共有3組人物,居中一組包括文士3人,均坐于榻上,或展卷沉思,或執(zhí)筆作書,或坐榻欲起,榻旁立有侍女?dāng)?shù)人,榻面上放置古琴一張。該琴與唐琴式樣十分相近,而與前述古琴圖像不類,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魏晉南北朝古琴向唐琴過渡的圖像證明。

存疑古琴

過去,一度有人認(rèn)為最早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古琴實物是“孫登鐵琴”。據(jù)近人鄧之誠(1887-1960年)《骨董瑣記》稱:

“孫登鐵琴,嘉慶中歸鐵冶亭,以贈錢唐吳嵩圃相國,遂為吳氏世寶。池上原刻雙鉤‘天籟’二字,下署‘孫登’,又一印曰‘公和’,皆篆文。禾中項氏得此,因以天籟名其閣。池下補鐫‘項元汴珍藏’五篆字,‘墨林聯(lián)珠’印、‘子京父’印。琴匣有阮蕓臺、梁茝林、張叔未、趙次閑題記。李莼客獨以為明人偽作,非蘇門嘯草衣石屋者之所為也?!?/p>

由此可知,明代著名收藏家項元汴(1525-1590年)曾經(jīng)收藏過一張鐵琴,據(jù)刻署為魏晉時期著名琴家孫登之物,后又經(jīng)清代諸位名人收藏、題識和討論,至近代猶存,故鄧氏得以知聞并寫入著述。

不過,這件看似最早的魏晉古琴實物卻被李莼客視為“明人偽作”,事實是怎樣的呢?有必要在此澄清。據(jù)《晉書·隱逸傳》載:

“孫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米x 《易》,撫一弦琴,見者皆親樂之?!?/p>

宋人朱長文《琴史》有關(guān)孫氏鼓琴的記載則更加具體:

“孫登字公和,汲郡共人,有道而隱者也。好讀《易》、鼓琴,性無恚怒。阮嗣宗(籍)、嵇叔夜(康)嘗從之游?!逡股茝椙?,至見登彈一弦琴以成音曲,乃嘆服。”

文獻記載,孫登的琴藝相當(dāng)之高,魏晉名士阮籍和嵇康皆“嘗從之游”,但其擁有鐵琴并流傳至明代一事恐非事實。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孫登使用過鐵琴的記載,明代忽然出現(xiàn)這張署名鐵琴,非常可疑。再者,先秦以至兩宋的古琴基本上都是木制品,以鐵制琴,實屬罕見。

項元汴所藏“孫登鐵琴”當(dāng)為后世偽作之物,可能是明人所鑄,也可能是元人所鑄而入藏天籟閣,但判為魏晉古琴實物則明顯不妥。當(dāng)然,鄧之誠所述的項氏舊藏最低限度是明朝古董,既經(jīng)過名家項氏收藏,又有多位清代名人題識,所以仍具一定的文物價值?,F(xiàn)在,“孫登鐵琴”已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它帶有紅木軫足、玉徽、金絲雙鉤琴篆,琴身的銘文與鄧氏所述微有出入,疑是鄧氏未見實物或著錄偶疏所致。此外,鄭珉中先生亦對該琴真實性提出了比較具體的否定意見。

[明]“天籟”鐵琴 仲尼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約與東晉顧愷之《斫琴圖》原本創(chuàng)作同時,吉林集安高句麗墓葬壁畫也在繪制之中。早期集安高麗句壁畫墓主要有兩座,即“角觝墓”和“舞踴墓”,兩墓形制均為方形主室,疊澀穹隆頂,橫長方形半前室,覆斗形頂,壁畫內(nèi)容以墓主人居室生活、出行、狩獵場面為主。

其中“舞踴墓”墓室上部中間位置有一幅被學(xué)界稱為“撫琴圖”的畫像,畫上繪有兩位女子,分別坐在一株古樹的左右兩側(cè),手撫類似古琴的樂器,正在彈奏樂曲。不過,細(xì)細(xì)審閱已發(fā)表的圖片,兩位女子所彈的樂器并非古琴,主要原因是樂器板面上既畫出了代表“弦”的長直線,又畫出了代表 “柱”的短橫線。如所周知,古琴一直以來是有弦無柱的樂器,所以釋為“撫琴圖”顯然不當(dāng)。

[4世紀(jì)末]“撫琴圖” 吉林集安舞踴墓出土

至于兩位女子所彈奏的樂器到底是何物,考慮到過往學(xué)界在考釋漢畫像石和畫像磚的時候,常見琴、瑟、箏不分清的情況,初步判斷這兩件樂器可能是瑟或箏,因為瑟和箏都有柱。但仔細(xì)比較,又覺不妥,因為瑟和箏多是一弦一柱,各柱體積較小,一般不作并行橫列,所以不會形成“撫琴圖”樂器板面上繪出的橫貫多根絲弦的短橫線。而在中古時代,既與琴、瑟、箏器型和彈奏方式相似,又有橫貫諸弦的“通柱”設(shè)置者,大概只有臥箜篌。

據(jù)《通典·樂典》記載:

“箜篌,漢武帝使樂人侯調(diào)所作,以祠太一。或云侯暉所作。其聲坎坎坎應(yīng)節(jié),謂之坎侯,聲訛為空侯。侯者,因樂工人姓耳。古施郊廟雅樂,近代專用于楚聲。……舊說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

這條記載頗為重要,它說明臥箜篌不同于古琴的一項重要特征是用撥子彈奏,而非直接用手彈奏,而“撫琴圖”上坐于畫面左側(cè)的女子,其右手恰恰持有一件類似于琵琶撥子的東西,故將該畫面釋為“彈箜篌圖”更合適。

評論
易微塵
大學(xué)士級
文采斐然
2023-04-19
易微塵
大學(xué)士級
漂亮
2023-04-19
易微塵
大學(xué)士級
有意思
202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