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耳短發(fā),紅色開衫,腳上一雙圓頭皮鞋,辦公時習慣戴上金屬框眼鏡……即使退休多年,72歲的姚愛英身上仍透著一種傳統(tǒng)的老師氣質。但書桌上印有“中國航天”字樣的長征火箭模型和一沓沓以年份為單位分類的講座記錄,又讓人覺出書桌主人與航天領域千絲萬縷的關系。
姚愛英桌上的火箭模型。
姚愛英是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獨山港鎮(zhèn)黃姑中學的一名退休鄉(xiāng)村教師,有“中國民間航天科普教育第一人”之稱。 在過去的30余年間,她始終致力于航天科普教育,引領學生崇尚科學,走近科學家;在她的牽線促成下,學生們先后28次前往北京參觀學習,張履謙、戚發(fā)韌、梁思禮等20余位航天科學家也35次南下平湖,播撒下科學的種子。
4月24日是全國航天日。在這個談論“星辰大?!钡娜兆?,我們將目光聚焦到這位“隱匿”鄉(xiāng)間的老師身上,從另一個視角看航天故事。
一封書信,開啟航天人與鄉(xiāng)村學生緣分
“吃顆糖甜一甜?!币槐G茶,幾顆糖果,一把杜瓜子,剛一坐定,姚愛英就笑盈盈地擺上了平湖傳統(tǒng)的待客“三件套”。
姚愛英家客廳墻上掛著與多位航天人的合影。
窗外是一片已經(jīng)結籽的油菜地,屋內電視里正播著神舟十五號乘組完成第四次出艙活動的新聞;而客廳墻上掛著的,是姚愛英與學生們和楊利偉、翟志剛等航天人的合影。泛黃的老照片里透出的那些神舟系列的記憶,與眼前的電視新聞交織在一起,一種時空縱深感油然而生。
航天人與浙江鄉(xiāng)村師生,是如何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要從一封信說起。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讀書無用論”的說法甚囂塵上,不少學生整日沉迷于“追歌星”“追影星”,考試成績卻很不理想。當時擔任黃姑中學少先隊總輔導員的姚愛英為此頭疼不已。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發(fā)射剛剛進入國際市場,在經(jīng)歷了一次失利后,成功用長征二號E運載火箭把澳星-B1準確送入預定軌道。
這段航天人的奮斗故事讓姚愛英萌生了一個想法——向孩子們科普航天知識,以航天人為榜樣,培養(yǎng)“為國家為民族做貢獻”的價值觀。
姚愛英組織學生們給航天科學家寫信,并寄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而這封信里,除了信紙,還夾著一張張孩子們省下來留給科學家們“買點水果”的鈔票。
“籌集資金時,孩子們都很積極,你出一分我出一角,我記得最多的一個人拿出了五毛錢?!币塾⒄f,最終全校336名學生籌出了181元2毛。
令姚愛英沒想到的是,這封文筆稚嫩的信竟收到了回音。信中對姚愛英和學生表示了感謝,并邀請師生們去北京參觀。1994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便向姚愛英和學生們發(fā)來了邀請函。
這封信確實給中國航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航天專家卜雨亭和潘昭漢后來在為姚愛英的一本航天科普讀物作序時寫道:“姚老師所在的黃姑中學少先隊大隊部寄來的不僅僅是一封熱情洋溢的信……那是祖國浙江的紅領巾比金子還要珍貴的心。情意無價!”
紙短情長間,姚愛英和中國航天人開啟了長達近30年的“友誼之路”。
姚愛英家門前。
一腔熱情,數(shù)易其稿講航天故事
1994年,姚愛英帶著學生第一次踏上了去往北京的旅程。
從火箭組裝車間、導彈總裝車間,到聽航天科學家面對面講解航天知識,在北京待了一周,姚愛英和學生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
“面對我們兩個從浙江農(nóng)村來的一大一小,大專家們一點沒輕慢,把火箭模型一個個排在桌上,認真向我們介紹。從1959年一路講到時下,從航天起步談到經(jīng)濟投入……”回憶當時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一幕幕陣容豪華的“授課”現(xiàn)場,姚愛英笑了起來。
在當時,無論是對于普通人還是媒體記者,航天科技還是一塊神秘、鮮少報道的領域?!翱茖W家都很低調,再加上研究領域的特殊性,他們很少接受新聞媒體采訪。但面對我這樣一個來自教育界的人,他們倒常常愿意敞開心扉談?!币塾⒄f。
這段經(jīng)歷更堅定了姚愛英要回學校做好科普工作的信念。她后來編著出版的第一本科普讀物《鑄造神劍的人》——記述12位航天科學家事跡,也正得益于這點點滴滴的積累。
“成書雖然只有20萬字,但前前后后我寫了起碼有80萬字,改了不止3稿。光第一稿的寫作就用了38本‘軟面抄’。”回憶起這本書的寫作,姚愛英至今仍深有感觸。與如今電腦寫作、撰稿不同,在電腦尚不普及的90年代,書稿每個版本的文字都是姚愛英手寫而來,每次改畢還要郵寄到北京去審稿。
起初,姚愛英在人物刻畫上帶有不少文學想象成分,科學家本人審閱后并不認同?!八麄冃φf,航天人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一群人,甚至有的家屬都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工作,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家庭對話?!币塾⒈贿@番話深深震撼。于是,在之后一遍遍的修改中,最后成書的風格就采用了紀實寫法。
“年輕時就是有這么一股勁,6個人一間的辦公室,我坐在最角落,一有空余時間就埋頭寫作,一點不受外界干擾。”姚愛英說。
中國航天科普館墻上掛著當?shù)嘏c航天科學家們多年來的互動。
在姚愛英的帶領下,當?shù)貙W校形成了濃濃的學“科星”氛圍,航天科學家們也行“君子之諾”,一有空就來到當?shù)亻_展科普講座。
近30年的航天科普生涯,姚愛英先后出版了《鑄造神劍的人》《科星最亮——“兩彈一星”元勛故事》《豐碑》等4本航天科普讀物。
一個信念,航天科普步履不停
談話間,姚愛英不時接起電話。或是鎮(zhèn)上的航天神箭幼兒園要舉行小火箭發(fā)射比賽,想請其聯(lián)系北京的科學家線上鼓勵幾句;或是省科協(xié)工作人員打來電話邀請她加入省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明天,她還要去平湖市區(qū)的一處社區(qū)演講……
姚愛英正在中國航天科普館參加當?shù)仉娨暸_的科普節(jié)目錄制。
這全然不像是一個70多歲老太太的日程。
姚愛英說,自己很慶幸當年在學校時每每利用午飯空余時間自學電腦,如今出去講座的PPT她都能“自力更生”。
2006年以來,姚愛英退而不休,舉辦科普講座470多場,讓更多孩子參與學“科星”、學英雄、學航天精神的活動;還成立了“星星火炬?zhèn)€人工作室”,帶著她的“航天教育夢”走出平湖,在嘉興、溫州、金華等地牽頭建起11個航天科普特色教育基地。
平湖市科協(xié)主席林士良與姚愛英在工作中頻繁接觸,對其科普熱情印象頗深?!耙蠋熗诵葸@么多年,卻對過去那么多航天相關的事都能講得生動具體,可見是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熱情在做科普的?!绷质苛颊f,科普工作潤物細無聲,一路堅持,很不容易。
中國航天科普館。
在距離姚愛英家約10分鐘車程的趙家橋村,一家“國”字號綜合性航天科普館格外醒目。這是由姚愛英參與籌建的中國航天科普館。前不久,這里剛展出過“神四”返回艙,4月23日,全國航天日前夕,這里還舉辦了航天日慶典活動等。
在姚愛英心里,中國航天科普館的建立只是航天科普工作的一個開端。未來,串珠成鏈,讓航天科普知識更長久地扎根浙江,才是她最大的惦念?!拔疫€想在嘉興建航天科普主題公園、航天育種基地、導彈武器館,公路上空還可以建體驗式空間站……”姚愛英說,這些場館建設涉及土地、建房等問題,自己還要花些時間溝通,一步步解決。
“做了這么多年的航天科普,您有多少學生走上了與航天事業(yè)相關的道路?”
末了,記者慣常性地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姚愛英聽了搖了搖頭說,自己真沒統(tǒng)計過。“孩子們走的路那么長,充滿了各種可能性,他們之后從事的事業(yè)是否受了小時候這些經(jīng)歷的影響很難有定論。作為老師,只希望學生們長大后愛國、報國其實就夠了?!币塾⒄f。
在姚愛英的書桌上,放著一包不久前剛從北京寄來的西葫蘆種子,曾隨飛船一起上過天。她打算把這把種子贈給鎮(zhèn)上幼兒園,用作課堂實踐。
等種子埋入土里,春水澆灌,發(fā)芽開花便有了無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