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使用工具”不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巧用工具的物種真不少!

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
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是江蘇省科協(xié)直屬事業(yè)單位
收藏

長期以來,“是否會使用和制造工具”被認為是人與動物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人類發(fā)展史上被認為是起決定作用的進化標志。但是科學家告訴我們,很多動物都能使用工具,并且有一些動物也能夠有目的地制造工具。

從猩猩身上找人類祖先的影子

如果問起哪種動物會使用工具,大家肯定首先想到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的確,與人類親緣關(guān)系最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是非常聰明的動,它們不僅能使用工具,甚至也能制造工具。

黑猩猩是大家了解最多、認可度最高的一種“智慧”物種,它的拿手絕活“釣白蟻”為人們熟知。由于被螞蟻咬起來很痛,為了不挨咬,通常黑猩猩會找來一些草棍或細樹枝,擼去枝葉,把它們伸入白蟻的出入通道中,提出來時則咬滿或爬滿了白蟻,便可美餐一頓。有時黑猩猩還會用手指或粗棍把蟻窩捅開更大的洞以便垂釣。

棍棒是黑猩猩使用較為普遍的工具之一。黑猩猩會手持棍棒、樹枝毆打?qū)Ψ交驍S向?qū)Ψ?。比如,科學家曾發(fā)現(xiàn),一只尚未完全成年的黑猩猩用手揮舞著一根一米多長的粗棍,威嚇一只成年狒狒;一只帶仔的母黑猩猩竟然手持一根約兩倍身長的粗樹棍,沖向一只豹子并重擊它。而且,黑猩猩會利用棍棒挖掘、破壞蟻巢和捅入蜂巢蘸蜜吃。

黑猩猩還經(jīng)常利用石塊來砸碎一些硬果,或者作為攻擊、恐嚇的“投擲式”武器。研究人員曾發(fā)現(xiàn),黑猩猩向爭奪香蕉的狒狒群投擲石塊,只是常常由于石塊太大,缺乏準頭,很少能擊中對方。一只名叫華爾澤的黑猩猩常向狒狒扔石頭,如果身邊沒有石頭就扔樹棍、甚至樹枝、樹葉。有一次怒氣沖沖的它竟把一整串香蕉扔了過去,這使狒狒們大為高興,從此以后華爾澤就變得非?!凹毿摹绷耍蝗邮瘔K不扔香蕉。這個有趣的例子表明黑猩猩明白投擲物的用途是打擊對方,投擲物本身是什么倒并不重要,只要能有效果,但如果“效果欠佳”(如扔了一串香蕉),它們就會有所意識并改進。

對野生黑猩猩使用各種工具情況的考察,從某種意義上為我們研究人類使用并制造工具的起源提供了參考,而黑猩猩對于更復雜、更抽象工具的利用,則為我們研究它們的智力水平和潛在能力提供了依據(jù)。

除了黑猩猩外,你還知道其他動物會使用工具嗎?下面這些動物其實也很聰明,能夠巧用工具,為自己服務。

海獺砸貽貝

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和堪察加半島沿海,人們可以看到成群的海獺浮出海面,一個個翻轉(zhuǎn)身軀,肚子朝上仰游著。它們把隨身攜帶的石塊放在腹部當砧板,然后用前肢抓住捕獲的海膽、蟹、貽貝,在“餐桌”的石砧上用力敲擊。外殼擊碎以后,海獺便慢吞吞地翻過身來,悠然自得地品嘗新鮮的海味。吃完后,它會把那塊石頭挾在腋下,潛入水里再找美味的食物。

為了防止石子從腹部滾下來,海獺使用的石塊都是方形或長方形的扁平石塊。海灘上的石子多半是卵圓形的,這種扁平的石塊是十分難覓的。由此可見,海獺在挑選工具上也花了一番功夫。

海豚戴海綿

海豚的聰明程度令人們吃驚不已。近日,國外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海豚也會使用工具——它們捕食時會給自己的嘴“戴”上一塊海綿,以保護自己不會受傷。研究人員表示,這也是他們首次發(fā)現(xiàn)海洋哺乳動物能夠使用工具的證據(jù)。

研究人員第一次在澳大利亞西部的鯊魚灣見到海豚嘴上的奇怪東西時,還以為那是個大腫瘤。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海豚嘴上叼著是從海床上掉下來的海綿尋找魚類。海綿的作用就如同手套一樣,保護海豚不被石魚刺到。海綿似乎還有驚動藏身在海底的魚類的作用,在它們逃出藏身處后,海豚便會追上去。研究小組認為,“戴海綿捕食”的行為是目前所知鯨類動物中存在“工具文化”的第一個事例。

卷尾猴挖食物

在巴西東北部干燥的森林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生活在那里的卷尾猴,能用工具挖掘生長在地下的植物塊莖。

在巴西的塞拉-達-卡比瓦拉國家公園的自然環(huán)境中,動物的食物非常豐富,但是當旱季到來時,食物就會變得稀少。每到這個季節(jié),當?shù)匾幌蛞率碂o憂的卡普什小猴,就會為填飽肚子而四處忙活,甚至可以利用石頭挖開干燥堅硬的土地尋找食物。這些小猴用一只“手”緊握一塊拳頭大小的錘狀石塊,在硬地上用力捶打數(shù)次,同時另一只“手”會快速拔開鑿松的土壤,從碎土中挑選出可食的植物塊莖。此外,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卷尾猴除用石頭作為挖掘工具外,還會用石頭砸開植物種子和仙人掌等,并將植物塊莖搗碎成可咀嚼的小塊,甚至碾碎捕得的蜥蜴。

科學家認為,卡普什猴之所以能夠如此熟練地使用石頭工具,很可能是從模仿當?shù)厝祟惖膭趧有袨橹凶杂X訓練成的,另一方面,這種卡普什猴有著拇指與其它四指相對的特殊解剖結(jié)構(gòu),這才使得它們在模仿人類使用工具能力上有如此不俗的表現(xiàn)。

烏鴉吃堅果

談起聰明的動物,人們可能很少會想到鳥。不過,科學研究表明,許多鳥兒都比人們想象的聰明,其中不乏會使用工具的鳥類。

英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新蘇格蘭烏鴉為了尋找食物會制造一些“靈巧實用”的工具,比如用小樹枝制造的鉤子把小蟲從樹洞中鉤出來,它們還會用喙小心地把硬樹葉雕刻成尖利的工具,在亂葉堆中翻找昆蟲等。有趣的是,一些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不同種的新蘇格蘭烏鴉制造出的工具也有所不同。

日本烏鴉更善于利用人類的力量。它們常常將自己無法咬開的堅果放在繁忙的十字路口上,等待經(jīng)過的車輛替它們將堅果殼壓爛。這些聰明的烏鴉居然對交通規(guī)則無師自通,必要時,它們甚至會利用紅燈以及人行橫道,以在繁忙的交通中保證自身的安全。

貓頭鷹誘食

一種叫做穴鸮的貓頭鷹,生活習性比較怪,不在樹上筑巢,而喜歡住在洞穴中。它們以嚙齒類動物遺棄的洞穴為巢,或者自己打洞為巢,它們還喜歡用多種發(fā)出惡臭的動物糞便來裝飾自己的小窩,這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為了弄清楚這個原因,研究人員將從屬于兩群穴鸮的10個洞穴中的所有糞便、穴鸮做的糞球和甲蟲拿走。然后,他們用牛糞重新填充其中一群的洞穴而讓第二群的洞穴裸露著。4天之后,研究人員收集被穴鸮吃掉的獵物殘骸,然后交換兩個群體的條件進行重復試驗。對穴鸮的食物殘留進行了仔細研究后,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當洞穴用牛糞圍繞時,穴鸮吃的屎殼郎的量增加了10倍。原來,穴鸮不出去捕獵,只是花很多的時間傻傻地呆在洞穴中,它們就像漁夫一樣,將一條釣魚線放在水中,并且在那里守株待兔。

兀鷲“轟炸”鴕鳥蛋

在非洲熱帶草原上,生活著一種猛禽白兀鷲。這種鳥不僅吞食動物尸體,還吃鴕鳥蛋。鴕鳥蛋的殼既厚又硬,白兀鷲的嘴和爪子是無法打破它們的。于是,它們發(fā)明了一種“高空轟炸法”:用雙爪緊緊抓住一塊重300克左右的石塊,然后飛到80~100米的高度松開雙爪,讓石塊從空中落到鴕鳥蛋上,一舉將蛋打破。在使用工具方面,白兀鷲不愧為高手。它那轟炸法的命中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它選擇的空中高度也是非常理想的,因為如果飛行高度低于80米,鴕鳥蛋不一定會被打破;如果飛得太高,就會把鴕鳥蛋打得稀巴爛,使蛋液流得滿地都是。而從80~100米上空掉下來的石塊,正好能將鴕鳥蛋打開一條裂縫,以便白兀鷲把嘴伸進去喝個痛快。

從上面的實例可以看出,聰明動物實在不少。其實,下面這些動物也有資格列入工具使用者的隊伍。

大象會用鼻子抓住樹枝來搔癢;雌黃蜂用泥土把卵封起來后,會用嘴咬著一塊小鵝卵石將封泥敲緊;射水魚看到停落在水面植物上的昆蟲時,便準確地射出一股強大的水流,把昆蟲擊落在水面上并將其擒獲;有一種畫眉鳥能夠用嘴銜著小石子使勁敲擊蝸牛殼,直到敲碎外殼,從中取出雪白肥嫩的美食;縫葉鶯在筑巢時能把長在樹上的一個大樹葉折疊起來,再用植物纖維把葉的邊緣縫合在一起,建成一個舒適的巢;最絕的是北極熊,它會將一只幼海豹從水里抓起來,把它弄傷,然后再放回水里,受傷的幼海豹所發(fā)生的哀叫聲及血腥味,會把它的母親引來,于是都成了北極熊的腹中物。

有趣的是,動物不僅用工具來取食,還會把工具當武器用。比如,禿鷹和小動物打架時,能站在五六十厘米外用石頭擲擊對方;狒狒用樹枝來打有毒的蝎子,直到對方不動為止;黑猩猩經(jīng)常手揮樹枝來威脅敵手,而且還會利用杠桿的原理拿樹枝撬東西。

動物如何學習

動物不用背著沉甸甸的書包去上學,不用被繁重的家庭作業(yè)壓得喘不過氣來,也不用忐忑不安地把成績單交給家長簽字。但是動物的一生也必須不斷學習,學習如何捕食、溝通和自衛(wèi),包括如何使用工具,從而成為一只成功的動物。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動物使用工具既有先天的本能因素,又有后天的學習因素。

動物的很多行為是銘刻在基因中的,這是一種明顯的先天優(yōu)勢。如果為這種行為列一個清單的話,肯定非常冗長。

除了遺傳外,動物的一些行為是通過后天學習掌握的。比如,綠猴發(fā)現(xiàn)有入侵者時,會根據(jù)來犯者是爬行動物、陸生動物還是禽類而發(fā)出不同的警告聲。這種區(qū)別很重要,因為猴群中的其他成員也會根據(jù)不同的警告聲采取不同的逃跑措施。如果年幼的綠猴發(fā)出正確的警告聲,成年綠猴就也發(fā)出同樣的叫聲;但是如果它們出錯了,年長者則會發(fā)出正確的聲音。隨著不斷練習,年幼的綠猴會逐漸掌握在不同情況下發(fā)出不同聲音的技巧。

黑猩猩會把樹枝上的葉子摘去,然后將其截為適當?shù)拈L度,用來掏白蟻窩中的白蟻。這種技術(shù)一般都是跟長輩學習到的,學會這種技術(shù),得花去黑猩猩4年功夫。

科學家認為,除了父母等同類動物的言傳身教外,游戲在動物的成長過程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游戲過程中,幼年動物也在學習將來生存所需掌握的技能。因此,捕食動物通常做互相追逐捕捉的游戲,而作為獵物的動物在游戲中學習逃跑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