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杭州亞運會火種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大莫角山成功采集。
良渚,又一次站在了全球的聚光燈下。
杭州亞運會的火種采集地,為何選擇在良渚?
(一)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來看看以前的亞運會,火種采集都選在哪里。
不論是奧運會還是亞運會,圣火已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一個重要符號。圣火象征著光明、團結、友誼、和平、正義。
1951年第1屆亞運會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時,就將奧運會點燃圣火的做法繼承了下來。而要點燃圣火,就要先進行火種采集。
與奧運火種采集固定在奧運會發(fā)源地——希臘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前不同,亞運會的火種采集地點幾乎每一屆都不同。
第1屆新德里亞運會的火種,是在印度莫臥兒第五代王朝的國王沙迦罕的王宮紅堡采集;
第5屆和第6屆曼谷亞運會的火種,都在泰國國王的皇宮采集;
第18屆雅加達亞運會的火種,是在首屆亞運會舉辦地印度新德里昌德國家體育場內采集……
在我國舉行的第11屆北京亞運會和第16屆廣州亞運會,相信不少人對火種采集地點和采集儀式都還印象深刻——
北京亞運會的火種采集地,在拉薩市以北100多公里、海拔7117米的念青唐古拉峰之下,由當時15歲的藏族姑娘達娃央宗采集,再由其將火種交給“體操王子”李寧。
廣州亞運會的火種,由采火使者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北烽火臺采集。
縱觀歷屆亞運會火種采集地點的選擇,背后都有著主辦國的“巧思”,有著其想向外界傳達的“無聲的語言”。
北京亞運會的火種采集地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念青唐古拉峰也是中國第一長河長江的源頭之一。
廣州亞運會的火種采集地居庸關長城,是長城的重要關隘,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這兩處地點,都象征著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聰明智慧,吃苦耐勞、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高貴品格,折射出了中國人民對和平和友誼的美好祈愿。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良渚遺址管委會提供
(二)
再把視線聚焦到良渚。
根據(jù)北京亞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火種采集地點的選擇來看,杭州亞運會火種采集地點的選擇,應是全國范圍的。
那為何最終選擇在本地的良渚古城遺址?
因為它的分量夠重、咖位夠大、意義夠深: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它是歷史文化意涵濃厚的“圣地”??脊艑W研究證實,早在距今5300—4300年期間,在長江下游環(huán)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yè)為經濟基礎的區(qū)域性早期國家——良渚文明。
它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中華大地上最早的國家文明,也是東亞地區(qū)最早的文明遺跡。
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成果改寫了中國歷史,也改寫了世界歷史,全國統(tǒng)編中學歷史教科書已將良渚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它是世界范圍認同廣泛的“高地”。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意味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終為國際公認。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指出,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長江流域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貢獻,是東亞和中國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偉大成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英國知名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曾兩赴良渚古城遺址參觀考察,對良渚遺址評價很高,并多次向西方學界介紹良渚遺址——
“對于良渚的理解和發(fā)掘,將世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認識,提前了一千多年。”
“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來看,良渚把中國國家社會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文明同樣的程度,幾乎是同時的?!?/p>
訪客參觀老虎嶺遺址公園。良渚遺址管委會提供
它是中華文明全面展示的“勝地”。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后,作為申遺重要組成部分的良渚古城城址區(qū)、瑤山遺址、外圍水利設施遺址陸續(xù)以遺址公園形式對公眾開放。
三個遺址公園集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huán)境的保護展示、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于一體。而在良渚博物院,還有常設主題展覽《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三個遺址公園和良渚博物院,成為全球訪客體驗和感悟“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展示古代中國和現(xiàn)代中國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已吸引超700萬訪客到訪,初步打響“看5000年中國到良渚”品牌。
牢記“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囑托,余杭充分利用AR、VR等數(shù)字技術,讓訪客在公園和博物院都能有沉浸式體驗;與敦煌“牽手”,聯(lián)合攻堅“潮濕環(huán)境土遺址保護”難題,已在良渚古城遺址南城墻、外圍水利系統(tǒng)遺址的老虎嶺遺址進行探索,力求讓普通訪客也覺得“有看頭”“看得懂”。
它是中華民族精神標識提煉的“寶地”。在省文物局的統(tǒng)籌指導下,良渚遺址主動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qū)域文明模式研究。
目前,早期良渚形成、長江下游地區(qū)史前社會文明進程等課題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提供了強大支撐。
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承載著五千年記憶的良渚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向標。
瑤山遺址。良渚遺址管委會提供
(三)
杭州亞運會火種采集地選在良渚古城遺址,我們想傳遞的“無聲的語言”是什么?
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6月2日的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fā)有為,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
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就要認識到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的第一個突出特性,便是連續(xù)性,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因此,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xiàn)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良渚,就是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考古研究證實,良渚文明以稻作農業(yè)為經濟基礎;5000年后的今天,水稻仍是中國最重要的農作物之,大米仍是中國人最主要的糧食品種之一。
考古發(fā)現(xiàn),良渚古城由宮殿區(qū)、內城、外城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組成。如此布局,與中國后世都城“宮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結構體系類似。北京故宮就是這樣的三重結構體系。
大到城市營造、水利設施建設,小到玉器雕琢、刻錄紋飾,都體現(xiàn)良渚先民原創(chuàng)、首創(chuàng)、獨創(chuàng)、外拓的“良渚精神”。這與5000年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不懼新挑戰(zhàn)、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一脈相承…
無論是物質領域還是精神領域,5000年前良渚先民在中國大地上創(chuàng)造出的寶貴財富、優(yōu)秀文化,仍在深深影響著當前的中國,在歷史的沉淀中成為深深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當前,杭州正謀劃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這條由余杭最先提出的文化大走廊,以良渚文化為核心,串聯(lián)起5000年良渚文化、2000多年運河文化、1000多年徑山文化、雙千年古鎮(zhèn)文化、苕溪文化、紅色文化等,致力于形成歷史文化的連續(xù)性。
越劇版《俄狄浦斯王》在良渚瑤山遺址演出。受訪者提供
再登高一步,我們以更高站位考量良渚火種采集的廣闊內涵。人類偉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通的。
兩年前,在瑤山遺址首次對外開放時,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用越劇的念白和唱腔,以古希臘戲劇的歌隊形式,在瑤山遺址的“祭壇”上,表演了古希臘戲劇《俄狄浦斯王》的片斷。這是一個偉大的古老文明向另一個偉大文明致意,藝術地表達了對文明傳承的敬意,對文明互鑒的期待。
從這個意義上,在良渚古城遺址采集杭州亞運會火種,正是我們站在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當下,回望先人們篳路藍縷、迤邐走來的偉大足跡,慎終追遠,撫今追昔,尋找“我們從哪里來”,明確“我們到哪里去”,堅定邁向中國式現(xiàn)代化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光明前途的一小步。
良渚火種,燭照未來。
#亞運好聲音##嗨,亞運##亞運問答#
來源|潮新聞 執(zhí)筆 唐駿垚 沈聽雨
編輯|王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