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古代中國人穿著衣冠服飾及印染技術的情況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科學技術協(xié)會

人類文明的進步,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有了紡織品、衣冠服飾,不再是獸皮、葦、葉遮體了。古代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種植養(yǎng)殖紡織原料、發(fā)明織布的民族之一,在印染技術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服裝!

世界上不同地區(qū)的古代人類普遍是以**“麻、絲、毛、棉”**這四類纖維為紡織原料,它們經紡績、繅絲成為紗或線,再經編織或機織成布、帛等紡織品,最后就能制作成衣、被了。古代中國人很早就開始種植養(yǎng)殖紡織原料,并最遲在距今大約6000年前已掌握紡織技術,從而推動了中華民族特色服飾的產生和發(fā)展。我們考察古代人的服飾,主要可以通過考古實物、雕刻繪畫、文字記載等途徑。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陶塑、玉石雕刻的人像,都是穿衣、戴帽的,再經與相關文字記載印證,我們就能夠大致了解3500多年前的商代人服飾情況。正如《禮記》所說,商周時期中國人是:“上衣下裳、束發(fā)右衽”,束發(fā)****時還要戴冠。

1、服裝。先秦時期中國人穿的“衣”和“裳”,是彼此分離的兩種衣服。中國最古老書籍《尚書》、《詩經》中就有“玄衣、袞衣、黃裳、繡裳”等稱謂。其中,“類似今天的浴袍,是遮蓋身體、沒領子的布袍,袍子在胸前左右掩蓋為“交領”;“類似今天的筒裙,最初是由前后兩片組成,前后遮蔽人體下半身,漢朝的裳則變?yōu)橐黄苯影麦w。

衣和裳之中,**衣****在上面、**修飾作用更重要,因此中國古代也用“衣”一詞泛指一切可遮蓋身體的服飾?!邦^衣”是帽子之類的東西,“足衣”是腳上穿的襪子和鞋。

漢民族的衣是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右襟掩覆于內,這就是**“右衽(衽即指衣襟)。而中國古代一些少數(shù)民族,穿衣時則是反向的左衽,他們還不束發(fā)、披散頭發(fā),所以“披發(fā)左衽”這個成語就專指落后不文明的狀態(tài)。此外,古代漢族人在死人身上的衣服,也是左衽、代表陰陽有別,還有陪葬的壁畫、先人的畫像均為左衽,“左衽”這個詞也因此指死者。**

除衣服之外,古代貴族和官員常在腰間束一條寬絲帶、象征身份,這就是**“紳帶”**。紳字后來就引申指士大夫,是“鄉(xiāng)紳”、“官紳”這些詞的來源。

古代貴族和官員有時還會在腹前束一類似圍裙的布片(最初多是皮革材質),即**“韨”**(fú),它長度過膝,是一種主要用于祭祀的禮儀服飾。

大約自戰(zhàn)國時期開始,中國人嘗試將衣和裳連在一起,這種形式在漢代被固定下來,就是“深衣”了。深衣是將衣、裳分開裁剪、上下縫合、形成內擺,因其可將人體掩蔽嚴實、“被體深邃”而得名。深衣是古代中國人最重要的禮服樣式,在漢代之后的2000多年中被不斷仿制、改進,可以說,中國古代的絕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服裝都是在深衣基礎上發(fā)展而來。自唐代開始,中國婦女的特有裝束也被逐步固定下來,主要由**“衫、裙、帔”**三件組成。裙長曳地、衫的下擺扎在裙腰里,帔帛則像圍巾一樣披在肩上。

2、褲子。與衣袍相比,褲子出現(xiàn)較晚,最早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引入中原,最初都是“開襠褲”。晉代出現(xiàn)“裈”(kūn),才是**“連襠長褲**;晉代還將短褲叫“犢鼻裈”,類似今天的三角短褲,上寬下窄、穿上像牛鼻子,是窮人勞動時所穿。晉代之后人們不斷改進褲子的形制、樣式,特別是到了唐代,褲子進一步受到少數(shù)民族服裝影響、褲腳收緊,婦女也常穿。

3、頭飾。古代中國人都是束發(fā)、戴冠的,因此對冠、帽非常重視。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雕像顯示,當時人都束發(fā),有身份的人戴“扁冠”、平民則不帶帽子。

漢代時中國有了完整的“冠冕制度”。身份低的人帶**“幘”**(zé),是一種包著束發(fā)的布制頭巾,分平頂、屋狀頂(介幘)兩種,都屬于便帽一類。東漢時有身份的人是在幘上帶冠、冠下襯幘,這就是“加冠”一詞的來歷了。漢代的冠,為了能套在幘上,會用麻布、漆紗扎起來呈籠子狀,稱“籠冠”。古代中國人冠、便帽的形式還會與****束發(fā)的形式配合,這一點在古代婦女身上最明顯。

唐宋時期,中國人主要用**“幞(fú)頭帽子”**遮住束發(fā)的發(fā)髻、一直沿用到明代(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很多實物),因用的紗羅通常為青黑色、也稱“烏紗帽”。唐代時,這種帽子還是每次、臨時系裹;宋代則是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可以隨意脫帶了。宋代至明代,幞頭帽子樣式更豐富,是不同身份的重要標志。清代則比較特殊,平民剃發(fā)免冠,官帽則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圓形笠子帽。

4、印染技術。古人想讓服飾更加絢麗美觀,就要在紡織品上染色。古代中國人很早就利用礦物、植物提取染料給紡織品染色****了,使服飾、工藝品更多姿多彩、具有民族風格??脊棚@示,在距今大約6000年前,中國人就已使用含有“赤鐵粉”的礦物質將麻布染成紅色。而植物染料更是中國古代染色的主流,自商周時期之后的3000多年里,中國人植物染料采集、制備、使用技術一直值得稱道。商周時期,紡織品的染色技術日趨成熟,能染出很多種顏色,宮廷手工坊還設專門的官吏“染人”、“掌染草”。漢代以后,紡織品染色技術已固定了兩種路徑:一是織后染(直接在織物上印顏色和花紋),主要是對絹、羅等絲制品;二是先染紗再織,主要是對麻、棉等紡織原料。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直接在織物上印花紋的技術,還有蠟染技術。古代中國人稱這樣的花色織物為“纈”(xié)。**印花織物在戰(zhàn)國期考古中有發(fā)現(xiàn),但并沒有文字記載,而且遺憾的是后來還中斷了!**直到東晉時期,才又從最簡單的印染點花、條紋工藝開始復興。

唐代出現(xiàn)稱為“夾纈”的直接印花法,是用兩塊鏤空的版模將素色絹帛夾緊,在上面施色、染出對稱的花紋圖案,還出現(xiàn)了凸版拓印的印花技術。到宋代時,中國的印染技術已很全面、色譜非常齊備。到公元1834年法國佩羅印花機發(fā)明****之前,中國的手工印染技術一直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同時,中國古代的染料也非常豐富,這就保障了紡織品的絢麗多彩。古代中國人還認為:青、赤、黃、白、黑為“五原色”,將它們混合可以得到間色(多次色)。

青色**(藍)**,用從植物藍草中提取的“靛藍”為染料。新鮮藍汁侵染織物后氧化呈深藍色,就是“青色”(青出于藍)。這種工藝歷史悠久,在《詩經》、《禮記》中已有記載。自然界中能榨出藍汁、制靛藍(靛青)的植物很多,如北方的馬藍、南方的槐藍,所以青色就是中國古代使用最多染色****色種。

**赤色,最初用含鐵的礦粉、朱砂(硫化汞)為染料,這樣的礦物質染色牢固度非常。**因此,漢代改用茜草、南方蘇方木等植物提取物為染料。古人通過大規(guī)模種植茜草,從茜草根中提取“茜紫素”,再以明礬、鋁鹽等為媒染劑,就染出“絳紅色”,是一種比較暗的紅色。

**黑色,用從冬青葉、柿葉、栗殼等多種植物的提取物為染料。從這些植物中提取的單寧酸與鐵鹽發(fā)生作用,即可在織物上生成單寧酸鐵,即“黑色”。這種黑性質穩(wěn)定,織物日曬和水洗不易退色,因此自周代一直沿用到清代,**直至近代才被硫化黑等化工染料所代替。

**黃色,**用梔子花果實的提取物為染料。其中含有的“藏花酸”(黃色素)是一種直接染料、染色工藝簡單,染成的黃色微泛紅光。南北朝以后又從槐樹花、地黃等植物中提取染料。特別是拓桑木中所含的“拓黃”色素,可染出“赭黃”,在強光之下泛紅光,自唐代開始就成為皇家專用之色

**白色,**主要用漂白的方法。漂白生絲是用強堿脫去絲的膠質;漂白麻是用草木灰、石灰反復侵煮,再日曬多日,使其中的雜質和色素氧化變白。后來還出現(xiàn)了硫黃熏蒸的漂白法。

總之,古代中國人憑借勤勞和智慧,發(fā)明了世界領先的紡織技術、印染工藝,從而保障了中國人衣著服飾的豐富多彩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