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元代“朱致遠琴”之問(下)

Zhang Jin
原創(chuàng)
中國工藝美術(shù)學(xué)會非遺工作委員會委員
收藏

元代“朱致遠琴”之問(下)

呂埴 文化學(xué)者

“朱遠”和“慎庵”

清代琴書中言及“朱致遠琴”者,并不罕見,如清初周魯封根據(jù)徐祺傳譜編印的《五知齋琴譜》卷一“歷代圣賢名錄”之“朱致遠”名下云:

“制仲尼式琴,音韻超越,岳山焦尾,俱用鐵梨木。今之藏者,皆有牛毛、梅花斷紋。腹內(nèi)俱有赤城朱致遠字樣,或朱遠字樣?!?/p>

既然說是“今之藏者”,可見編者或其周邊人等有這樣的收藏,腹款為“朱致遠”或“朱遠”。至此,“朱致遠”又有“朱遠”一說。

近代琴學(xué)大師、“九嶷派”創(chuàng)始人楊宗稷在其《琴學(xué)叢書》“琴學(xué)隨筆卷之一”,也有這樣一條記錄:

“五知齋云,朱致遠琴有赤城朱致遠或朱遠字,今所藏者,皆有牛毛、梅花斷紋,鐵梨木岳齦。又云斫琴名手,元有朱致遠。惟《浙江通志》竟無遠名,或非天臺之赤城也。予得一張,款式皆相符合,腹有慎庵朱遠四字,音極佳?!?/p>

楊宗稷以《浙江通志》沒有朱致遠的記載,懷疑他并非臺州人。其實所謂“通志”,涉及的內(nèi)容極為龐雜,應(yīng)錄而未錄的人物所在多是,漏列朱致遠這樣的匠人是不足為奇的,其所懷疑未免武斷。楊氏在此書中也表明,“朱致遠”又稱“朱遠”,其“予得一張”,腹款即為“慎庵朱遠”。

1919年7月,楊宗稷的《琴學(xué)隨筆》一書成書于北京。同年8月25日,蘇州城舉辦了現(xiàn)代史上首次全國性古琴雅集,“假座蘇州城內(nèi)護龍街尚書里顧家別墅,一名怡園”,此即著名的“怡園琴會”。楊氏雖受邀,但卻未赴會。一年后,組織者葉希明刊刻《會琴實紀》,其卷六“琴考”收錄的第一張琴,記載如下:

“游龍仲尼式,牛毛斷紋。吳縣顧鶴逸家藏。

龍池內(nèi)刻‘慎庵朱致遠制’,楷書?!?/p>

顧鶴逸實即“怡園琴會”的東道主,除提供私家花園作為場地之外,他還出示家藏琴器于會中陳列。可知,當年蘇州鐵瓶巷顧家過云樓中,曾有過這么一張署有“慎庵朱致遠”腹款的古琴。

顧家此琴與楊宗稷腹款“慎庵朱遠”的藏琴,今均已不知流落何處,但現(xiàn)藏四川博物院的元仲尼式“浮香”琴,有“元朱慎庵雅制”刻款。該琴面桐底梓,通體髹黑色漆,鹿角灰胎,螺鈿徽。琴弦缺失,雁足缺一,琴軫缺失。漆面有蛇腹斷紋。該琴為民國時成都著名琴人裴鐵俠先生所得,1951年由其三子裴元翰捐贈四川博物院。2019年11月,劉景韶先生舊藏“靜遠”琴現(xiàn)身嘉德秋拍。該琴亦為仲尼式,通體髹熟栗色漆,銅徽,鹿角灰胎,細部蛇腹斷、冰紋斷隱現(xiàn)。琴背鐫銘“靜遠”,長方形龍池、鳳沼,硬木貼格制作精細,納音隆起。青白玉軫足,紫檀岳尾。鳳沼周邊鐫刻印文:“八琴堂”“古之人”“綠綺硯齋”,為劉景韶先生自用印。值得一提的是,該琴有“赤城慎庵朱致遠制”墨書腹款。

[元]“浮香”琴 仲尼式 四川博物院藏

“元朱慎庵雅制”款

相對“赤城朱致遠”而言,無論“朱遠”,還是“慎庵”,在以往文獻中都罕有著錄。尤其“慎庵”,《琴學(xué)隨筆》與《會琴實紀》之前,尚未見有人提及。而在“朱致遠”和“朱遠”前署款“慎庵”絕非偶然,“慎庵”或是朱致遠的別號,取“慎”為號,或許正是其斫琴的自我誡勉。

關(guān)于“慎庵”,故宮博物院另有一無名琴,琴為仲尼式,元代制作,亦清宮舊藏。朽桐木斫,通體黑漆,紫漆修補。鹿角灰胎薄而堅,牛毛兼冰紋斷。長方池沼,金徽系改配,青白玉足,碧玉軫,紫檀岳尾。琴背有乾隆皇帝銘刻及鈐印,其腹款為楷書刻款填漆“慎廠”二字?!皬S”和“庵”同字異體。此琴較之上文所提腹款“赤城朱致遠制”的那張無名仲尼式琴,精彩略遜,而尺寸稍寬大。但兩琴比例一致,各處細節(jié)完全相同,應(yīng)為同一人之制作,或許是制作時間有前后之別。再結(jié)合《五知齋琴譜》《琴學(xué)隨筆》《會琴實紀》的記錄,“朱致遠”“朱遠”“慎庵”(或作“慎廠”),無疑是同一個人。

[元]仲尼式琴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仲尼式琴局部

成書于抗戰(zhàn)前夕的《今虞琴刊》,保存下來民國年間大量的古琴資料,內(nèi)中涉及“朱致遠琴”共計十八張。此十八張琴,言款字為“朱致遠”或“赤城朱致遠”的有十五床。其他三張,梁儒齋名下藏琴,有款“元朱慎庵制”;邵森藏仲尼式“靈籟”琴,“池內(nèi)刻赤城慎庵朱致遠制”;白體乾藏仲尼式無名琴,落款有“洪武三年”和“赤城朱遠”字樣。

楊宗稷言及朱致遠“款皆不書年,相傳為元人”,所謂“不書年”,確實是常見的情況。而此張白體乾藏器,是現(xiàn)所知唯一一張有年款的“朱致遠琴”??上嵨镫y尋,不能驗證。當然,一位斫琴師一生斫琴無數(shù),不同時期、不同環(huán)境、不同心境下所斫古琴,署款方式肯定是有所變化的。朱致遠偶有一張署年款的琴,也不是不可能的。白體乾這張腹款“洪武三年”和“赤城朱遠”的古琴,看來不大可能是后人的偽作。因如要作偽,世人既已都認為朱致遠系元人,就沒有必要署明代的洪武款了。

楊宗稷言朱致遠“相傳為元人”,是一直以來的“相傳”。朱致遠屬元屬明,都應(yīng)該各有依據(jù)。但明天啟以還,再也沒有朱致遠是明人的說法。降及清代乃至如今,朱致遠幾乎成了元代古琴斫制的唯一代表。上文提及南京博物院所藏無名仲尼式琴,其董其昌銘文言“天臺朱致遠先生,以善斫焦桐,孤鳴當世。迄今幾三百年”,末署“天啟七年”,即公元1627年。上推三百年乃大元致和元年(1328年),距至正元年(1341年)不遠,所謂“幾三百年”者,或約略始于此時。再有白體乾腹款“洪武三年”(1370年)的“赤城朱遠”琴。由此推估朱致遠斫琴生涯,從元至正年間至明洪武年間,橫跨元明兩代,應(yīng)該是大體不錯的。

余語

鄭珉中先生曾言,“宋明琴之間,有個模糊度”。元朝國祚較短,所存古琴實物自然不多,故很難總結(jié)出元琴的工藝特點。而朱致遠琴的存在,可謂是元琴的一抹亮色。本文所提及諸張“朱致遠琴”,都真當?shù)闷稹犊紭勨攀隆贰霸烨倬^”,和《五知齋琴譜》“音韻超越”這樣的評語。誠然,朱致遠所斫之琴,無唐琴之弘大,亦無北宋琴之文雅,但卻一掃南宋以降“薄而清”“厚而古”“聳而狹”等偏頗。甚至明清以降,古琴斫制亦未有超越朱致遠者。正如北京大學(xué)王風先生所言,朱氏斫琴“纖悉無遺,至允至當,誠堪謂宗師之風”。

評論
科普員趙鵬
太師級
鄭珉中先生曾言,“宋明琴之間,有個模糊度”。元朝國祚較短,所存古琴實物自然不多,故很難總結(jié)出元琴的工藝特點。而朱致遠琴的存在,可謂是元琴的一抹亮色。本文所提及諸張“朱致遠琴”,都真當?shù)闷稹犊紭勨攀隆贰霸烨倬^”,和《五知齋琴譜》“音韻超越”這樣的評語。誠然,朱致遠所斫之琴,無唐琴之弘大,亦無北宋琴之文雅,但卻一掃南宋以降“薄而清”“厚而古”“聳而狹”等偏頗。甚至明清以降,古琴斫制亦未有超越朱致遠者。正如北京大學(xué)王風先生所言,朱氏斫琴“纖悉無遺,至允至當,誠堪謂宗師之風”
2023-07-13
科普我愛你愛你
舉人級
點贊
2023-07-13
科普634fdbcebc447
學(xué)士級
已學(xué)習(xí)
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