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李晶靜(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
監(jiān)制:中國科普博覽
最近,《五星出東方》舞劇正在進行全國巡演,演員們的舞姿不僅翩然美麗,還兼具東方美感和濃郁的西域風情,驚艷了廣大觀眾。聽到這出舞劇的名字,相信不少聰明的小伙伴肯定一下就會聯想到那件聞名遐邇的國家一級文物——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遺址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式織錦護臂。沒錯,這出絕美舞劇的構想和題材正來源于它。
視頻來源:中央電視臺
然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指的是什么?這里的“五星”是哪五星?古人對它的認識又是怎樣的?這篇文章就將一一解答這些問題。
《五星出東方》舞劇
(圖片來源:《五星出東方》劇照)
沙海中的文物奇跡
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城以北150千米的沙漠深處,中日聯合學術考察隊隊員正在尼雅遺址進行緊張有序的考古發(fā)掘,他們發(fā)現了漢-晉時期的房址、墓葬、陶器、木器、鐵器、糧食作物等大量古人生活留下的遺跡和遺物。
在編號為M8的墓葬中,埋葬著一對衣著華麗的夫妻,男性墓主的右臂上綁了一塊顏色艷麗、十分醒目的護臂,考古隊員將其展開之后,發(fā)現上面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8個篆體漢字。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出土時狀況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這件織錦護臂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兩長邊各縫綴有3條長約21厘米、寬約1.5厘米的白色絹帶。護臂自右至左依次用紅、黃、藍、綠、白五色經線織有鳳凰、鸞鳥、麒麟、白虎等動物,以及云紋、芝草、星宿等代表吉祥的傳統(tǒng)紋樣,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篆字分別位于長邊的上下兩側,與紋樣形成了有機的整體。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展開全貌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據碳14測年測定,新疆尼雅遺址所處的年代距今約1800多年,當時正是中原的漢朝時期,而這件漢式織錦護臂在出土時顏色十分艷麗,圖案盡顯祥瑞,仿佛被不久前才被埋藏。盡管穿越千年,它仍以完整的面貌來到了我們眼前,不得不令人大為驚嘆!
護臂蘊藏的天文含義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被稱為20世紀中國考古最偉大的發(fā)現之一,不僅是因為其其彰顯了漢代高超的織錦技術,更是因為這8個漢字顯示出的漢代社會天人感應的理念及其背后所蘊含的古人對天象的認知。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十分重視觀測天象,一方面是為了歷法和農業(yè)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天人感應學說的驅使。古人強調天人感應,將人間發(fā)生的事情與天上的星宿對應起來,如果天上的星宿發(fā)生了變化,那么它所對應的人或事也一定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盡管如今看來,天人感應學沒有科學依據,但它卻恰恰包含著古人對天象的觀測和認知。事實上,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與星占學相伴而生,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
在中國古代,所謂“五星”指的就是太陽系內的水、金、木、火、土五大行星,又被稱為辰星,太白、歲星、熒惑和鎮(zhèn)(填)星。“東方”指的是我國古代占星術中特定的天穹位置,是古人對天空劃定的方位。“中國”則是一個地理概念,指的是漢代所轄的處于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qū)。
綜合起來,“五星出東方”指的就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顆行星由高到低排成一線,懸掛在東方的地平線之上。而“利中國”,則是由于這一奇特天象既壯觀又罕見,在上千年的時間里,可能只能遇見幾次,所以古人十分重視,賦予了它重大的星占學意義,將其視為大吉之兆,特別是有利于軍國大事。
因此,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一說法。目前所見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天官書》中,其中記述道:“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利;積于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p>
現代天文學建立之后,雖然我們已經知道“五星出東方”這一天象較為罕見,但它實際上只是正常的天文現象,其出現原因是由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顆行星沿著各自的軌道圍繞太陽運行,在特殊時刻它們會在視覺上呈現出距離很近的狀態(tài),從而能夠被古人用肉眼在大致同一方向觀察到而已,這一天象與地球上的人事禍福并沒有任何聯系。
“五星匯聚”天象
(圖片來源:Stellarium)
中國古代對“五星”的認識
之前我們提到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與星占學相伴而生,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而古人對五星的觀測,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并且古人還根據五星各自的特點,為它們取了更具東方色彩的名稱。
水星,古人稱之為“辰星”。因為在地球上看水星時,會發(fā)現水星一會兒出現在太陽的左邊,一會兒又出現在太陽的右邊,它與太陽最大的角距不超過30°,而古人將30°稱為一辰,因此其被稱為“辰星”。
金星,古人取名為“太白”,是因為它是五星中最亮的一顆,也是整個天空中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最亮的星。
實際上,金星在古代還有“啟明”和“長庚”兩個別名,這是因為金星距離太陽很近,并且只有在太陽快要上升、或是太陽落?地平線后不久時才能看到金星。古人開始以為這是兩顆不同的星,所以將早晨那顆命名為“啟明”,晚上那顆命名為“長庚”。我們熟知的《詩經·小雅·大東》中即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的詩句,這里的“啟明”和“長庚”指的就是金星。
木星,在古代被稱為“歲星”。這是因為古人經過觀測發(fā)現,木星大概是每12年運行一周天,每一年都會行經一個不同的特定星空區(qū)域,而12年之后又會回到同一位置,因此古人利用木星這種運動規(guī)律來紀年,將木星稱為“歲星”,這種紀年法也被稱為“歲星紀年法”。
火星,又名“熒惑”,由其火紅的顏色而得名,取“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我國古代著名天象“熒惑守心”,就是指火星在心宿內發(fā)生“留”(一段時間在附近運動)的現象,而這也被認為是大兇的天象。
土星,古人稱之為“鎮(zhèn)星”或“填星”,這是因為土星大約28年運行一周天,每年坐鎮(zhèn)28宿中的一宿(古人把全天分成28宿),而其被描述為“歲填一宿,故名填星”,土星也因此得名。
到了漢代,由于五行陰陽學說的盛行,古人將其附會于五星之上,于是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熟知并且沿用的名字,即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
《七政周天圖》中的太陽、月亮和五星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除了上述對五星位置、亮度和顏色的認識之外,古人還對最為重要的五星運動規(guī)律有所關注。大概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對五星位置的觀測、計算和記錄就沒有中斷過。隨著古代科學和天文學的不斷發(fā)展,天文學家不再將關于五星的認識與星占學相聯系,而是追求高精度的行星計算,使得中國古代對行星運動的認識由感性轉入理性,逐步走上了科學化的道路。
結語
“五星出東方”漢式織錦護臂埋藏于千年之前,在無數個寒來暑往中靜靜躺在沙漠深處,等待著千年之后的相遇。如今,當我們有機會在新疆博物館凝視這件跨越千年的文物時,我們不僅知道它代表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織錦技藝,顯示了絲綢之路沿途文化的豐富多彩和交流互鑒,還能夠了解到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對星辰大海的認識和探索。
由于受到當時科學發(fā)展水平的限制,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對五星的認識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局限性,比如濃厚的星占學色彩和主觀想象,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其中包含的科學成分加以解讀,并體悟其體現出的古代新疆人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以及對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的詮釋。借由小小的護臂,我們得以邂逅千年前的錦繡中華。
參考資料:
[1]鄭娜.《五星出東方》激活千年之想[N].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02-28 ( 007)
[2]《國家寶藏》第二季
[3]李亮.正月初一這天將會出現“日月同升,五星聯珠”的罕見天象![EB/OL].[2021.2.12].科普中國
[4]于志勇.新疆尼雅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彩錦織文初析[J].西域研究,
1996(03):43-46.
[5]江曉原.古代中國的行星星占學—天文學、形態(tài)學和社會學的初步考察[J].大自然探索,1991(01):107-114.
[6]唐泉.中國古代行星理論研究現狀與展望[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3,30(05)
:82-88.
[7]吳守賢,劉次沅.中國古代的行星位置記錄[J].陜西天文臺臺刊,198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