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專家:李彩虹,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主管技師(營養(yǎng))、中國營養(yǎng)學會會員、新疆營養(yǎng)學會會員
審核專家:陳培培,新疆營養(yǎng)學會常務理事、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副主任營養(yǎng)師、新疆青少年科普教育專家
薯條、可樂、炸雞……
心情不好就想吃吃吃……
試問,是不是很多人曾經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心情不好就想暴飲暴食,因為壓力大或者感覺郁悶,想找食物來發(fā)泄,根本目的是想驅散不開心。
從根因分析,這是一種抑郁的表現。
抑郁****癥小百科(源自“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
抑郁癥是現在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以連續(xù)且長期的心情低落為主要的臨床特征,是現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類型。抑郁癥可以表現為單次或反復抑郁發(fā)作,以下是抑郁發(fā)作的主要表現。
**心理表現:**心情低落、無愉快感、興趣減退、焦慮自卑、悲觀厭世、幻覺妄想、常伴有自責自罪等。
**思維認知表現:**近事記憶力下降、反應時間延長、學習困難、言語減少、對答困難等。
**軀體****活動表現:**早醒睡眠障礙、乏力、食欲性欲減退、不愿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坐立不安、胸悶氣短、產生自殺的觀念或行為等。
其實,抑郁癥除了心境、認知、思維、軀體等方面有所變化,還有一部分抑郁癥患者并非是我們所熟悉的刻板悲觀印象,他們會把自己抑郁的一面掩飾起來,戴著微笑的面具,讓人以為自己生活愉快,使抑郁癥狀更難被發(fā)現。
從動因分析,是想通過食物獲得快樂。
但是,你的食物選對了嗎?
你的抑郁90%可以靠食物改善,這句話出自一位既精通精神醫(yī)學又懂營養(yǎng)學的醫(yī)學博士,他基于自己36年的臨床經驗,5000多例的病例,證實了用食物也可以驅散抑郁情緒。
其實,食物對抑郁的治療效果也是因人而異的。但是你的抑郁情緒,是可以通過食物來改善的。
飲食與人的焦慮和抑郁等常見的心理障礙有著莫大的關系,食物中的諸多營養(yǎng)物質對機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變化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許多流行病學研究也表明,飲食在抑郁癥的治療和預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膳食模式與抑郁
從膳食模式來看,地中海式飲食結構特點以蔬菜水果、魚類、五谷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對食物的加工簡單,并選用當地、應季的新鮮蔬果作為食材,避免了微量元素和抗氧化成分的損失。2019年墨爾本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研究中心對20項觀察性研究和6項干預試驗的結果進行了定性檢查后,發(fā)現大多數(85%)研究及試驗都支持地中海膳食模式能降低抑郁癥的發(fā)病率。
關于東方膳食模式與抑郁癥的相關研究發(fā)現:經常食用紅肉、家禽、甜飲料和啤酒為特點的飲食會增加抑郁癥患病的風險。相比而言,各種顏色的新鮮蔬菜可能與降低抑郁的風險相關,有研究結果證實深綠葉蔬菜攝入率較低的孕婦產前抑郁檢出率更高。
營養(yǎng)成分與抑郁
從營養(yǎng)成分來看,研究證實與抑郁相關的營養(yǎng)成分有很多很多,如葉酸、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鎂、ω-3多不飽和脂肪酸、色氨酸等,因為食物中的酪氨酸、維生素B6等營養(yǎng)物質是合成神經遞質多巴胺(能夠傳遞興奮及開心,我們的情緒會隨其濃度波動)的原料之一。
酪氨酸是腦部功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可以直接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富含酪氨酸的食物有乳酪、牛肉、酸奶、蠶豆、扁豆、菠蘿、香蕉、無花果、金槍魚、帶魚、鱸魚、黃花魚、鯉魚、牡蠣、螃蟹、鮑魚等。
維生素B6在機體內主要以輔酶形式參與多種物質和能量代謝,當其缺乏時可抑制髓鞘形成、神經遞質合成和氨基酸代謝的谷氨酸脫羧酶等相關酶活性,導致易怒、運動失常和震顫等行為異常。
維生素B6的食物來源很廣泛,通常在肉類、全谷類、蔬菜和堅果類中含量較高,動物性食物中的生物利用率優(yōu)于植物性食物。含量豐富的食物有金槍魚、動物肝臟、核桃仁、花生、蘑菇、全麥、小米、糙米、燕麥、青稞等。
維生素B12的缺乏癥有許多非特異性的表現,例如發(fā)育遲緩、易怒和虛弱;還有一些神經反應發(fā)生改變也可能出現,如感覺不良、深肌腱反射喪失、運動障礙、低肌張力、癲癇和麻痹。有研究報道,75例頭痛患者中24%的病患血清維生素B12缺乏,用維生素B12治療3個月后,18例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接近正常,且貧血、頭痛和焦慮等癥狀均已恢復。
其膳食來源主要為動物性食品,如動物肝臟、羊肉、牛肉、豬肉、雞肉、魚類、蛤類、蛋、牛奶、乳酪和乳制品等,豆制品經發(fā)酵也會產生一部分維生素B12。
掌握正確的食物攝入量也很重要
從現有研究結果來看,幾乎很多食物都與抑郁的發(fā)生與調節(jié)有關。但是,千萬不能盯著某一種食物的單一功效猛吃,好物吃多亦有害。因此,建議從《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準則開始,合理規(guī)劃每日膳食的量和類別,努力將抑郁癥“吃走”。
因地制宜會更好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民族,有著不同的民俗膳食習慣。不必苛求千篇一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
[1]王雪苗.中國人膳食模式與抑郁癥的關聯性研究[D].浙江大學,2020.
[2]石鴻輝,廖正睿,周瑋,等.植物性膳食營養(yǎng)素調節(jié)焦慮抑郁行為的研究進展[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20,26(5):71-76.
[3]呂燕宇,賈小芳,黃緋緋,等.膳食營養(yǎng)和生活方式與抑郁癥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9,40(4):481-487.
[4]甄忱,江凱.營養(yǎng)素膳食模式與抑郁癥關系的研究進展[J].農產品加工,2022,48(4):74-79.
[5]Calk M,Aktas M S Cecen E,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vitamin B 12 deficiency and tension-type headache in Turkish children[J].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8,39(6):1009-1014.
[6]王言頻;藍航蓮;趙艾;鐘無限;毛帥;張健;司徒文佑;張玉梅.中國十城市孕婦膳食多樣性與產前抑郁關系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22,28(08):63-66.
[7]陳霄,嚴雋陶,尹露等.豐富環(huán)境對抑郁大鼠行為學及海馬CA1區(qū)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酪氨酸激酶受體B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22,37(01):21-26.
[8]《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一圖讀懂[J].糧油食品科技,2022,30(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