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巧妙均衡,我國公布載人登月方案

中國航天報
原創(chuàng)
《中國航天報》是中國唯一一家權威介紹航天高科技產業(yè)的報紙。
收藏

7月12日,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海聯介紹了我國載人登月初步方案:采用兩枚運載火箭,分別發(fā)射月面著陸器和載人飛船,在環(huán)月軌道進行交會對接。目前,科研人員正在研制長征十號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和月球車等關鍵裝備。那么我國載人登月任務為何要分兩次發(fā)射?選擇環(huán)月軌道交會對接,有何考量?未來,將有哪些服務于我國航天員的月面裝備有望公開亮相呢?

載人月球車概念圖

立足現實 性價比高

截至目前,“阿波羅計劃”是唯一成功的載人登月計劃,由1枚土星5號重型火箭發(fā)射載人飛船和登月艙。同時代,蘇聯研制了N1重型火箭,計劃發(fā)射7K-LOK月軌模塊和LK登月艙,同樣選擇了由重型火箭一次性發(fā)射的方案。而我國規(guī)劃的載人登月任務分兩次發(fā)射執(zhí)行,體現了對于力求任務成功與降低潛在風險的權衡。

在美蘇論證載人登月之初,航天器交會對接技術還不成熟,快速發(fā)射兩枚甚至多枚火箭也有一定難度,如果分別發(fā)射月球著陸器和載人飛船,實施在軌對接,技術風險很大。為了降低風險,提高任務成功率,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辦法就是研制運力驚人的重型火箭,將登月艙和載人飛船一次性送去月球。

然而,當前情況有所不同。一方面,新一代重型火箭研制難度大,耗費時間長,綜合成本極高。比如,美國SLS重型火箭耗費了10多年時間、上百億美元,至今卻仍在使用過渡型號上面級。另一方面,航天器交會對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可靠。綜合衡量后,使用運力足夠、研制費用更低的火箭分別發(fā)射載人飛船和登月艙,在軌交會對接,反而是可行且合理的選擇。

其實,國外航天界“幫助”中國設想過更激進的載人登月方案。例如,美國宇航局前局長邁克爾·格里芬曾表示,中國使用4枚長征五號火箭,分別發(fā)射登月艙和飛船,有望很快實現載人登月。

我國當然不會采用這種“勉強”的方案,而是積極利用新技術成果,降低風險。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正在研制長征十號火箭,其芯級直徑為5米級,并聯安裝了7臺液氧煤油發(fā)動機,又捆綁了兩個芯級作為助推器,第二級使用2臺液氧煤油發(fā)動機,第三級使用3臺液氧液氫發(fā)動機,各級均采用共底儲箱,降低結構質量。

據央視報道,依靠推力提升和結構創(chuàng)新,長征十號火箭的起飛質量約為2187噸,預計月球轉移軌道運力會從長征五號火箭的8.2噸提高到27噸左右。這個指標與現役SLS重型火箭初期型相當,足以發(fā)射大型載人飛船和登月艙,為執(zhí)行兩次發(fā)射的載人登月方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考慮到長征十號火箭的研制耗費遠遠低于美國幾款重型火箭,我國載人登月方案無疑將具備更出色的性價比和可持續(xù)性。

巧選軌道 穩(wěn)中求新

我國載人登月初步方案的另一個亮點是雙重環(huán)月軌道對接。長征十號火箭分別發(fā)射登月艙和載人飛船后,它們各自獨立飛向月球,在環(huán)月軌道上交會對接。接下來,航天員從飛船進入登月艙,隨登月艙下降,安全著陸月球,開展科考活動。完成既定任務后,航天員乘坐登月艙起飛,返回環(huán)月軌道,再次和飛船對接后,轉移進入飛船并返回地球。

環(huán)月軌道對接是半個世紀前的美蘇“登月競賽”選中的高效可靠方案。不過,我國的環(huán)月軌道對接方案既借鑒了“阿波羅”環(huán)月軌道對接設計,又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與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部分登月方案不謀而合。

事實上,美國“阿波羅計劃”曾對比研究直接上升式、地球軌道交會對接、月球表面交會、環(huán)月軌道對接等多種方案,最終選定環(huán)月軌道對接方案。

具體來說,直接上升式方案要求整個登月艙著陸月球表面,完成任務后,上升器從月面直接上升返回地球,這對火箭運力的要求太高;地球軌道交會對接方案需用多枚火箭發(fā)射登月艙,其各部分在地球軌道上完成組裝后,采用類似直接上升式方案,從而不必研制重型火箭;月面交會對接方案是發(fā)射兩個航天器,分別著陸月球表面,一個專門攜帶返程燃料,另一個就是登月艙,在月面補加燃料后返回地球,但“阿波羅時代”航天器月面著陸精度誤差高達公里級,故該方案可行性不高;環(huán)月軌道對接方案設計的登月組合體包括飛船和登月艙,兩者在月球軌道上分離后,登月艙著陸登月,完成任務后,上升對接飛船,飛船再變軌返回地球。

不難看出,環(huán)月軌道對接方案中,飛船不用付出著陸月面和返回軌道的過大代價,最大限度地壓縮了登月組合體的規(guī)模,有效降低了任務成本。

“阿波羅時代”該方案的風險不小,而隨著載人航天和測控技術進步,這已不是難題。比如,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最終要求飛船在環(huán)月軌道對接空間站,“阿爾忒彌斯-3”任務則計劃讓登月艙和飛船在環(huán)月軌道對接。

我國載人登月初步方案與“阿爾忒彌斯-3”任務相似,但不必專門研制重型火箭,從而做到了節(jié)約成本,高效利用技術進步,消除風險,更加穩(wěn)健可靠。

中國航天員登月想象圖

輕巧緊湊 注重實用

載人航天有句經典的論述: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同理,載人登月任務絕非“到此一游”“插旗就是勝利”。即使在冷戰(zhàn)時期的“登月競賽”中,“阿波羅計劃”同樣開展了大量科考活動,部署了一批實驗裝置,收獲寶貴成果。

隨著航天工程越來越多地吸引社會資源投入,載人登月任務更加鮮明地體現出“探索月球和開發(fā)月球并重”,支持航天員月面長期有效活動的登月航天服、載人月球車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裝備。在航天員登月前,我國還會先期開展無人登月飛行,隨登月艙搭載科學載荷。

根據國外經驗,登月航天服和普通艙外航天服存在一些區(qū)別,重要目的是克服大量微小月塵的消極影響。這些月塵帶有電荷,極易黏附在物體上,曾讓“阿波羅”航天員們不勝其擾。為此,我國開展了面向月塵防護的艙外航天服面料功能化修飾研究。

另外,由于任務有效載荷限制,登月航天服不能太重?!鞍⒉_計劃”的登月航天服質量約82公斤,比同時代近地軌道任務航天服更輕,因此我國登月航天服同樣要做好減重工作,與輕量化、一體化的登月艙形成完美搭配,共同保障航天員月面安全。

美國航天員在3次登月任務中各攜帶了1輛載人月球車,“月面飆車”影像也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我國航天員開展長期遠距離月面科考活動,載人月球車更是必不可少的。

據公開報道稱,我國載人月球車依靠新材料、新能源、新結構等,實現了高度緊湊化,重約200公斤,可搭載兩名航天員在10公里范圍內開展采樣和月面實驗,具備精確定位能力,可以提供交通運輸、通信保障等支持。

未來,我國還有望發(fā)射不同艙段,組裝成可以大范圍運動的月面移動實驗室,使其長期無人化自主活動,并支持航天員駐留,從而進一步高效利用月面原位資源,建造必要設施,擴展綜合功能。

總之,我國載人登月初步方案雖然僅披露了“冰山一角”,但已充分體現了對務實和創(chuàng)新的綜合權衡,總體設計是相當巧妙和高效的。(作者:張雪松 把關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 江帆)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

評論
成雙好事
庶吉士級
中國登月,實現中國人千年夢想!
2023-07-27
科普637b1c0b67b7c
貢士級
中國登月,獲得寶貴成果。
2023-07-27
科普5dfc4f1bb909c
太傅級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