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瓜果大量上市時,蘭州人卻能因地制宜享受醉瓜。醉瓜,俗稱麻醉瓜或麻瓜,屬甜瓜中厚皮型的一種,因自帶糯米甜酒香氣而得名。
蘭州地處黃土高原西北角、甘肅中部干旱地區(qū),南有皋蘭山,北有九州臺,讓生活在這一海拔約1500米的牛胃形沖積河谷盆地的居民,感到格外悶熱——最高氣溫40℃以上,且晝夜溫差大,日照強烈,氣候干燥。然而,也正是這種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卻生長出了蘭州特有的瓜果,醉瓜是其中之一。
據文獻記載,醉瓜原產新疆,元朝初年引入蘭州,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栽培歷史。經過長期培育,已形成了獨特的瓜種。醉瓜呈圓形或扁圓形,瓜皮為黃綠色或棕黃色,有若干條淺縱溝,全身密布淡黃色的麻網紋,瓜頂有一塊麻錢(銅錢)萼痕。瓜剛結成時有毛,瓜皮呈綠色;將要成熟時,瓜皮逐漸出現黃色短紋;成熟后,黃紋增多且明顯,呈麻網紋狀,使瓜皮變成棕黃色或黃綠色。麻網紋從無到有的演變過程,被瓜農稱之為“上臊”。根據經驗,醉瓜皮愈麻,果汁愈甜,酒香愈濃,品質愈佳。一般瓜長13―16.5厘米,個頭較大,平均重約1.5公斤,大的可達3.5公斤。在幾案上擺上一個醉瓜,儼然是一件工藝品,既美觀好看,又滿室生香。
醉瓜不僅外皮黃麻俊俏,瓤肉也別具一格。用刀切開,但見瓜肉綠中泛白,白中透綠,如琥珀似翡翠,煞是可愛饞人。肉厚3.3厘米左右,瓤白籽細,較一般甜瓜種子腔小。
按照人們吃醉瓜的習慣,有去瓤子吃的,也有不去瓤子吃的。一般是將瓜順縱溝對剖,而后切成條塊狀,從內往外啃吃,最后棄去瓜皮;亦有先去瓜皮,再用刀切條、塊而食之。吃時口感細而柔,酥而甜,似有一種濃烈芳香酒味,沁人心脾,美不可言。更奇的是,以前有戀人寄情書,封箋時不用膠水糨糊,只將瓜汁一抹,就黏合上了。這樣的情書,毋庸拆封,其柔情蜜意早就讓人陶醉了。
以瓜代茶,以瓜敬客,這是蘭州的風俗。當地瓜農通常用繩子編兜兜,將醉瓜一個個串起來懸掛在地窖中,可以貯藏較長時間。仲夏過后,仍然可以吃到甜美酒香的醉瓜。
醉瓜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除了水分以外,主要是糖分和醉瓜香素。醉瓜的糖分和醉瓜香素,是由葉子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的,所以吃起來既甜且醉。除了鮮吃外,醉瓜還可以制成瓜干,加工成罐頭、瓜脯、瓜醬及做菜肴。近年來,蘭州人還用醉瓜制作出“醉瓜膳”,獨具特色,極受食者歡迎。
醉瓜系葫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蔓生,分枝力強,葉大,地下根系發(fā)達。喜干熱陽光,不耐寒、濕,適應能力差。所以,以蘭州種植的為最好,其他地方種植的就差多了。有人將醉瓜引入別處,乃至帶回其“故鄉(xiāng)”新疆栽培,雖長勢喜人,但沒蘭州的甜了,更沒那醉了。真可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值得擔憂的是,就連蘭州醉瓜,由于歷經歲月的磨損,與其他甜瓜天然雜交嚴重,種性也有些退化了。加上其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水、土、氣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也使得醉瓜品質變差。搶救名、特、優(yōu)瓜種已迫在眉睫,可望醉瓜能永遠爭雄天下。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