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通寶·葉爾奇木局(藏于阿克蘇地區(qū)博物館)
清代乾隆重新統(tǒng)一新疆后,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九月,利用原有鑄造準噶爾錢(舊普爾錢)的設備鑄造新錢,在葉爾羌(今莎車縣)設置鑄錢局,鑄行“乾隆通寶紅錢”,面鑄漢文“乾隆通寶”,背鑄滿、維文“葉爾羌”地名。
乾隆通寶·葉爾羌局(藏于阿克蘇地區(qū)博物館)
準噶爾普爾錢(藏于阿克蘇地區(qū)博物館)
設局不久由于銅源匱乏,葉爾羌局停鑄。咸豐年間,為趕鑄大錢,葉爾羌局又重新恢復鑄造紅錢,直至同治四年(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葉爾羌局停鑄,之后再未恢復。
咸豐重寶·葉爾羌局(藏于阿克蘇地區(qū)博物館)
同治通寶·葉爾羌局(藏于阿克蘇地區(qū)博物館)
葉爾羌鑄錢局前后經(jīng)歷約有105年,鑄有乾隆、咸豐、同治三個年號,共鑄紅錢總數(shù)約為二至三萬串。 葉爾羌鑄錢局作為新疆首設的鑄錢局,是清代中央政府對新疆南路主權的象征,首次使用漢、滿、維三種文字書寫錢文,無論在貨幣史還是藝術史上都有極高價值。